在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工作的李飛,每天都在和恐龍打交道:挖掘恐龍化石、制作恐龍模型、裝配恐龍骨架,當然還有研究地球上各種恐龍的資料和文獻,以及給其他恐龍迷講恐龍和恐龍化石的故事。
你最喜歡這個工作的哪個部分?
野外化石考察和發(fā)掘。我們每年都會有幾個月時間在野外,雖然非常辛苦,但偶然發(fā)現化石的驚喜讓人陶醉。那些地點通常比較偏僻,充滿了探險的意味。十多年前,我們在自貢榮縣地區(qū)考察時,發(fā)現大量的恐龍化石集中埋葬。只發(fā)掘了一小部分,就在不到 60平方米范圍內找到200多塊恐龍骨骼!當時交通極為不便,我們就沒有貿然繼續(xù)發(fā)掘,而是把那塊區(qū)域回填覆蓋了。將來條件成熟后還會再去發(fā)掘,或許又將有震驚世界的大發(fā)現呢。
野外挖掘到的恐龍化石怎么運到博物館?
遠距離運輸要想保證化石的完整,那可是技術活加體力活。我們借鑒了骨科醫(yī)生的做法——給恐龍化石打上石膏繃帶。野外發(fā)掘出的化石并不全部從地層中剝離出來,而是只揭露一半,連著包裹化石的圍巖一起包上石膏、打上繃帶,以免顛簸和相互擦碰而造成化石損壞。
恐龍“丟失”了幾塊骨頭怎么辦?
恐龍丟失幾塊骨頭太正常了,我們通常根據左右對稱、前后漸變的原則,給缺失的部分做替補性的修復。實在是缺失得多了,就得找同類型的恐龍“借”。
怎么讓恐龍在博物館里站起來?
完整發(fā)掘出來的恐龍化石,在送到室內工作室后,要進行修理和修復。除了拍照、記錄外,還要研究命名。接著用特殊的硅膠制作恐龍骨骼的模具,復制恐龍并著色。在把骨架裝配起來之前,當然還要給恐龍設計姿態(tài)。經過漫長的過程,一條完整的恐龍終于站立起來。例如館內的和平永川龍,從1985年發(fā)現化石算起,經歷了7年時間才站起來,這已經是很順利的情況了。
在博物館里看到的恐龍骨架是真的化石嗎?
我可以負責地告訴大家:誰要說全部是真化石,那肯定是不負責任的。事實是,絕大部分含有真化石,除非說明牌上注明了是模型。對于恐龍這種生活在1億多年前的生物來說,真品率達到30%就可以稱得上完整,超過60%就堪稱極品了。自貢恐龍博物館陳列的化石骨架真品率均在70%以上,最高的勞氏靈龍達到95%,極品中的極品哦!
除了骨架,發(fā)現過其他奇怪的化石嗎?
2005年底,我們在博物館內發(fā)掘一條恐龍的時候,發(fā)現了一件奇怪的化石,直到今天還不確定它是什么化石。最初從外形來看,有點像恐龍的糞便。可通過切片分析成分,又發(fā)現它不具備糞便化石的成分特征。說它可能是一種挖穴動物留下來的通道填充物吧,形狀又不規(guī)則。你們幫我猜猜,這是什么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