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仁
(哈爾濱東安機電制造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60)
2 01 2 年4月1日,接到主機廠信息反饋:我公司生產的某型電動機構(編號略),用戶使用過程中,出現座椅升降制動延遲故障,我公司派技術人員到現場對故障進行了確認,檢查××座椅升降情況:上升時剎車延遲2mm,下降時剎車延遲10mm。
故障機返廠后,我公司組織各個部門技術人員,對故障機進行了復試,故障再現。
在后續(xù)2個月間,陸續(xù)出現了多臺制動延遲的該型電動機構,出現了批量問題,要求限期整改。
圖1是該電動機構中的電動機結構圖,該電動機制動部分由磁軛、制動盤、圓柱銷、止動盤、墊片、彈簧組成,制動盤安裝于磁軛上的三個圓柱銷上,實現角向定位,由于磁軛是固定的,所以制動盤不能角向轉動。電動機構不通電時,制動盤在彈簧力的作用下,與止動盤壓緊,制動盤與止動盤之間的摩擦力矩阻止止動盤轉動,與止動盤固連的電樞不能自由轉動,與電樞齒輪相嚙合的電動機構中的齒輪也不能自由轉動,此時,電動機構處于“剎車”狀態(tài);電動機構通電工作時,制動器線圈產生的電磁力克服彈簧力,將制動盤拉向與磁軛端面吸合,制動盤與止動盤脫離接觸,從而止動盤和電樞可以自由轉動,電樞在電磁轉矩的驅動下旋轉,實現對座椅的升降調節(jié),調節(jié)完成后,電動 機斷電,制動器線圈產生的電磁力消失,但磁軛與制動盤之間仍存在剩余電磁力,在正常狀態(tài)下,彈簧力能夠克服剩余電磁力,使制動盤復位與止動盤重新接合,實現制動,如果彈簧彈力衰減,則彈簧力不能克服剩余電磁力,制動盤不能與磁軛脫離復位,即產生制動失效的故障,我公司的故障電動機構就是由于此種原因所導致的制動失效。如圖1所示。
剩余電磁力是鐵磁材料固有的,其大小主要由材料決定,我們將探討減小剩磁力的可能性,這樣,在同樣的彈簧力下,制動盤更容易釋放,即使彈簧彈力有衰減,也能夠使制動盤可靠釋放,否則,如果剩磁力過大,就不利于制動盤的釋放。
電動機工作電流 Iw=2.5A
制動器線圈匝數:W=110匝
制動器間隙:δ=0.03cm
空氣導磁系數:μ0=1.25×10-8 H/cm
磁導:
氣隙磁通:
電磁力:
彈簧彈力為37.5±1.8N,可見吸合時電磁力能夠克服彈簧力,滿足使用要求。
結合上述故障現象,根據制動器工作原理,分析出制動延遲主要原因如下:制動盤與磁軛之間剩余電磁力過大,彈簧力不能克服該剩余電磁力,制動盤不能釋放,產生制動延遲。
在制動盤釋放時,剩余電磁力Fe,釋放電流所產生的電磁力Fi,彈簧力Ft,三者同時作用到制動盤上,對制動盤進行受力分析,上述三個力應滿足如下關系:
Fe+Fi=Ft
在此式中,Fi取決于Fe和 Ft,在Ft一定的情況下,若Fe增大,則Fi減小,又因為Fi∝i(i為釋放電流,不計磁路飽和),所以必然造成釋放電流減小。對于每一個彈簧已制成品,在相同條件下,如果彈力無異常衰減,則Ft是一定的。復測故障機原機時,釋放電流接近0A,斷電釋放,說明此時Fe≈Ft,彈簧力難以克服剩磁力使制動盤釋放。
故障機的情況是斷電也不能釋放,此時Fe≥Ft。
對于一個電機已制成品,Fe是一定的,此時如果彈簧彈力衰減,從Ft減小到Ft′,則此時可能Fe>Ft′,制動盤不能釋放。
鐵磁材料被外加磁場磁化后,去掉外加磁場,鐵磁材料內仍然保留一定的磁通密度Br,稱為剩余磁通密度,簡稱剩磁。剩磁是鐵磁材料的固有特性,其大小主要由材料決定。當彈簧彈力Ft不足以克服制動盤與磁軛之間的剩余電磁力Fe、制動盤與銷子之間的摩擦力幾者之間形成的合力時,制動盤不能釋放,導致制動延遲。
剩余電磁力與磁軛材料、吸合面的接觸面積及表面粗糙度、彈簧及銷子被磁化等均有關系。
在制動器斷電后,制動器彈簧要克服如下各個力,使制動盤釋放:
(1)剩余電磁力Fe,這是主要的因素;
(2)彈簧與磁軛之間的摩擦力;
(3)制動盤與圓柱銷之間的摩擦力。
由于摩擦力遠遠小于剩余電磁力,在分析中將摩擦力歸結到剩余電磁力Fe中。
要實現制動盤吸合面鍍鉻,必須改變現有制動盤制造工藝,經過工藝攻關,解決了制動盤塑壓變形問題,實現了制動盤鍍鉻,經計算得出,鍍鉻層厚度應為6~12μm,經裝機試驗,減小了剩余電磁力11N,比改進前降低約60%。
對于彈簧彈力衰減問題,將彈簧增加立定處理和強壓處理,并經過試加工驗證后,用于實際生產當中,經過對比測量證明,解決了彈力異常衰減問題。
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解決了某型電動機構制動延遲問題,整改后的電動機構沒有再出現制動延遲問題,得到用戶的好評。
[1]簡明電工手冊[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曾凡奎,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