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 雨
數(shù)字里看地名
文/蔡 雨
如果打開一本中國地圖,我們不難查到零陵、半坡、一江山島、二郎山(還有二道河……)、三門峽、四明山、五指山、六盤山、七星巖、八達嶺、九寨溝、十堰市、西雙版納(“西雙”傣語中是“十二”的意思,“版納”意為“一千塊稻田”)、十三陵、三十里鋪、百文埔、千佛洞、萬縣市、百萬莊……這樣的數(shù)字地名。
中國古人在為一個地方起名時,非常注意歸納、概括。北魏的酈道元撰寫了我國地名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水經注》。他在“江水注”中引錄了南朝人的一段話:“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所謂三峽,此其一也?!敝拈L江“三峽”,便由此而來。
隋文帝掃平天下,然隋朝國祚短促,僅歷38年而亡。在隋末農民起義軍中,有一支由竇建德率領的勁旅,曾與隋朝大將薛世雄大戰(zhàn)于七里井,殺得官軍一敗涂地。這“七里井”便在今河北省河間市南部,因距離河間7里而得名。
唐末黃巢起義軍曾轉戰(zhàn)大江南北。唐廣明元年(880年),起義軍于仙霞嶺八百里挺進浙江以后,準備攻打臨安縣城。有一位組織義兵的將領,詭秘地對路邊的老姬說:“如果有人問起,你就說‘臨安兵屯八百里’?!焙簏S巢軍至,聽聞這句話就膽小了,因為前一陣子十幾個臨安兵卒都難以對付,何況布陣八百里呢?于是繞過臨安,攻打杭州城去了。其實,“八百里”只是一個小地名,在今浙江省臨安縣東北部的丘陵中,黃巢將它誤解為實際里數(shù)了。黃巢自己寫過“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詩句,“滿城”何嘗是指整座城?
其實,中國的數(shù)字在古代有不少是帶夸張成分的。福建泉州有座“萬里橋”,曾有人誤認為橋稱“萬里”,其長可怖。其實,只因造橋者是被貶謫至此的官員,橋名寓遠離京城“萬里之遙”的意思。與前述“八百里”的例子,異曲同工。
很多人對“四川”的命名不明就里。原來,北宋建立之后,將原唐代劍南道東、西二川地區(qū)改為西川、峽川二路。其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在此基礎上又進而分置益州、梓州、利州等四路,合稱“川峽四路”,后簡稱“四川”。到了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四路轄地為四川行省,明清時期因襲為“四川省”。這便是今天四川省的一段“履歷”。
(邱寶珊摘自《潮州日報》2013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