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祖范
1959年初,筆者受中共安徽省委地方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的委托,帶領一個由五六人組成的工作組長駐北京,負責訪問在京老同志和復制歷史文獻檔案。1961年8月,八一建軍節(jié)剛過,時值周六,上午8時,我準備攜來京探親的家屬和孩子去天壇公園參觀。剛邁出南河沿招待所,服務員急匆匆趕出來,招呼我回去接電話……原來,電話是時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的張愛萍辦公室打來的,通知第二天上午9時,張副總長接見我們。喜訊傳來,我和其他同志都歡欣雀躍。
第二天一早,我們按照電話“通知”,來到東華門國防部招待所等候。9時整,衛(wèi)兵驗明我們身份后,領著我們一行穿過像四合院一樣寬大的內走廊,來到一間掛滿布簾的會客室。室內長方形的會議桌上,鋪著雪白的桌布,東邊墻上掛著毛澤東、朱德的畫像,畫像下面擺放著4盆常青盆景;在四周懸掛的水晶燈照耀下,整個會議室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就好像一座高層指揮所,平時只有在電影里看到的場景,此時此刻卻真實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
9時30分,會議室東邊兩扇邊門打開了,一位50歲左右的軍人出現(xiàn)在門口,他的平頂頭下兩道濃眉,炯炯有神的眼睛十分親切地看著我們,連聲說道:“歡迎、歡迎!”他身邊的一位年輕人(秘書)介紹說:“安徽同志,這位就是你們要訪問的張愛萍同志!”我們急忙站起來,連連鼓掌。當時我想,這個年輕人真是的,怎么這樣既不稱呼首長,又不稱呼職務的介紹人呀,后來我才知道,中央機關都這么稱呼人的。
張副總長一邊招呼我們,一邊親切地操著四川口音說:“安徽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我在四師多年,你們是我的老鄉(xiāng)、小老鄉(xiāng)嘛!”這時,服務員從里邊端出8個盤子:4盤點心、4盤水果。張總長站起來連連招呼我們品嘗,說:“不用客氣啊!……”他見到我們坐著不動手,便接著說:“你們放心,這是我自己掏錢招待你們的,太簡單了,不成敬意?!闭f罷便親手將點心、西瓜、荔枝等分到每個人面前……。
可能是事先看過了我們提交的采訪提綱,張副總長的話匣子便依次從他的身世、革命經歷、彭雪楓犧牲、奉命來淮北接替新四軍第四師師長說起。他說:我是四川達縣人,1910年生。早年參加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1926年加入共青團,1928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在四川、上海等地從事秘密工作。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中隊指導員、副大隊長、政委。后到中央革命根據(jù)地,歷任閩西特委常委、共青團中央局秘書長等職。曾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候補執(zhí)行委員,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的反“圍剿”斗爭。1934年10月參加中央紅軍長征。后任紅三軍團的團政委,率部參加奪占婁山關、攻克遵義城、堅守老鴉山等戰(zhàn)斗??谷諔?zhàn)爭時期,歷任江浙省委軍委書記,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參謀,豫皖蘇邊區(qū)鹿邑亳州特委書記,豫皖蘇省委書記,八路軍、新四軍皖東北辦事處處長,新四軍第六支隊四總隊總隊(長)兼政委,八路軍第五縱隊三支隊司令員,新四軍第三師副師長兼蘇北軍區(qū)副司令員。1944年9月,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在前線指揮作戰(zhàn)中犧牲后,我奉命接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淮北軍區(qū)司令員,參與開辟豫皖蘇抗日根據(jù)地、挫敗日偽軍多次“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鞏固和發(fā)展了蘇北和淮北抗日根據(jù)地。
說到這里,他換了一種口氣,詼諧地說:這是我要回答你們的第一個問題,即為什么黨中央、中央軍委派我來接替雪楓同志,那是因為形勢緊急,我是就近“下湯面”呀!
接著,張副總長追憶了好多關于彭雪楓的感人故事:1905年,雪楓同志出生在河南鎮(zhèn)平縣七里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早年參加革命運動,抗戰(zhàn)初奉命組織新四軍游擊支隊,東進抗日,在河南的永(城)、商(丘)、夏(邑),安徽的渦(陽)、亳(縣)、蕭(縣)、宿(縣),江蘇的睢(縣)、杞(縣)、太(康)等地區(qū),取得多次抗擊日軍的勝利。他不僅是一位卓越的軍事指揮員,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思想的工作模范,他善于做干部、戰(zhàn)士的思想教育工作,其循循善誘、平等待人的態(tài)度,深得部下的好評。為了開展抗日宣傳,他還積極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拂曉報》,并便親自動手選稿、編輯、排版、印刷,甚至親手撰寫重要文章和社論,深得新聞界的知名人士好評?!斗鲿詧蟆吩谔K聯(lián)展出時,受到國際友人的贊嘆!雪楓同志不僅善于做群眾運動、關心群眾疾苦、幫助解決困難,深得群眾的愛戴,而且嚴于自律,身為部隊高干,從不搞什么特殊,這是有目共睹的,我不需多說。
張副總長說到這里,慎重地告訴我們說:這是我要回答你們的第二個問題:就是雪楓同志一生忠于黨、忠于人民,他托起了革命英雄主義的豐碑!至于他怎么犧牲的,黨中央已有結論,是他在一次戰(zhàn)役中,打掃戰(zhàn)場時不幸中流彈犧牲的。不要聽信旁門邪道的傳說,請你們寫黨史時注意。
第三個問題,關于豫皖蘇抗日根據(jù)地發(fā)展壯大的問題,他說這是與少奇同志南下有關,是少奇同志直接領導淮北新四軍第四、第五支隊開展反摩擦斗爭,粉碎敵、偽的“掃蕩”,擴大了抗日游擊區(qū),逐漸把分散的游擊區(qū)連成一片的結果。
說到這里,他興奮地回顧了當時到盱眙城迎接劉少奇的情景:那天,少奇同志身穿一身洗得發(fā)白的灰軍裝,神采奕奕地向歡迎人群招手,到達根據(jù)地后,一刻不肯耽誤,立即和大家研究工作。他認真聽取匯報……不料,這時泗縣、五河的日偽軍,突然于拂曉對根據(jù)地發(fā)動“掃蕩”,情況緊急,會議只好停止,全軍立即投入戰(zhàn)斗。經過一天激戰(zhàn),我們最擔心的是少奇同志和中原局機關的安全,決定趁敵人摸不清情況的時候,連夜轉移,跳出敵人的合圍圈,從外線尋找戰(zhàn)機,打擊敵人。少奇同志聽了我們的行動計劃后,說:“你們情況熟悉,認為這樣好,就這樣辦好了?!?/p>
不料,國民黨頑固分子、江蘇省保安隊第一縱隊司令王光夏,暗中與日軍勾結,趁日軍對我“掃蕩”之際,西渡運河,向我背后進攻,占領了我軍轉移目的地新行圩子(我根據(jù)地邊緣區(qū))等大片根據(jù)地,造成了我軍四面受敵的困境。少奇同志聽了我們的緊急匯報后,冷靜地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是毛主席指示我們的。我們反擊日軍的‘掃蕩,而頑固分子趁機向我們進攻,這就逼得我們不得不自衛(wèi)了!”
我軍斗志昂揚,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zhàn),既粉碎了日軍的“掃蕩”,又打退了王光夏的進攻,奪回了被王光夏一度占領的根據(jù)地。為了徹底粉碎王光夏的再度進攻,少奇同志決定組織一次討頑戰(zhàn)役。在少奇同志的親自指揮下,我部同八路軍南進支隊、蘇魯豫支隊一部,經過兩天激戰(zhàn),殲滅了王光夏在運河以西、洪澤(湖)以北地區(qū)兩個多團的頑軍。至此,我們完全收復并擴大了淮北抗日根據(jù)地。
……
50多年過去了,張愛萍副總長的親切接見,和他談話的余音仍時時縈繞在我耳邊,銘刻在腦海中。我在病中記下了這段歷史,供后人參考。(責任編輯: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