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順祥
摘 要:匏尊是匏瓜做的飲具。匏瓜,俗稱“瓢葫蘆”,多不供食用,成熟后可做水瓢、飲具。因此引喻人不受重用,不得出仕,或久任微職,不得升遷。《論語·陽貨》云“我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匏瓜以不食,得系滯一處?!?/p>
關鍵詞:匏尊;紫砂壺;陳曼生
1 前言
紫砂在鐘靈毓秀的宜興土地上,燦爛了數(shù)百個年頭。無論其起源和過往,是如何走過的,它依然以其歲月留下的古樸雅致,俘獲人心,其深厚的歷史,傳承千年的陶瓷文化,亦是其自身價值的體現(xiàn),紫砂價值長盛不衰,世代長興。
2 《匏尊壺》的造型結構及內涵
作為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紫砂壺,以宜興獨有的黃龍山紫砂泥料經紫砂藝人獨特的技術手段加工成型,把中國傳統(tǒng)造型藝術的審美特征融入紫砂壺的設計創(chuàng)作中。在對視覺藝術的把握上,紫砂的造型通常可以加強沖擊感染力,以靜止的形式表現(xiàn)出視覺藝術的概念,這種把對視覺的感受轉化為空間藝術形式,其表現(xiàn)尤為突出,動靜皆宜,往往這些表現(xiàn)在賦予變化的紫砂造型上,一般自然形體運用的比較多。造型即創(chuàng)造形體,是美術的主要特征,紫砂的造型豐富,包含變化,氣象萬千,其中包括書法、美術、設計、繪畫、雕塑、篆刻、建筑、工藝美術等等。
宜興紫砂壺素來以紫砂泥料的優(yōu)勢、工藝技術、造型優(yōu)點取勝。紫砂壺在造型上具有整體上的藝術性特點,三點一線,整體與局部比例的配合,“點”、“線”、“面”三個方面的平衡、對稱、變化等等。其造型大致可分為三個大類,幾何形體造型,即為光貨,同時又分為方器、圓器兩種;仿自然形體造型,即為花貨;以及筋紋形體造型。幾何形體造型講究的是外輪廓線、壺體塊面與點之間,以簡單的點線面組合,構成壺體多樣的形式藝術美。以直線、弧線、曲線、長線、短線等來裝飾出的結構性的壺體,線條伸縮自然有度,形體變化萬千。首先壺體表面光潔,線條走勢利落明快,風格獨特。圓器講究的是器形飽滿、圓潤,走勢勻稱合度,器形端莊大氣,不拖拉。方器造型是通過挺直線條、塊面的挺括來處理,顯示出方器的剛勁、挺拔,要求方中寓圓,平穩(wěn)莊重,輪廓線條分明,口蓋規(guī)矩劃一,紫砂方器的造型又有四方、六方、八方等幾種壺型。其中經典方器代表有四方壺、八方壺、傳爐壺、觚棱壺、僧帽壺、方鐘壺等。
匏尊是匏瓜做的飲具。匏瓜,俗稱“瓢葫蘆”,多不供食用,成熟后可做水瓢、飲具。因此引喻人不受重用,不得出仕,或久任微職,不得升遷。《論語·陽貨》云“我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匏瓜以不食,得系滯一處。”陸游《別曾學士》詩有“匏系不得從,展望抱悁悁”(下轉第56頁)的佳句。匏有苦葉,孤傲無助,苦啊!
清代的字畫大家陳曼生品透了匏瓜的苦澀,飽含激情創(chuàng)作了四款以匏瓜為題材的紫砂壺,其中即有“匏壺”一款。在陳曼生設計的十八式中,匏瓜題材竟占了四分之一。當代經典的紫砂“匏尊壺”,就是從陳曼生的“匏壺”走來,浸潤著一代又一代藝人的心血升華而來。經典的“匏尊壺”有沉靜、掘樸、厚實和圓潤的神韻。
匏尊是經典器型,壺身圓潤,壺嘴、壺把細長。匏尊壺的另一個歷史典故,相傳與蘇東坡有關,提及蘇翁,多知提梁,卻鮮有知匏尊者。東坡《前赤壁賦》寫道:“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匏瓜成熟才可作匏尊,凄苦生活在黃州的蘇東坡,從“烏臺詩獄”的災難中成熟,成熟在窮鄉(xiāng)僻壤的黃州,成熟于無親無友的匏尊旁。蘇東坡心中匏尊的命運和他自己何等相像、何等和諧、何等默契。孤寂沉靜且又有成熟后的厚實圓潤,紫砂“匏尊”壺的形象,也是這種神色。匏瓜幫助了蘇東坡的苦澀生活,東坡也成就了“匏尊”的千載詩話。
3 結語
歷史上有許多紫砂造型是從其他藝術造型上借鑒的,紫砂的造型也從這些藝術品類的造型中獲取了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內涵,例如:仿青銅器壺、仿玉器壺等等,都是從其他器物上借鑒而塑成的紫砂器型。紫砂在長期以來都是以這種風貌出現(xiàn),并將其中的文化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