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終于露面,掀起了一陣關于中國飲食文化的收視熱潮。回顧第一季,無論是“時間的味道”還是“五味的調(diào)和”,食鹽都是當仁不讓的主角之一。令人印象深刻的諾鄧火腿和鹽焗雞,包括第二季中苗家人的雷山魚醬,因為有鹽的大量存在,才得以造就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這結構簡單的無機物、價格低廉的商品,極大地影響和改變著食物的質(zhì)地和呈味。
作為一種可以獨立存在的味覺,咸味被列為“五味之首”,平衡著各種味覺。所謂眾口難調(diào),有人嗜甜,有人喜辣,有人愛酸。然而能夠調(diào)和這甜、辣、酸的,就是咸,它是大多數(shù)菜肴的基礎味。俗話說,好廚師一把鹽,可見鹽在廚房中的重要地位,而精通鹽的運用,也是一個廚師水平的體現(xiàn)。用鹽的最高境界,是多一分則咸,少一分則淡,輕重失當,則五味失調(diào)。
此外,鹽還是谷氨酸鈉的引發(fā)劑,沒有咸味就吊不出菜的鮮味。因此,不管是精烹細作還是大味簡烹,若沒有鹽的調(diào)味,都會覺得索然無味。就算是自然鮮的高級食材,也需要鹽來提升和激發(fā)潛藏在內(nèi)部的鮮味,比如水煮海鮮、河鮮的時候在清水里加的一勺鹽,比如吃日本料理的時候將刺身在玫瑰鹽上輕輕一抹,鮮味立現(xiàn)。
咸味調(diào)和眾味的定律不僅適用于菜肴,在現(xiàn)代食品工業(yè)中也多有體現(xiàn)。比如蜜餞和蛋糕這類甜食中也會加入食鹽,用量甚微,幾乎感覺不到咸味的存在,但它卻能將甜味調(diào)和得更可口,宜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