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斌,孫啟乾,石陽陽,張在龍,吳明鉑*
[1.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工程學院,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山東省青島市 266555;2.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理學院,山東省青島市 266555]
縮合多環(huán)多核芳香烴(COPNA)樹脂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由大谷杉郎研究發(fā)明的一種三維網狀結構的熱固性高分子材料[1-3]。最初的COPNA樹脂是以菲為原料,對苯二甲醇為交聯(lián)劑,對甲基苯磺酸為催化劑制備的。隨著研究的深入,除純芳香烴萘、蒽等以外,煤瀝青、石油瀝青、催化裂化油漿等富含芳香烴衍生物的復雜混合物也被用作COPNA樹脂的原料[4-6],交聯(lián)劑選用甲醛、三聚甲醛、苯甲醛等[7-11]。COPNA樹脂具有優(yōu)異的耐熱性、自潤滑性,與碳材料具有極好的親和性,國外已用作摩擦材料、潤滑材料的基體及碳纖維,國內尚無工業(yè)生產和實際應用的相關報道。
乙烯裂解焦油是生產乙烯的副產物,目前多用作燃料,熱值低且污染環(huán)境[12-14]。但乙烯裂解焦油富含芳香烴,理論上可以用來合成COPNA樹脂。本工作以乙烯裂解焦油為原料,苯甲醛為交聯(lián)劑合成COPNA樹脂,并分析其性能。
乙烯裂解焦油,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齊魯分公司生產;對甲基苯磺酸,分析純,中國醫(yī)藥(集團)上?;瘜W試劑公司生產;苯甲醛,分析純,上?;瘜W試劑廠生產。
取定量的乙烯裂解焦油于反應器中,按比例加入苯甲醛、對甲基苯磺酸等,在N2保護下以5 ℃/min升至反應溫度,N2流量為40 mL/min,隨著反應的進行,反應體系黏度逐漸增大,表明反應不斷進行。當反應時間達到2 h時,反應體系的黏度太大,無法攪拌,停止反應,得到COPNA樹脂。
基本性質分析:原料組分以《石油化工分析方法匯編》中的“渣油中瀝青質、飽和烴、芳香烴及膠質含量的測定”為標準進行分析;相對分子質量采用氣相滲透法測試;軟化溫度采用手動針入法測試;殘?zhí)柯拾碨H/T 0170—2000測試;灰分含量按GB/T 508—1985測試;甲苯不溶物含量按GB/T 2292—1997測試;喹啉不溶物含量按GB/T 2293—2008測試;β樹脂(即甲苯不溶但吡啶可溶組分)含量由甲苯不溶物含量和喹啉不溶物含量計算得到。
熱重(TG)分析采用日本Shimadzu公司生產的DTG-60型熱重分析儀,N2氣氛,升溫速率為10℃/min。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采用日本島津公司生產的FTIR-8400S型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分析,分辨率為0.85 cm-1。核磁共振氫譜(1HNMR)分析采用德國Bruker公司生產的AV500型核磁共振氫譜分析儀,溶劑為氯仿,共振頻率為500 MHz。元素分析采用德國Elementar公司生產的Vario EL型有機元素分析儀,分析精度為0.3%。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用荷蘭FEI公司生產的的FEI Quanta200型掃描電子顯微鏡分析。
2.1.1 乙烯裂解焦油的基本性質
乙烯裂解焦油的飽和分質量分數為1.79%,說明其中不利于催化交聯(lián)反應的烷烴、環(huán)烷烴含量很少;芳香分質量分數較高,達54.51%,說明乙烯裂解焦油中含有大量五環(huán)以下的多環(huán)芳香烴;膠質和瀝青質質量分數較高,總計達43.70%,表明乙烯裂解焦油中含有大量的稠環(huán)芳香烴;甲苯不溶物、喹啉不溶物及β樹脂含量都非常低,乙烯裂解焦油的相對分子質量為342,其中含有少量雜原子,n(H)/n(C)為0.81,說明乙烯裂解焦油以多環(huán)芳香烴為主。由此看出:乙烯裂解焦油含有大量的多環(huán)芳香烴和稠環(huán)芳香烴,飽和分及雜質含量均很低,可用作制備COPNA樹脂的原料。
2.1.2 乙烯裂解焦油的FTIR分析
從圖1可以看出:3 433.2,2 360.8 cm-1處出現吸收峰,可能與乙烯裂解焦油中殘留的水分和CO2有關。3 051.3 cm-1處出現芳香碳的C—H伸縮振動吸收峰,1 600.8 cm-1處出現芳香碳的C==C伸縮振動吸收峰,說明乙烯裂解焦油中含有芳香烴。1 454.3,1 396.4 cm-1處出現甲基、亞甲基的振動吸收峰,表明乙烯裂解焦油中含有烷烴或烷基側鏈。在指紋區(qū)(400.0~1 330.0 cm-1)的 875.0,813.9,750.3,700.1 cm-1處出現芳香烴的各種取代類型的吸收峰,但722.0 cm-1處沒有出現長鏈飽和烴的中強吸收峰,說明乙烯裂解焦油中不存在C4以上的飽和烷烴以及烷基側鏈,其側鏈以短鏈為主,空間位阻小,有利于發(fā)生親電反應。
2.1.3 乙烯裂解焦油的1H-NMR及平均結構參數
從圖2看出:乙烯裂解焦油在化學位移(δ)為1.0~2.0時,有非常明顯的甲基氫的共振吸收峰;δ為2.0左右時,有微弱的次甲基氫的共振吸收峰;δ為2.5附近有較強的亞甲基氫的多重共振吸收峰;δ為7.0~9.0有較強的芳香氫的多重共振吸收峰,說明乙烯裂解焦油以多環(huán)芳香烴為主。
圖1 乙烯裂解焦油的FTIR譜圖Fig.1 FTIR spectrum of ethylene pyrolysis oil
圖2 乙烯裂解焦油的1H-NMR譜圖Fig.2 1H-NMR spectrum of ethylene pyrolysis oil
根據1H-NMR譜圖中吸收峰的積分面積,結合碳、氫元素分析及相對分子質量,可以由改進的Brown-Ladner法計算乙烯裂解焦油的平均結構參數:芳香度較高,為0.80,說明乙烯裂解焦油中以芳香結構為主;縮合度參數為0.66,說明乙烯裂解焦油中的多環(huán)芳香烴以渺位縮合為主。芳香環(huán)周圍的氫取代率為0.24,說明乙烯裂解焦油的側支鏈較少;乙烯裂解焦油平均分子結構中的總環(huán)數為6.05,其中芳香環(huán)數為4.71,環(huán)烷環(huán)數為1.34,說明乙烯裂解焦油分子結構中除含有大量多環(huán)芳香烴外,還含有部分環(huán)烷結構。忽略含量較低的硫、氮、氧等雜原子,由以上數據計算其平均分子式為C26.08H21.20,可能的平均分子結構為
綜上所述,乙烯裂解焦油富含多環(huán)芳香烴,且多環(huán)芳香烴以渺位縮合為主,側支鏈較少,不含長鏈烷基側鏈,空間位阻小,具有較強的反應活性,適合作為COPNA樹脂的原料。
2.2.1 COPNA樹脂的基本性質
所制COPNA樹脂的軟化溫度為102 ℃,500 ℃殘?zhí)柯蕿?4.57%,甲苯不溶物含量較之乙烯裂解焦油急劇增加,質量分數由0.25%增加到25.33%,喹啉不溶物的質量分數由0.12%增加到2.31%,這是由于乙烯裂解焦油中的多環(huán)芳香烴分子在催化劑作用下與交聯(lián)劑發(fā)生反應生成相對分子質量更大的物質,導致其在甲苯和喹啉中的溶解度下降。β樹脂是相對分子質量為300~2 000,在壓力下呈塑性流動的黏性組分,其含量是衡量黏結劑黏結性能的重要指標,直接影響樹脂的微觀形態(tài)及成型性能。所制COPNA樹脂中β樹脂的質量分數為23.02%,符合電極瀝青指標要求(GB/T 2290—1994,甲苯不溶物質量分數為15%~25%,喹啉不溶物質量分數不大于10%),表明其具有較好的黏結性能,可作為黏結劑使用。
2.2.2 COPNA樹脂的FTIR分析
與圖1相比,圖3中的COPNA樹脂在1 190.0,1 128.0,1 039.0,1 012.0 cm-1處出現醇的C—O伸縮振動峰,說明苯甲醛在與乙烯裂解焦油的反應過程中有醇羥基生成。指紋區(qū)的750.0 cm-1處吸收峰強度減弱,814.0 cm-1處吸收峰強度增強,說明芳環(huán)上發(fā)生了親電取代反應,導致芳環(huán)上取代基類型發(fā)生變化。
圖3 COPNA樹脂的FTIR譜圖Fig.3 FTIR spectrum of the COPNA resin
2.2.3 COPNA樹脂的1H-NMR分析
HA為δ在6.0~9.0與芳香碳直接相連的氫,Hα為δ在2.0~4.0與芳香環(huán)的α碳相連的氫,Hβ為δ在1.0~2.0與芳香環(huán)的β碳相連的氫以及β碳以遠的亞甲基、次甲基上的氫,Hγ為δ在0.5~1.0與芳香環(huán)的γ碳及γ碳以遠的甲基相連的氫[15]。從表1看出:與乙烯裂解焦油的各種氫含量相比,COPNA樹脂的HA質量分數明顯減少,由49.61%減少到45.21%,Hα質量分數顯著增加,由31.35%增加至36.61%。這說明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苯甲醛與乙烯裂解焦油中的芳香烴分子發(fā)生了親電取代反應,導致芳香環(huán)上的氫被取代而減少,芳香環(huán)上連接的α碳含量增多,Hα含量相應增加。
表1 COPNA樹脂和乙烯裂解焦油的1H-NMR中不同氫的質量分數Tab.1 Mass contents of different hydrogens of ethylene pyrolysis oil and the COPNA resin by 1H-NMR %
2.2.4 合成COPNA樹脂的反應機理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酸性催化劑作用下,乙烯裂解焦油能與苯甲醛反應生成COPNA樹脂。該反應為酸催化下的陽離子型親電取代反應,反應方程見式(1)。首先,苯甲醛在酸的作用下生成羥基碳正離子,羥基碳正離子與乙烯裂解焦油中的芳香烴發(fā)生親電取代反應生成產物Ⅰ,醇羥基在酸的作用下脫水再次生成碳正離子,碳正離子再與芳香烴反應生成三芳基結構的交聯(lián)大分子Ⅱ。
從圖4可以看出:當溫度超過100 ℃時乙烯裂解焦油的質量便開始損失,而COPNA樹脂的起始熱分解溫度為200 ℃左右,與乙烯裂解焦油相比,COPNA樹脂的耐熱性明顯提高;隨著溫度的升高,COPNA樹脂的質量損失速率迅速增加,其高溫耐熱性較用純多環(huán)芳香烴所制COPNA樹脂稍遜。這可能是由于乙烯裂解焦油中的芳香烴分子多為稠環(huán)芳香烴,分子較大,由于空間位阻效應,以苯甲醛為交聯(lián)劑時易發(fā)生一次交聯(lián),而難于發(fā)生第二次交聯(lián)生成更具耐熱性的三芳基交聯(lián)結構的大分子,導致其高溫易分解。
從圖5看出:放大5 000倍時,COPNA樹脂呈不均勻的片塊狀結構,放大100 000倍時,COPNA樹脂表面光滑,結構非常致密。這是由于COPNA樹脂合成過程反應平緩,無大量氣體溢出,而COPNA樹脂分子為縮合的多環(huán)多核芳香烴族結構,類似于有機物炭化過程中的中間產物,故COPNA樹脂結構致密。
圖4 乙烯裂解焦油和COPNA樹脂的TG曲線Fig.4 TG curves of ethylene pyrolysis oil and the COPNA resin
圖5 COPNA樹脂的SEM照片Fig.5 SEM images of the COPNA resin
a)乙烯裂解焦油富含多環(huán)芳香烴,且側支鏈比較少,不含長鏈烷基側鏈,空間位阻小,具有較強的反應活性,適合作為COPNA樹脂的原料。
b)乙烯裂解焦油在對甲基苯磺酸的催化作用下能夠與苯甲醛反應生成COPNA樹脂,該反應為酸催化下的陽離子型親電取代反應。
c)合成的COPNA樹脂結構致密,表層光滑,500 ℃殘?zhí)柯蕿?4.57%,高于乙烯裂解焦油;β樹脂質量分數為23.02%。
[1] Otani S. Carbonization behavior or condensed poly-nuclear aromatic(COPNA)resins[J]. Tanso,1986, 127(1):162-170.
[2] Kiyoshi Tanemura, Tsuneo Suzuki,Yoko Nishida, et a1. Synthesis of the strongly acidic sulfonated condensed polynuclear aromatic(S-COPNA)resins using aromatic aldehydes as crosslinking agents[J]. Polymer Bulletin,2012,68(3):705-719.
[3] Kazunari N. Development of flexible polymer blend films from advanced copna resin and nylon 6[J]. J Appl Polym Sci,1996,61(10):1737-1746.
[4] Lin Qilang, Zheng Minzhi, Qin Tao, et al. Preparation of solid carbon spheres by pyrolysis of allyl COPNA-BMI resin[J]. J Anal Appl Pyrolysis, 2010, 89(1):112-116.
[5] 郭燕生,查慶芳,吳明鉑,等. FCC油漿的芳香烴富集及COPNA樹脂的合成[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6(4):80-83.
[6] 魏興海,查慶芳,陳榮躍,等. 從煤焦油瀝青研制耐熱性瀝青樹脂[J]. 新型炭材料,2000,15(1):40-44.
[7] 查慶芳,張玉貞,吳明鉑,等. 用菲和苯甲醛合成瀝青樹脂的反應機理[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5(5):79-82.
[8] 印杰,張斌. 以瀝青為單體的縮合多核芳香烴樹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1999,15(3):27-29.
[9] 林起浪,李鐵虎. 對苯二甲醛-煤瀝青COPNA樹脂的合成及性能[J].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2007,23(2):62-64.
[10] 印杰,徐音. 以萘為單體、三聚甲醛為交聯(lián)劑的縮合多核芳香烴樹脂的合成、交聯(lián)及性能研究[J].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1997,13(13):27-31.
[11] 林起浪,李鐵虎,單玲. 二乙烯基苯為交聯(lián)劑COPNA樹脂的研究[J]. 燃料化學學報,2001,29(6):561-565.
[12] 李艷芳,牟慶平,欒波,等. 乙烯焦油的研究利用進展[J]. 廣州化工,2011,39(10):36-40.
[13] 王洪星,程光劍,曹志濤,等. 乙烯裂解焦油的綜合利用研究[J]. 乙烯工業(yè),2012,24(4):8-12.
[14] 劉志剛,曹志濤,李學,等. 乙烯焦油的綜合利用技術進展[J]. 煉油與化工,2012,23(5):4-5.
[15] 梁文杰. 重質油化學[M]. 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199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