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摘 要]高力士過于謹慎的性格源自于自卑感,而自卑感的產(chǎn)生則來自家破人亡后家庭關(guān)愛的缺失,來自因遭閹割所致的身心痛苦,來自社會心理的鄙視,來自充滿猜疑、嫉妒、爾虞我詐的宮廷環(huán)境的壓力。
[關(guān)鍵詞]高力士;謹慎;社會心理;成因;探析
引言
性格是人對現(xiàn)實穩(wěn)定的態(tài)度以及與之相適應(yīng)的慣常行為方式的心理特點。一個人性格的養(yǎng)成,受先天和后天環(huán)境的制約,爬梳相關(guān)文獻,其中對高力士謹慎性格多有論及:如《舊唐書》說他“性謹密,能傳詔敕”,[1]4049《新唐書》說他“謹密,善傳詔令”,[2]4752曾任唐朝宰相的張說說他“大固不敢不密,小亦不敢不誠,事必記心,言無漏口,日慎一日?!盵3]《資治通鑒》說他“性和謹少過”[4]6890明人李贄稱他為“小心內(nèi)侍”,多種歷史文獻都論及某一個歷史人物的同一性格特征,高力士是其中比較少見的一個,可見高力士謹慎性格之突出。
謹慎性格的成因分析
性格本無好壞之分,但謹慎過頭,則異于常人,即便不是性格變態(tài),至少也是性格不健康——可謂性格“發(fā)展故障”。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高力士的這種突出性格特征,應(yīng)是童年時創(chuàng)傷性情境造成的。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指出,狡猾、謹小慎微等都是自卑情結(jié)的表現(xiàn)?,F(xiàn)代心理學認為,嬰兒從脫離母體那一刻起,便在這個現(xiàn)實社會中全身心地接受刺激,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造就著他。一個人性格的某些特征,其對生活所持的態(tài)度很大一部分取決于他的童年。的確,高力士童年的確遭遇了極大的創(chuàng)傷。
1.家庭遭遇巨大變故
高力士本姓馮,其祖先為北燕皇族,在北燕即將滅亡之時,其先祖馮業(yè)帶三百人從海道逃到劉宋,后定居嶺南,到馮業(yè)之后第三世,由于馮業(yè)之孫馮寶娶得俚人大族之女——冼氏——為妻,馮家“遂為強家”[5]59此后,馮家“代為諸侯,衣冠甚偉,弈業(yè)濟美,有甲三屬,有田千里”。[6]35到他曾祖馮盎時期,馮家已是“廣、韶等十八州總管,贈荊州大都督。干旟特建,嶺嶠為雄。頤指萬家,手據(jù)千里?!备吡κ烤统錾怼凹倚廴f石之榮,橐有千金之直”的“強家”[6]35。但是,在他十歲那年,因種種原因,其父馮君衡“以矯誣罪成,于乎,裂冠毀冕,藉沒其家?!盵6]35幸福的生活戛然而止,被藉家之后,母子失散:“夙遭閔兇……覆巢之下,陟屺無從?!盵5]59家庭的巨大變故對童年的高力士打擊巨大,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對于青少年來說,由于他們處于由依賴轉(zhuǎn)向獨立的起點,心理準備不足,承受能力差,使他們的挫折感比成年人更強。十歲左右的高力士,正是需要父母的呵護,家庭的關(guān)愛,但他卻遭遇到藉家、父亡,母散的厄運。
家破人亡使得高力士所固有的依戀父母的情感得不到宣泄,小小年紀即備嘗欺凌和侮辱,缺乏人世間極為寶貴的親情和溫情的滋潤。此后,他又被嶺南討擊使李千里閹割并送入宮中,當了人人所不齒的宦官,入宮后,他的宦官道路并非一帆風順,起初,“則天……選內(nèi)官而母之,命近侍以□之,賜之以嘉名,教之以美藝?!盵6]35但他又因小過被鞭撻逐出宮外。此后,宦官高延福收其為義子,故冒高姓。高延福本出自武三思之家,高力士遂往來于武三思家。一年多后,由于武三思的周旋,高力士被武則天“復(fù)召入禁中”。[1]4757
如果說,這種“選內(nèi)官而母之”的“擬家庭”關(guān)系,帶給他短暫的慰藉,那么,后來高力士因小過被逐撻出宮,則帶給他更多的是感情的背叛,入宮后,情感的缺失并未得到有效補償,痛苦、失望、不安全感時時伴隨著他,他輕易不允許欲望指導(dǎo)自己的行動,他的本我一直處于極度壓抑中。可以說,青少年時期,這個世界沒有滿足他對未來生活的種種美好預(yù)期。
愛的缺失乃至背叛使得他表現(xiàn)出對愛的極大的不信任,當親朋好友遇險時,他自保為上,不施援手,表現(xiàn)得冷酷與絕情:“力士……雖親昵,至當覆敗,不肯為救力?!盵2]4752
這種明哲保身甚至寡情薄意的做法,實則是他內(nèi)心深處的不安全感使然。
馬斯洛認為:“有一種缺失對有機體并不重要(可以很容易地用別的東西來代替它,對人也不會造成嚴重影響),而另一種缺失會危及一個人的性格,他整個一生的目標,他的防御系統(tǒng)、他的自尊、他的自我實現(xiàn),也就是說會危及他的基本需要……而只有會造成威脅的那一種缺失才會嚴重地、往往是有害地影響個人,而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一般精神挫折?!盵7]80可以說,高力士的這種“會危急一個人性格、他的防御系統(tǒng)”等的“缺失”很大一部分應(yīng)是來自家庭關(guān)愛的缺失。“受到別人愛的人,尤其是在孩提時代受到愛的人,往往更容易健康地發(fā)展,而被剝奪了愛的人,則往往不能?!盵7]69缺乏愛就會抑制成長及潛力的發(fā)展。[7]44心理學對嬰兒的實驗表明,生活早起失去慈愛和感情會導(dǎo)致嚴重的心理問題,患者早期生活中缺乏愛是許多嚴重精神病例的原因。[7]序言5
2.慘遭閹割之刑
首先,被閹割的宦官,身心特征異于常人。高力士家遭遇“覆巢”之后,他本人被嶺南討擊使李千里抓獲,并閹割送入宮中。有研究表明:“男子在青春期前閹割,阻止附性管、腺的分化,也阻止某些第二性征的出現(xiàn),喉頭仍是小的,聲音是尖的,顏面及身軀上的毛都不出現(xiàn)?!杂L幱谝种茽顟B(tài)”。[8]“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聽之不似人聲,察之不似人情”,[9]變成非男非女的“怪物”。
生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組織的某種變化會影響到個體的生長方式,以及身體各器官功能的正常發(fā)揮,并進一步影響到個體總的行為表現(xiàn)?;鹿偈ゲG丸也會使之身心發(fā)生很大變化,明顯異于常人,“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心理變化與生理變化是同步運動的、心理活動與肉體生活的本質(zhì)是同一的”。[10]人首先是一個生物個體,其性格的發(fā)展,與其本身所具有的生理特征息息相關(guān),這些生理特征,雖然不能夠昭示個性的發(fā)展方向,然而它卻為個性的形成奠定了生物學上的基礎(chǔ),相當程度上影響著個體性格的發(fā)展。
變態(tài)心理學認為,內(nèi)分泌功能的障礙或肌體組織的變異,一般都會使人的個性發(fā)展偏離正常軌道,進而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心理變態(tài)。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的五種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這其中就包括性的需要,“基本的需要得到滿足的那些人總是更健康、更幸福、辦事更有效;而基本需要受到挫折的人,都會出現(xiàn)心理變態(tài)癥狀?!盵7]55
其次,閹割給肉體帶來痛苦。閹割的過程極其痛苦,而且很有可能發(fā)生生命危險,死亡率極高。閹割可以說是人類最野蠻、最殘忍的酷刑。由于古代尚無成熟的麻醉、止痛、止血、消毒、消炎等技術(shù)手段,受閹者幾乎是在完全清醒的狀態(tài)中被閹割的。
晚晴太監(jiān)馬德清曾說:(閹割)“我從來不愿意對人講——并不是害羞,實在是太痛苦了,…只要想起最傷心的事兒,心理就像挨針扎一樣難受啊!”[11]149唐甄也認識到“原其所以自宮者,使我心悸。腎為身根,掘身之根,其痛非常痛也,其害非常害也?!盵9]460這種閹割而致的痛楚帶來的恐懼會伴隨他一身,“太監(jiān)焦慮性神經(jīng)官能癥來源于閹割帶來的彌漫性恐懼,這種恐怖性心理體驗伴隨著他們身心發(fā)展的固結(jié)在心靈深處,并且泛化到所以代表威懾力量的象征上去?!盵11]133
第三,閹割重創(chuàng)心靈。如果說肉體的痛苦尚能忍受,那么心靈的折磨則難以去除。因為閹割使得肢體受損,不能生養(yǎng)后代,與中國傳統(tǒng)倫理倡導(dǎo)的“孝”是相悖的,是會被心靈的審判庭加諸“大逆不道”之罪的。同樣遭受閹割之刑的司馬遷有深刻的體會:“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guān)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發(fā)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貫猷l(xiāng)黨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fù)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盵12]2732-2736弗洛伊德曾說,“沒有一個男子能免于閹割的威脅所引起的精神上的震憾?!?/p>
生理學研究表明,男性睪丸乃男性性腺,若在童年期失去睪丸,則逐漸失去男性特征,比如,聲音尖銳,身體發(fā)胖,面無胡須,性欲很低等,“刑余之丑,理謝全生,聲榮無暉于門閥,肌膚莫傳于來體”[1]2537造成相當程度的性壓抑和心理紊亂,這種性苦悶若不加以正常引導(dǎo),易于發(fā)展成為對于正常人的疏離、抵觸、仇恨乃至敵對情緒。華夏民族又是一個生殖器崇拜民族,宮刑無疑使受刑之人痛不欲生,羞辱不已,生不如死。男人生殖器被閹割,失去了男性性征,也就沒有了性別歸屬,其實就被從由男人和女人組成的正常社會里放逐,變成了世人所不恥的異類,這種折磨就像午夜夢魘一樣,不時啃噬著他的心靈,拷打著他的靈魂。
3.身處矛盾復(fù)雜、爭斗激烈的宮廷中
宦官是君主專制制度的衍生物,從其誕生起,制度規(guī)約就使其與宮廷緊密聯(lián)系,身處權(quán)力金字塔塔尖。這個權(quán)力塔尖里居住著擁有絕對君權(quán)的君王及其家族,君王大家族表面上一派祥和,暗地里卻因爭權(quán)奪利而暗潮涌動,父子、兄弟、君臣、妃嬪之間爾虞我詐,機關(guān)算盡。故而,宮廷是一個充滿權(quán)變機詐、刀光劍影、雨腥風的危險場所,稍有不慎有可能身首異處,“出入宮禁”[4]8594為君王及其家族服務(wù)的宦官自然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卷入其中。
唐朝前期,皇位多非嫡長子繼承,新舊皇位交接之際,政變頻發(fā),政局因此動蕩不已。尤其是自武后末至玄宗初,動蕩尤為激烈,自神龍元年至開元初短短八年時間,朝廷先后爆發(fā)五次政變,君位四易其手。如唐中宗之妻韋皇后、安樂公主等“窺大寶,已成禍梯。公(作者按:高力士)實勇進,提劍而起。扶皇運之中興,佐大人之利見?!盵4]36輔助藩王李隆基平定韋后、安樂公主的叛亂。緊接著,太平公主意欲謀反奪權(quán),玄宗知道后,“因以中旨告岐王范、薛王業(yè)、兵部尚書郭元振……內(nèi)侍高力士……等親信十數(shù)人,出武德殿,入虔化門,梟常元楷……執(zhí)蕭至忠……皆斬之?!盵1]卷八玄宗本紀上169被裹挾其中的高力士既要英勇善戰(zhàn)、機警聰穎,更要小心謹慎。
王壽南先生指出,唐朝宦官份內(nèi)所掌之事有四:第一,侍奉皇帝、皇后、皇子、嬪妃;第二,皇宮之接待工作;第三,守護皇宮門戶與管理宮人;第四,傳達制命。[13]15其中最難做的事情當屬侍奉皇帝:“事君之難,請言其狀,盡禮者或以為諂,納忠者時有不容,直必見非,謂之劘上,嚴又被憚,不得居中……”[5]59一方面君王有不受法律制約、對他人生殺予奪的大權(quán),稍不如意,對不滿意的人,輕則鞭撻,重則處死。而侍奉在君王身邊的宦官更是君王的出氣筒,只有處處小心,事事謹慎,才能保全性命。如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我每逢發(fā)脾氣,不高興的時候,太監(jiān)就要遭殃,如果我忽然高興,想開心取樂的時候,太監(jiān)也可能要倒霉。”[14]侍奉這些唯我獨尊而又反復(fù)無常的君主,只有忍耐克制,避免制造麻煩,明哲保身。心理學家馬斯洛說,處于和平安全和友愛環(huán)境中的孩子很容易發(fā)展,但處于不安全環(huán)境中的孩子卻總是渴求穩(wěn)定和安全,甚至一個健康的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也會變得小心翼翼,不敢輕舉妄動。[7]66
從宦官和皇權(quán)的關(guān)系看,他們本質(zhì)上是皇室的家奴,對皇權(quán)具有很大的依附性,他們又是刑余之人,殘疾的生理現(xiàn)狀決定了他們不能脫離皇室而存在,只有緊緊依附皇權(quán),才能有生存的空間。所以即便宮廷里刀光劍影,他們侍奉的是具有生殺予奪大權(quán)而又喜怒無常的君王,他們也唯有留下來,憑著自己的機智和小心為人做事,茍活其中。
4.社會心理影響
人既具有生物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只要不脫離社會,人就會生活于各種各樣的社會關(guān)系中。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倫理道德、風俗習慣、意識形態(tài)、公眾輿論等社會心理因素會通過各種方式影響每個個體,同樣,影響高力士性格因素中,社會心理因素不容忽視。
社會心理是社會中一般人的心理,是社會中互相感應(yīng)、互相類似的心理,在傳統(tǒng)社會中,又集中體現(xiàn)在占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觀念中,它作為一種心理定勢時時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取向和價值觀念。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社會心理對宦官的鄙視觀念是十分明顯的。而這種惡劣的社會心理環(huán)境又會激化自卑心理。阿德勒說:“生理自卑…這些兒童都是在不利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時刻都擔心著遭受外界的打擊,因為在他們所成長起來的環(huán)境中,他們并沒有學到獨立性?!盵11]150
首先,社會心理歧視宦官沒有生殖能力
倫理型儒家生殖文化推崇“孝道”,而閹割行為“上辱祖先,中傷自體,下絕后嗣”,與“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等道德信條相悖,統(tǒng)治者甚至把“孝道”抬高為封建倫理觀念的核心,又通過法律加以強化,如“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無論是自宮還是他人將其閹割,宦官一旦以此種方式失去生殖能力,在儒家文化占統(tǒng)治地位的傳統(tǒng)社會,就會被世人所不齒,世人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說他們是“刑余之人”,“非鬼蜮之妖,其人妖乎?!……若人為妖,人不知其妖,其害大?!盵9]460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宦官一旦被閹,便成為不男不女之人。而在中國古代人們的思維觀念中,社會是由男人、女人構(gòu)成的,很顯然,非男非女的宦官為當時的社會所不容,受到社會心理的唾棄,是不容于社會的:“四不似,人見之無不憎者?!盵9]460宦官一旦入宮,便沒有了回頭路。
其次,社會心理認為宦官亂政、惑君而對其排斥
關(guān)于宦官亂政、惑君、誤國,歷史上有大量的文字論及:如人們認為,“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宦者之害,非一端也?!彼麄円虼恕安豢闪杏谑渴盵15]唐甄說,“凡閹人,小患七,大患三,小患亂國,大患滅國。……道君以酒色,道君以荒游,道君以侈御,道君以惡見證人。權(quán)臣因之,上隱無不聞,下巧無不達,國之大柄下移矣?!踔羶盒罟?,奴使百司,狗奔將帥,天子孤矣;豕屠忠良,草刈善類,朝廷空矣;囚禁天子,羊驅(qū)天子,干戈起矣?!瓟販缱谏缍笠?。……凡左右之閹人,皆奴也。”[9]456-457“此曹(指宦官)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惡者常千百。若用為耳目,即耳目蔽;用為心腹,即心腹病”。[16]他們因此“并齒于天地之間”,“奄人不革,則小人必逞,君子必災(zāi),家必內(nèi)敗,天下必亡”,[9]463所以,“必易之乃快”[9]460
這些認識當然有失偏頗,宦官隊伍有不同層次,為非作歹也僅是上層中的一部分或者一小部分,大多數(shù)下層宦官是被欺凌奴役的對象,不會有危害國家和社會的機會和可能。即使身處上層宦官,也不能一概貶斥,其中不乏在各個領(lǐng)域做出重大貢獻的。君王的昏暗、統(tǒng)治者的腐敗才是導(dǎo)致國家覆亡的根本原因,宦官卻成了替罪羊。
皇權(quán)的專制性使得皇帝對于身邊可能威脅皇權(quán)的大臣、外戚等持排斥的態(tài)度,時時擔心他們覬覦皇權(quán)、加害自己,對他們采取防備心理。反之,“在最高統(tǒng)治者看來,任用和處理與身邊親信奴仆的關(guān)系,要比任用和處理與一般臣僚和國家機構(gòu)的關(guān)系,更加簡便直接和有效。這種非正式和非專業(yè)化的政治角色,可以用來幫助解決專業(yè)化官僚機構(gòu)所難以完成的種種難題,這是一種在最高統(tǒng)治者和奴仆之間具有純粹個人效忠關(guān)系的政治網(wǎng)絡(luò)?!盵17]“在專制體制下,宦官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是官吏,一方面是皇帝的家奴,玄宗稱高力士為“家老”——于是對宦官發(fā)生了‘家族感?;鹿僭诰哂须p重身份下,自然較只有一重官吏身份的朝臣更能獲得皇帝的信賴。”[13]101宦官和君主常因生活上的親切感,產(chǎn)生心理上的信任感。西漢元帝曾說:“中人無外黨,精專可信任?!盵12]3726“群臣皆自有家室,顧子孫,不能盡忠,惟宦者親近可任?!盵18]
一方面皇帝可能利用宦官來打壓官僚士大夫,這使得在激烈的政治斗爭中,宦官和士大夫?qū)儆趯α⒌碾p方,官僚士大夫?qū)鹿僮匀粵]有好感;另一方面,制度內(nèi)的規(guī)約要求宦官從事的是類似于奴仆的工作,這種職業(yè)被官僚士大夫所鄙視,而社會心理導(dǎo)向又是受儒家文化濡染的官僚士大夫所影響。李約瑟指出:“(中國)歷史大都是宦官的對頭們寫的,結(jié)果很多替國家工作得很好的宦官,都沒有被載入史冊。我們也應(yīng)對于史官們所記述的有關(guān)宦官活動的陰暗面,采取保留的態(tài)度?!盵19]
當這種以儒家思想為內(nèi)核的社會心理在一定條件下與難以言說的心理痛苦交織在一起時,自然會對高力士心理產(chǎn)生強烈刺激,這種強烈刺激重創(chuàng)他的自尊、自信、自愛,嚴重影響他個性正常發(fā)展,從而導(dǎo)致性格異常和人格畸形。所幸,高力士并未走向極端,但是,這些身心刺激是毋庸置疑的現(xiàn)實,他能做到的最大調(diào)適就是謹慎為人,小心處事。
結(jié)語
高力士原本生活在豪族之家,但是幸福生活在他十歲左右戛然而止,家破人亡使他失去來自父母的愛的呵護,生活一夜間由由天堂墜入地獄,使他深感無助;繼而,遭遇閹割之刑,使他倍感恥辱,肉體的殘缺帶來心靈的震撼,使他痛感生不如死;身處權(quán)力塔尖的宮廷,卻從事他人不齒的低賤工作,還有可能卷入血雨腥風刀光劍影的宮廷斗爭中,使他不得不豎起謹小慎微的保護殼來保護自己;而以儒家文化為內(nèi)核的社會心理又拒斥、排擠失去生育能力和服務(wù)于皇帝身邊的宦官。所有這一切都使高力士心靈和生命的成長自始至終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中,心理和人格成長的關(guān)鍵期,都處于不安全感中,這些陰霾和不安全感使得高力士深感自卑與不安,于是,他唯有豎起保護殼來自保,他變得謹小慎微、明哲保身,甚至薄情寡義。
參考文獻:
[1]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張說.為將軍高力士祭父文//全唐文新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2635.
[4]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5]吳鋼.全唐文補遺[M].第7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6]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M].第1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7](美)弗蘭克·戈布爾.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M].呂明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8](美)C.Dounell Turner,Joseph T.Bagnara.普通內(nèi)分泌學[M].北京: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3:313-314.
[9]唐甄.潛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459.
[10]冷冬.試論宦官的生理與心理特點[J]//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1988(5):46.
[11]白曉娟,王沛.無根之人——宦官變態(tài)心理揭秘[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3]王壽南.唐代宦官權(quán)勢之研究[M].臺北:正中書局,1971.
[14]李禹階.權(quán)力塔尖上的奴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69.
[15]脫脫,等.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2807.
[16]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4:1826.
[17]冷冬.被閹割的守護神——宦官與中國政治[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序言4.
[18]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817.
[19](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王華文.陰陽裂變:中國閹人[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34
基金項目:廣東省茂名市201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地方歷史文化特色項目“高力士研究”(2012LS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