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
[摘 要]叫魂習俗在中國廣大農(nóng)村非常普遍,這樣一種迷信的民間信仰的風行,除了有其歷史根源之外,還與當下中國農(nóng)村的社會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本文擬從筆者自身的經(jīng)歷和觀察出發(fā),從歷史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山東省臨沂市義堂鎮(zhèn)村民對叫魂,特別是對兒童叫魂的崇拜和信仰,深入解剖叫魂過程,進而解讀這一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民眾心理,考察叫魂背后所隱藏的社會動因及其未來走向。
[關鍵詞]魯東南;叫魂;習俗;功能
一、“叫魂”的來源及方式
(一)來源
“叫魂”亦稱“喊驚”、“喊魂”等,屬于民間信仰。《楚辭》中有《招魂》篇,指出人將死之時,魂魄離散,必須通過招魂來延其年壽。這種把丟魂人的魂魄叫回其主人肉體上的過程,就是叫魂。
通常在人睡覺的時候“魂”是與人體分離的。當然,它通常會回到人體。但如果“魂”離開人體的時間延長,就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反常情況,包括人會生病、昏昏沉沉、發(fā)瘋或者死去。[1]失魂狀態(tài)在解釋兒童的病因時顯得特別重要。在當代臺灣,當孩子沒精打采、煩躁不安以及生病時,人們也會將之歸咎于失魂,認為孩子的魂可能是被“嚇”跑的。[2]而孩子受驚嚇的原因都很簡單,路上的小狗突然叫了兩聲,或汽車喇叭突然響了幾下,小孩就有可能被嚇到,在接下來的幾天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不聽話”,不好好吃飯,睡覺容易醒,醒了不停地哭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把孩子帶回到他被嚇著的地方召回他的魂,他的病也就會好了。[3]
(二)方式
雖然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存在叫魂習俗,但各地方式不一。下面筆者著重介紹家鄉(xiāng)山東省臨沂市義堂鎮(zhèn)流行的叫魂、捧魂習俗。
小孩和成年人的叫魂方式是不同的:10歲以下的幼童主要以“捧魂”為主,10-18歲的青少年和18歲以上的成年人則都以“叫魂”為主。
1、嬰幼童的捧魂
“捧魂”一般在把脈之后,確定是魂丟了,孩子就會被放在媽媽腿上,面朝太陽,負責捧魂的人會蹲在他們面前,在地上畫一個“十”字,然后雙手不停地從“十”字的“橫”的兩端往十字的中心合攏,一、二、三、四……一共合攏十次,第十次的時候手要放到地上做捧起狀,然后雙手貼到孩子的額頭上,依次類推,捧完第二個十次之后手心放到孩子的胸口;第三個十次之后是捧到腳上,說明整個魂魄已經(jīng)回來了。而從開始到結束這不到三分鐘的時間里,整個過程中給孩子捧魂的人嘴里要念著這樣幾句“咒語”:“燈光菩薩燈光神,你和灶王一家人。有飯你先吃,有事你先知。隔山靠崖,迎著日頭就來。”
從這條咒語的字面意思來看,這里的“你”指的應該是里面提到的“燈光菩薩燈光神”,而“有飯你先吃,有事你先知”,顯然是為了讓嚇跑了的魂能盡早回來而討好“燈光菩薩”的,最后一句意在說明不管回來的路有多艱辛,魂也要隨著燈光菩薩所灑下的“日頭”找回自己的真身,從而使受招者恢復正常。
2、成年人的叫魂
至于成年人的“叫魂”,是一個非常簡易有趣的過程,只要捏著受招者的耳朵(男左女右),叫著受招者的姓名,問“XXX,回來了嗎?”,受招者回答“回來了”,連續(xù)七次,只要每次都能及時答應著,魂魄自己就會找回來的。
二、“叫魂”的心理學依據(jù)和社會功能
(一)“叫魂”的心理學依據(jù)
在一定程度上說,叫魂是母親的專利。筆者所見到的十之八九都是母親帶著孩子去叫魂。這體現(xiàn)了母親對受驚嚇的孩子的關懷之情,正是由于這種莫名的安全感,孩子幼小的心靈被簡單儀式下母親的關愛包圍著,都會潛意識里感到心安和踏實。
(二)“叫魂”的社會功能
失魂多來自驚嚇,孩子由于認知水平的限制,被嚇到的可能性要遠遠大于成人。因此,“叫魂”是用一種兒童化的語言來消除孩子的恐懼,表達了對孩子的關心和寄托。通過“叫魂”這一儀式,孩子會認為家人是喜歡并且關心他們的,心理上逐漸會忘卻不快之事。
三、“叫魂”在農(nóng)村的生長土壤及其社會走向
(一)“叫魂”的生長土壤
叫魂習俗之所以在農(nóng)村如此風行,一是與其社會歷史環(huán)境密切相關;二是和農(nóng)村民眾的受教育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在農(nóng)村單個的小家庭結構中,父母或者祖父母往往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科學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尤其是父親外出打工之際,留在家中的母親更是在孩子有所病擾時,首先想到的是世代傳承下來的“叫魂”方法,這是一種習慣性的選擇傾向。三是由當今“叫魂”的便捷性所決定的。
(二)“叫魂”未來的社會走向
“叫魂”這種民俗現(xiàn)象,雖然沒有什么科學依據(jù),但卻已有著相當長的歷史,這就說明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民眾需求性。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鎮(zhèn)化水平不斷提升,人們的受教育水平相應提高,它的根基或許會受到?jīng)_擊而發(fā)生動搖,從而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nèi),這一獨特的民俗還不會輕易消失,這就需要政府機關及相關文化機構合理引導,取其精華,把它逐漸轉化為一種科學的兒童心理治療法。這樣對于受到意外驚嚇而導致“失魂”的幼兒,我們可以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從兒童的立場出發(fā),讓他們的父母(尤其是母親),用一種兒童化的語言,對其進行語言上的疏導和肢體上的愛撫,給他們心靈最親切的安慰。當然,如果所受創(chuàng)傷比較嚴重,還是建議找心理醫(yī)生進行更為系統(tǒng)、科學的心理治療,以幫助兒童消除心理障礙,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美)孔飛力著.陳兼,劉昶譯.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131.
[2]同靈魂分離相關的“恐懼”在普通話中稱為“驚”或“驚嚇”。哈瑞爾.中國民間宗教中的靈魂概念.亞洲研究雜志[J].1979:524.
[3]托普利.中國傳統(tǒng)觀念及對疾病的治療:香港的兩個例子[M].人雜志[J].1970:429-436.
[4]尹康平.叫魂習俗的心理學分析.保山師專學報[J].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