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紅
(安徽省定遠縣二龍回族鄉(xiāng)綜合文化站,安徽 滁州 233200)
農村文化生活現狀分析
王新紅
(安徽省定遠縣二龍回族鄉(xiāng)綜合文化站,安徽 滁州 233200)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fā)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qū)的經濟都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也得到顯著的提高。而精神文明作為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展現方面,加大對農村文化生活現狀的觀察和分析關注則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在客觀、全面地分析農村文化生活現狀的基礎上,理性、系統地分析當前農村居民文化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農村文化;現狀;問題
誠如我們所知,經濟水平決定文化發(fā)展概況,一個地區(qū)的經濟水平與它的文化生活建設是息息相關的。而農村地區(qū)經過多年的建設和開發(fā),雖然經濟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但是農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卻沒有跟上經濟生活的步伐,農村文化建設遠遠落后于當地的經濟建設。
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物質生活實現了從溫飽到總體小康的跨越,一些富裕的農村物質生活水平甚至趕上了城市,與過去相比,農村地區(qū)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農民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文化形式越來越多樣。
(一)農村文化生活的進步之處
1、農村居民文化需求迫切,主動追求文化生活
當前,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農村居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與此同時,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隨之產生,并日益迫切。農村居民對豐富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強烈,對各種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和提供也給予了更大的關注。
2、休閑方式多樣,業(yè)余生活精彩
毋庸置疑,與過去相比,農村地區(qū)居民的業(yè)余生活變得更為豐富,人們的休閑娛樂活動和形式也更為多樣。串門、打麻將,看電視、電影甚至上網等活動都逐漸成為農村居民休閑娛樂活動。在農村居民的空閑時間中,他們有了更多樣化的選擇。而其中,電視是農村居民了解與接觸“外來文化”的主要途徑,也是農村居民增強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陶冶情操的主要形式。而網絡的逐步普及,也使得農村孩子們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當中,更好地關注社會時事和國家大事,對農村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3、戲曲、鄉(xiāng)俗、地方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與城市地區(qū)相比,農村由于不可避免的封閉性而更好地保存了屬于當地的特色文化。當今時代,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農村居民日益認識到留存秦腔、廟會、秧歌、舞龍舞獅等傳統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而,戲曲、鄉(xiāng)俗這些帶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化也得到了更好地繼承。與此同時,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村居民也有了更具特色的文化休閑活動和休閑方式,像元宵節(jié)的“賞燈會”,七夕節(jié)的“拜七姐”等等。
(二)農村文化生活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缺乏必要的基礎文化設施建設
由于政府投資力度較小,農村文化建設的發(fā)展資金并不多。當前,不少農村缺乏圖書館、閱覽室、放映室等公共學習場所,同時也缺少籃球場、健身房、足球場等公共鍛煉場所。這就使得農村居民缺乏必要的基礎文化設施,無法開展相關的學習與鍛煉活動,使得農村居民的休閑娛樂方式顯得單調枯燥,同時也使“黃賭毒”糟粕文化有了滋生的空間。
2、“黃賭毒”文化泛濫,農民思想遭毒害
毋庸置疑的是,“黃賭毒”文化長期盛行在農村地區(qū),戕害農村居民的身心健康。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居民的文化娛樂方式較為單一,這就使得擁有富余資金的農民很容易受到蠱惑,從而參與到“黃賭毒”這些危害身心、破壞家庭和諧的活動當中,給個人、家庭、社會都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
3、人生觀價值觀扭曲變形
一方面,受到農村地區(qū)傳統思想的影響,不少農民仍然保留著“迷信”思想,對神佛鬼怪之說奉為圭臬,甚至在身患重病時仍諱疾忌醫(yī),以為“求神拜佛”能夠包治百病,使得不少病人的病情得不到緩解,日益加重。
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經濟發(fā)展建設的沖擊,不少農民滋生“金錢至上”的拜金思想,紛紛離開農村外出掙錢,不僅沾染拜金的風氣,更給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
4、整體素質底下,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較弱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農村居民的整體素質較為低下,各種不文明、不開化現象仍屢見不鮮,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語言習慣并沒有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而逐步提高。與此同時,雖然國家對“三農問題”日益重視,也投入越來越多的資金進行農村精神文化建設,但是從現實情況看來,農村地區(qū)的先進文化引領作用較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先進文化建設的理念對大多數農村居民來說都十分薄弱。
總的說來,當前農村地區(qū)居民的文化生活現狀是較為樂觀的,農民的休閑方式日益多樣化,文化需求也得到了更好的滿足。但是,我們不能夠忽視農村文化生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基礎文化設施建設缺乏、“黃賭毒”等糟粕文化泛濫、農民人生觀價值觀扭曲以及農民整體素質底下等。為了更好地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的發(fā)展,我們并須針對這些問題尋找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
[1]王健林.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D].西南大學,2007.
G127
A
1005-5312(2014)23-01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