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罡
賞析提要:從數(shù)千件作品中選出近500件佳作,經(jīng)過反復論證,最后精選出180件,草書《自作詩 秋思》就是其中之一。作品中鋒用筆,瘦勁蒼遒,力透紙背,3次著錄。
林散之先生的草書《自作詩 秋思》,立軸,1979年作。尺寸為135×34㎝,約4平方尺。落款散之,印有“江上老人”(白文)、“大年”(朱文)。水墨紙本,生宣紙,長鋒羊毫筆,宿墨。裱工精細,品相九五。正文內(nèi)容是:
案上詩書常亂疊,重重疊疊似瑤臺。
秋前何事墉如此,為有賓鴻久不來。
欣賞林散之的草書佳作,不能不提“力透紙背”,這里先講一個“力透紙背”的故事。1973年9月24日,馮仲華先生去看望在南京工人醫(yī)院住院的林散之老師,林散之先生將自己在醫(yī)院寫好的一首七律詩《辛苦》寫成了小斗方送給他,并叫他回去好好讀一讀。《辛苦》一詩是寫在夾宣上的,裱畫師裝裱時,揭成了兩張。林老看到時,認為第二層和第一層的效果差不多,便叫馮仲華在第二層上補蓋了自己的印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力透紙背”。大字容易透,墨多容易透,《辛苦》小斗方是小字,而且用墨不多。更為可圈可點的是,這里不是只有幾個筆畫、幾個字“力透紙背”,而是一首詩全部“力透紙背”,透得是那么均勻,透得是那么清晰,就跟復印機復印的一樣。
何謂“力透紙背”?唐代書法大家顏真卿在《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中說:“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矣?!鼻宕w翼在《甌北詩千方百計·陸放翁詩》卷六中講:“意在筆先,力透紙背?!?/p>
“力透紙背”說的是書法中的中鋒用筆,就是說在書寫時,筆尖始終保持在線條的中心位置,是書法大家通過長期實踐所呈現(xiàn)出來的強大的內(nèi)在力量。正如漢代大書法家蔡邕說的那樣:“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痹谛埳铣尸F(xiàn)的墨像是:墨跡向兩邊洇滲的寬度均勻。清代書法家劉煦載提出“逆入,澀行,緊收”的觀點,比較好地概括了達到“力透紙背”的路徑。詳細地說就是下筆時用逆鋒,中間運筆時澀行,到筆畫的末端收筆時用回鋒。林散之先生一生堅持懸腕中鋒放筆,要求學生也是如此。有一次,莊希祖拿了自己的書法作業(yè)請老師點評。林老看后便說,手腕要懸起來,要用中鋒。莊希祖先生聽后十分震驚,心想:他又沒有看到我寫,怎么就知道我的手腕沒有懸空?!真了不起!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要成為一個書法家,連手腕都不能懸空,又怎么能行呢?從此,莊希祖先生堅持懸腕寫字,中鋒用筆,書法技藝大進。
這幅草書《自作詩 秋思》是體現(xiàn)“力透紙背”的典范之作。無論是直筆橫下,還是橫筆直下,轉(zhuǎn)動靈活,生機勃發(fā)。腕不著案,凌空取勢,很多細小的筆畫雖然細若游絲,卻極具力量,筆筆如鐵鉤銀畫。請看第一行中的“案”、“詩”,線條厚實,內(nèi)涵豐富。第三行的“為”、“有”,特別是“有”中的最后一畫,看特寫將更加清楚?!安菔ァ绷稚⒅蠊P如椽,筆力千鈞,極具穿透力?!笆隆?、“此”等字,看上去用墨不多,但是墨已透過紙的背面。如果我們把這幅作品反過看,或者反過來對著光,就會看到作品的背面有不同的墨跡。林散之中鋒用筆的作品一定會透,而且透得勻稱。
1997年9月,古吳軒出版的《林散之書法集》中的后記這樣寫道:“從經(jīng)眼的數(shù)千件作品中選拍了近500件佳作,并經(jīng)反復論證,最后精選出林老24歲至逝世前的各個時期的代表性的作品180件,精印成《林散之書法集》?!薄蹲宰髟?秋思》是其中的一件,可見,這幅草書作品是精品佳作。說草書《自作詩 秋思》是精品,還因為與《林散之書法選集》中的同類作品相比,這幅作品更好一些?!读稚⒅畷ㄟx集》是林散之先生在世時出版的,是林散之所有書法作品集中最具權(quán)威的一本,入選的作品都是林散之先生親自審定的不同時期的精品?!读稚⒅畷ㄟx集》中的第56頁、78頁、80頁、92頁中的4幅作品與草書《自作詩 秋思》為同一時期,相比之下都沒有這幅作品寫得出彩。
草書《自作詩 秋思》先后3次權(quán)威出版。第一次是1997年9月,《林散之書法集》第123頁,古吳軒出版社。第二次是2012年5月,《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第91頁,文物出版社。第三次是2014年7月,《華人時刊》雜志第7期。
林散之草書《自作詩 秋思》是古吳軒的舊藏。
(作者系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鑒賞家)
欄目顧問:林筱之(林散之長子、著名書法家)
宋玉麟(江蘇省美協(xié)主席、林散之作品收藏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