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媛媛,王建福,黃 芳,陳招虹,葉永堅
(解放軍第180醫(yī)院,福建泉州362000)
隨著抗菌、抗腫瘤、免疫抑制劑等藥物的廣泛應用,以及靜脈置管等侵入性操作和各種介入性診療手段的廣泛應用,醫(yī)院感染中血流感染的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病死率較高,及時有效地診治有賴于準確快速的病原菌檢測及藥敏試驗[1]。現(xiàn)對本院各臨床科室送檢的2 239血液標本進行細菌培養(yǎng),并對檢出的致病菌株種類和耐藥狀況進行回顧分析,報道如下。
1.1 標本來源 2011年1月—2011年9月我院各臨床科室送檢血液培養(yǎng)標本2 239份。
1.2 儀器與試劑 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生產(chǎn)BACT/ALERT 3D全自動血培養(yǎng)儀及配套血培養(yǎng)瓶和VITEK 2-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tǒng)及配套藥敏卡。哥倫比亞血平板、中國藍平板、沙保弱平板、M-H平板均購自廣州迪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藥敏紙片、鏈球菌分型血清、凝固酶試劑為英國OXOID公司生產(chǎn)。
1.3 標本采集與處理 在寒戰(zhàn)后至發(fā)熱前或發(fā)熱立即采集,使用抗菌藥物之前采集血培養(yǎng);如已使用抗菌藥物且不能停用者,下次給藥前采集標本。嚴格無菌操作,抽取成年患者靜脈血5~10 mL注入成人中和抗生素血液需氧瓶中;患兒血3~5 mL迅速注入兒童需氧瓶中。置全自動血培養(yǎng)儀中,儀器陽性報警后,直接涂片革蘭染色,報告細菌形態(tài)及染色性,初步報告臨床醫(yī)師,供臨床經(jīng)驗用藥。然后轉種血平板和中國藍平板,真菌轉種沙保弱平板。置5%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35℃溫箱18~24 h后,觀察生長情況。培養(yǎng)>7 d未報警,盲轉哥倫比亞血瓊脂平板和中國藍平板24~48 h后,仍無細菌生長標本視為陰性。
1.4 細菌培養(yǎng)、鑒定及藥敏試驗 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及儀器試劑說明書操作,藥敏試驗采用CLSI 2012年MIC法標準。
1.5 質(zhì)控菌株 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大腸埃希菌 ATCC35218,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糞腸球菌ATCC29212,均由衛(wèi)生部臨床檢驗中心提供。
2.1 病原菌分離率及構成比 2 239份血培養(yǎng)標本共檢出212株病原菌,檢出率為9.4%。其中革蘭陰性菌141株占66.5%,革蘭陽性菌58株占27.4%,真菌13株占6.1%。見表1。
2.2 革蘭陽性球菌的耐藥率 主要革蘭陽性球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見表2。
2.3 革蘭陰性桿菌的耐藥率 主要腸桿菌科細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見表3,主要非發(fā)酵菌菌屬對常用抗菌藥敏耐藥率見表4。
2.4 真菌的耐藥率 檢出的13株真菌70%為白色假絲酵母菌,白色假絲酵母菌對多數(shù)抗真菌藥物有一定程度的耐藥,對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耐藥率均為33.3%,對兩性霉素B、5-氟胞嘧啶為100.0%敏感。
本次臨床送檢的2 239份血培養(yǎng)標本陽性率為9.4%,與文獻[2]報道基本一致。血培養(yǎng)標本中病原菌分布較廣,以條件致病菌為主。我院革蘭陰性桿菌的檢出率高于革蘭陽性球菌,與文獻[3-4]報道血培養(yǎng)分離病原菌的分布趨勢較為一致。其中,檢出的革蘭陽性球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為主,革蘭陰性桿菌以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為主,排名前5名的病原菌依次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分別占17.5%,15.6%,9.4%,9.4%和5.2%。
表1 212株血培養(yǎng)病原菌的分布構成比
表2 主要革蘭陽性球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株(%)
表3 主要腸桿菌科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株(%)
表4 主要非發(fā)酵菌屬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株(%)
由于臨床廣譜抗菌藥物廣泛使用的現(xiàn)象嚴重,導致了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藥性迅速增長,從而影響了臨床血流感染的治療。近1 a來,我院產(chǎn) ESBLs大腸埃希菌的檢出率為43.2%,產(chǎn)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檢出率為33.3%,導致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對第三代頭孢菌素、氨曲南等耐藥率升高,臨床應謹慎使用。碳青霉烯類亞胺培南、厄他培南仍然對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在嚴重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時作為治療首選藥物。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對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藥率在15%以下,可作為經(jīng)驗用藥。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氏不動桿菌對多數(shù)藥物雖有不同程度耐藥,但耐藥率較低。
革蘭陽性菌中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MRSAR的檢出率為45.5%,由于MRSA可攜帶多種耐藥基因,表現(xiàn)為高耐藥性和多耐藥性,對青霉素、紅霉素、氯潔霉素的耐藥率均為100%。萬古霉素、利奈唑胺和莫西沙星的敏感率高,可在嚴重金黃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時作為治療首選藥物。
真菌檢出率占有一定比例,可能與近年來臨床上廣譜高效抗菌藥物、免疫抑制劑的廣泛使用和不規(guī)范使用、腫瘤化療和各種介入治療的普遍開展有關[5]。真菌藥敏結果顯示,血流感染真菌對兩性霉素B、5-氟胞嘧啶高度敏感,是治療真菌血流感染的首選藥物,但是臨床需要注意的是兩性霉素B的不良反應較大,應謹慎使用。
綜上所述,血流感染病原菌種類復雜,實驗室應重視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藥性的監(jiān)測,及時報告臨床醫(yī)生。臨床應根據(jù)藥敏試驗合理選擇抗菌藥物,從而減緩或避免耐藥菌株的出現(xiàn)。
[1]翟紅巖,白玉紅,郭聞濤,等.65例血培養(yǎng)陽性結果的臨床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9):1951-1953
[2]韓福祿,王文艷,龐莉,等.血培養(yǎng)常見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3):630-631
[3]范艷萍,李秀文,張毅華,等.6984份血培養(yǎng)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1):1599-1601
[4]嚴世輝,盛小宗.血培養(yǎng)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1):2329 -2331
[5]賈珉.235株血培養(yǎng)病原菌分布及藥物敏感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9):4372-4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