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艷, 王 萃, 玄翠娟, 張 巖, 楊仲年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山東濟南 250355;2.山東師范大學化學化工與材料科學學院,山東濟南 250014;3.濱州學院 化學工程系,山東濱州 256603)
稀土永磁材料NdFeB自20世紀問世以來,以其卓越的磁性能和較高的性價比,在電子、軍事及汽車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2]。由于通過燒結(jié)或粘結(jié)法制備得到的NdFeB磁體的防腐性能極差[3],因此,在前期探索了NdFeB磁體的電沉積制備工藝,發(fā)現(xiàn)采用電沉積技術(shù)得到的NdFeB磁體具有較好的抗腐蝕性能,其耐蝕能力與磁體中的Nd含量(或鍍液中Nd含量)密切相關(guān)[4]。
目前,國內(nèi)外測定Nd的方法中比較成熟的有稱量法[5]、等離子體電感耦合原子發(fā)射光譜(ICPAES)法[6-7]、光度法[8-10]和熒光光譜法[11]等。其中,方便快捷的分光光度法被廣泛地應用于稀土元素的定量測定,并主要用于測定稀土混合物分離流程中的 Nd含量[12-13],而關(guān)于采用該方法測定NdFeB鍍液中的Nd含量的研究未見文獻報道。本文系統(tǒng)研究了采用分光光度法測定NdFeB鍍液中Nd的工藝條件,旨在獲得采用該方法測定Nd含量的最佳參數(shù)。
實驗采用的主要儀器為Agilent8453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美國安捷倫)、AUY120分析天平(島津國際貿(mào)易上海有限公司)和雷磁PHS-25型pH計(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采用的化學試劑為氧化釹(天津市光復精細化工研究所)、硫酸亞鐵銨(天津市恒興化學試劑制造有限公司)、硫酸鐵銨(天津市大茂化學試劑廠)、鹽酸羥胺(天津市天力化學試劑有限公司)、鄰菲啰啉(phen)(天津市凱通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結(jié)晶乙酸鈉(天津市福晨化學試劑廠)和鹽酸(萊陽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精細化工廠)。均為分析純。
1.2.1 Nd和 Fe標準溶液的配置
準確稱取2.5000g的分析純Nd2O3于25mL容量瓶中,加入5.00mL10%的稀鹽酸(使Nd以Nd3+存在)、1.00mL10%的鹽酸羥胺,用二次蒸餾水稀釋至刻度,搖勻,得到Nd3+質(zhì)量濃度為100g/L的標準溶液。再準確移取10.00mL的亞鐵標準溶液(Fe質(zhì)量濃度為20g/L)于25 mL容量瓶中,加入1.00mL 10%的鹽酸羥胺,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搖勻,得到質(zhì)量濃度為8g/L的Fe標準溶液。
1.2.2 釹測定中的干擾消除
測定介質(zhì)為10%的HCl溶液。在測定NdFeB電鍍液中的Nd含量時,由于Fe(Ⅲ)不可避免的會發(fā)生水解產(chǎn)生黃色,對Nd的測定產(chǎn)生較為顯著的影響,因此,通過在介質(zhì)中加入10%的鹽酸羥胺將Fe(Ⅲ)還原為淺綠色的Fe(Ⅱ),以消除Fe(Ⅲ)的干擾。
實驗以10%的鹽酸及10%的鹽酸羥胺的用量為主要參考因素,確定Nd含量測定的最佳條件。
1.2.3 釹樣品的測定
準確移取15.00mL待測溶液于25mL容量瓶中,加入7.00mL 10%的鹽酸和1.00mL 10%的鹽酸羥胺,充分搖勻,以試劑空白為參比,測定吸光度。再加入1.00mL NdCl3標準溶液,測定吸光度,并計算回收率。
NdFeB鍍液的吸收光譜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在波長為400~800nm的范圍內(nèi),Nd(Ⅲ)分別在521、575、740和794nm處有明顯的吸收峰。其中,521nm處吸收峰的吸光系數(shù)最小,794nm處的吸收超出可見光范圍,且可能存在其它干擾,在575和740nm處亞鐵對釹的吸收幾乎無干擾。利用分光光度法測定樣品(同時含有釹和鐵)時,根據(jù)樣品的吸收光譜和“吸收最大,干擾最小”的原則選擇測定波長。因此,本文選擇740nm為Nd的測定波長。
圖1 NdFeB鍍液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2.2.1 稀鹽酸的影響
準確移取一定量100g/L的Nd3+標準溶液于25mL容量瓶中,分別加入10%的鹽酸2、4、6、8和10mL,再分別加入1.00mL 10%的鹽酸羥胺,稀釋至刻度搖勻,以二次蒸餾水為參比液,在740nm波長下測定溶液的吸光度,結(jié)果如圖2所示。
圖2 鹽酸用量與吸光度的關(guān)系曲線
由圖2可以看出,加入鹽酸2~4mL時吸光度變化不明顯,4~6mL時吸光度呈上升趨勢,6~8mL時吸光度呈下降趨勢,8~10mL吸光度變化不明顯,曲線有一最高峰。因此,選擇加入5、6和7mL鹽酸進行實驗。
2.2.2 鹽酸羥胺的影響
準確移取一定量100g/L的Nd3+標準溶液于25mL容量瓶中,分別加入5.00mL 10%的鹽酸,再分別加入0.5、1.0、1.5、2.0 和 2.5mL 10% 的鹽酸羥胺,稀釋至刻度搖勻,以二次蒸餾水為參比液,在740nm波長下測定溶液的吸光度,結(jié)果如圖3所示。
圖3 鹽酸羥胺用量與吸光度的關(guān)系曲線
由圖3可以看出,加入0.5~1.0mL 10%的鹽酸羥胺時吸光度呈上升趨勢,1.0~1.5mL時吸光度呈下降趨勢,1.5~2.5mL時吸光度變化不明顯,曲線有一最高峰。因此選擇加入0.7、1.0和1.3mL 10%的鹽酸羥胺進行實驗。
根據(jù)單因素實驗所得出的實驗結(jié)果測定釹的最優(yōu)條件為加入7mL 10%鹽酸和1.0mL 10%的鹽酸羥胺。
在優(yōu)化的實驗條件下,準確移取 0.10、0.30、0.50、1.00、2.00、3.00、4.00、5.00 和 6.00mL Nd3+標準溶液于25mL容量瓶,分別加入7mL 10%的鹽酸、1.0mL10%的鹽酸羥胺,用二次蒸餾水稀釋至刻度,充分搖勻。以試劑空白為參比,在所得波長下測定其吸光度,并繪制工作曲線如圖4。
圖4 釹(Ⅲ)的吸光度標準曲線
由圖4可知,Nd(Ⅲ)的質(zhì)量濃度在0.1~6.0 g/L范圍內(nèi)具有良好的線性關(guān)系,回歸方程A=0.0328c+0.00135,相關(guān)系數(shù)為 0.99998;對空白溶液進行20次平行測定,按3倍標準偏差計算出檢出限為0.02g/L。
依據(jù)上述釹測定的方法,取15mLNdFeB電鍍液按實驗方法進行測定。結(jié)果的標準偏差(SD)為0.03、相對標準偏差(RSD)為 0.5%,見表 1。釹的加標回收率試驗(1mL電鍍液中加入1mL釹標準溶液)的回收率在97.8% ~100.8%之間見表2。結(jié)果表明,本實驗得到的最優(yōu)方法參數(shù)進行Nd測定時,結(jié)果準確可靠。
表1 鍍液中釹的測定結(jié)果
表2 加標回收率試驗
本文采用分光光度法測定NdFeB鍍液中Nd含量的方法。實驗結(jié)果,7mL 10%鹽酸、1.0mL 10%的鹽酸羥胺為最佳。Nd(Ⅲ)的質(zhì)量濃度在0.1~6.0g/L范圍時,標準曲線具有良好的線性關(guān)系,檢測限為 0.02g/L,回收率在97.8% ~100.8%之間。
[1] 楊鄉(xiāng)珍.釹的光度分析進展[J].濕法冶金,2008,27(3):185-187.
[2] Goll D,Kronmuller H.High-performance permanent magnets[J].Naturwissenschaften,2000,87(10):423-438.
[3] 魏成富,唐杰,楊梨容,等.燒結(jié)釹鐵硼的研究與應用進展[J].稀有金屬與硬質(zhì)合金,2010,38(1):47-49.
[4] 裴玲,張瑞,張巖,等.釹鐵硼永磁材料電沉積制備工藝設計[J].濱州學院學報,2011,27(3):78-82.
[5] 安寶蘭,李波,張國瑞.鋁-釹-鈦三元合金中釹的測定―草酸鹽質(zhì)量法[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1999,28(5):333-335.
[6] 葉曉英,李帆.ICP-AES法測定鐵釹合金中主量元素釹及7種雜質(zhì)元素的研究[J].光譜實驗室,2001,18(5):697-699.
[7] 許濤,潘國卿.鐠釹混合物中鐠和釹量的等離子發(fā)射光譜法測定[J].稀土,2005,26(3):61-63.
[8] 劉瑛,管韻,李在均.2,6-二溴-4-甲基偶氮磺分光光度法測定釹鐵硼合金中的釹[J].化學分析計量,2004,13(1):30-31.
[9] 張玻,賈江濤,廖春生,等.分光光度法測定混合稀土中的釹[J].稀有金屬,2008,32(4):540-542.
[10] 趙文淵,姜瑋,王乃興.斯巴沙星-三辛基氧化膦-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銨吸光光度法測定混合稀土中釹[J].理化檢驗-化學分冊,2002,38(6):271-273.
[11] 郭成才,陳艷.稀土精礦中鑭、鈰、鐠、釹、釤、釓X熒光光譜的直接測定[J].稀土,1996,17(3):70.
[12] Wang Naixing,Ren Xuezhen,Si Zhikun,et al.Derivative spectro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praseodymium in rare earth mintures with lomefloxacin[J].Talanta,2000(51):595-598.
[13] Wang Naixing,Si Zhikun,Yang Jinghe,et al.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neodymium,erbium and holmium in rare earth mixtures with 2-phenyltrifluoroacetone and octylphenol poly(ethyleneglyco1)ether by third-derivative spectrophotometry[J].Talanta,1996(43):589-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