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風(fēng)
五四運動那年,魯迅在北京買房,買的是一處四合院,前后三進,房子二十多間,總價3500塊大洋。除了這筆房款,魯迅還得付給房產(chǎn)中介173塊大洋的傭金,辦房產(chǎn)證時又要繳給政府180塊大洋的契稅和印花稅,另外為了安裝自來水,還得向自來水公司繳納初裝費115塊大洋。幾項開銷加一塊兒,差不多4000塊大洋了(根據(jù)魯迅研究者陳明遠提供的換算值,這些錢相當(dāng)于今天的20萬元)。
此時魯迅剛恢復(fù)在教育部的工作,沒那么多積蓄,把紹興老家的祖宅賣了,還是沒湊夠,只好去銀行貸了一筆500塊大洋的短期貸款,為期3個月,月息“一分三厘”。
一分三厘就是1.3%,折成年息是15.6%?,F(xiàn)在去銀行辦按揭房貸,5年以上貸款基準(zhǔn)利率僅為6.55%,而魯迅短短3個月的貸款,年息竟然超過15%,利息實在是高。
不是銀行坑魯迅,當(dāng)時銀行的利息都比現(xiàn)在高得多。以天津、上海、北京三地的國有銀行為例,為期一年的普通貸款,利息最低10%,高的則在16%以上。而且還不是你愿意支付高額利息就能貸出錢來,還得有地契、商鋪、定期存折之類的物品做抵押,要是沒有抵押,就必須有富商或者知名人士做擔(dān)保。換作一般市民,銀行根本不理,急需用錢的時候,只有通過民間高利貸籌款。
民間高利貸的錢易借,利息卻比銀行還高,月息一般高達8%,還是“驢打滾”的復(fù)利,折成年息在150%以上。比方說,你在正月拿到10萬的貸款,臘月就得還上25萬,要是當(dāng)年還不上,來年年底連本帶利能給你漲到63萬,嚇人至極。
民國樓市還很落后,除了上海開發(fā)商得風(fēng)氣之先,跟租界里的洋人學(xué)會了分期付款和按揭購房,讓購房者“以三四成之墊本即可購置產(chǎn)業(yè)”之外,其他所有城市的開發(fā)商和出售二手房的業(yè)主都要求買家把房款一次付清。魯迅是在北京買的房,他想按揭或者分期都是不可能的,只能借貸。而借貸有代價,要么得欠人情(借錢時),要么得付高息(貸款時)。
民國人腦子靈活,搞出了一種比較神奇的籌款方式,這種方式既能幫人籌夠房款,又不需要支付利息和人情。比方說,魯迅和朋友許壽裳、齊宗頤等人都需要買房,手里的錢都不夠,他們可以這樣做:
第一年,許壽裳、齊宗頤各出250塊大洋給魯迅,這樣魯迅不用貸款也能買得起四合院;第二年,魯迅、許壽裳各出250塊大洋給齊宗頤,于是齊宗頤也買上了房;第三年,魯迅、齊宗頤各出250塊大洋給許壽裳,幫許壽裳買上房子。
三年過后,大伙都有了自己的房子,都沒向銀行付一分利息,而且誰都不欠誰的人情,劃算至極。當(dāng)然,這里面有個先后次序,誰都想做那個最早買房的人,為了避免爭搶,他們可以抓鬮,可以擲骰子,可以打兩圈麻將,假如魯迅勝出,那兩位就讓魯迅先買房;假如許壽裳手氣最好,那么魯迅和齊宗頤就各先拿250塊大洋給許壽裳,讓他先買房。
民國人管上述籌款方式叫做“錢會”,又叫“合會”(湖廣地區(qū))或者“賩會”(云南一帶)。不管叫什么名字,其實都是一種在民間自發(fā)成立的金融互助組。該互助組有很大優(yōu)勢:人人得利,不用付息。也有很大弊端:只能在彼此熟悉、人人誠信的傳統(tǒng)小圈子里進行。
魯迅身在北京,那是個彼此陌生、缺乏誠信的大圈子,不可能這樣籌款。我們這個現(xiàn)代社會更是一個彼此陌生、缺乏誠信的大圈子,所以現(xiàn)在的購房者更不可能這樣籌款,比較現(xiàn)實的渠道,還是老老實實貸款吧。
(綜合自《金陵晚報》、《萬科周刊》,標(biāo)題為編者所加,有刪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