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琳
摘 要:土地利用潛力的開發(fā)對于人類生存和社會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土地集約利用的出現使得土地被更加高效地利用。該文以江蘇省13個城市的土地集約利用的相關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具有較高的代表性。首先,通過數據資料的整理,為論文所要研究的內容進行鋪墊;其次,分別對影響土地利用的經濟因素、社會因素以及生態(tài)因素進行評價;再次,將三大維度展開,通過層析分析法對所包含的8個小因素進行分析,得出江蘇省各市的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結果。
關鍵詞: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 F29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2-16-04
1 引言
土地是城市經濟發(fā)展不可缺少的資源,也是人類生存不能脫離的物質基礎,城市發(fā)展與土地利用之間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各種資源按照市場經濟規(guī)律重新組合,短缺的土地資源在城市經濟發(fā)展進程中的利用效率如何以及如何與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相協調等問題,很值得人們思考[1]。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即通過對城市用地計劃供應、優(yōu)化配置和對單位面積土地合理增加資本投入,從城市化快速發(fā)展和社會、經濟、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要求看,急需研究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途徑及其方法。由于生產要素投入的比例構成不同,土地集約利用的種類分為資金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3類[2]。國內外對于土地集約利用方面問題都表現出極大的重視,并且對此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側重點不盡相同。根據我國的國情以及客觀存在的土地利用上的問題,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保證經濟和城市化的不斷發(fā)展的關鍵所在是堅持土地集約利用。土地集約利用的核心是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它代表了社會的進步,通過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的判定,可以較好地衡量城市發(fā)展的程度,二者起到了相互促進的作用。因此,要在運用科學有效方法的基礎上,對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現狀進行準確評價和潛力預測,從而制定具體的政策法規(guī)和管理辦法來實現高水平的土地利用效率。當前國內的研究多為定性描述,至今仍然沒有明確統一的目標評價體系,為此,本文以江蘇省為例,綜合評價其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2 江蘇省土地利用概況
“土地集約利用”的概念最初來源于對農業(yè)利用的研究,這是由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大衛(wèi)·里卡多(David Ricardo,1772-1823)等人在地租理論中首次提出的。
2.1 江蘇省土地利用現狀 江蘇省位于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地處中國東部,沿海的中部地區(qū),東部與黃海毗鄰,西北與安徽、山東相連,東南與浙江、上海接界。根據江蘇省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截至2005年底,全省土地總面積1 067.42萬hm2,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06%,人均面積0.143hm2(以常住人口計,下同)。其中,農用地677.53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63.47%;建設用地183.15萬hm2,占17.16%;未利用地206.74萬hm2,占19.37%[5]。包括13個市(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云港、淮安、鹽城、揚州、鎮(zhèn)江、泰州、宿遷)。江蘇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氣候溫暖宜人,雨量適度充沛,為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江蘇同時也是工業(yè)強省,絕大部分區(qū)域適宜高強度、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開發(fā)。作為長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蘇省是我國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對于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的要求較高,促使了江蘇省土地集約利用辦法的制定和實施。由于江蘇省近代民族工業(yè)和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的高度發(fā)達,使之成為了全國現代高科技產業(yè)和城鎮(zhèn)密集地區(qū)之一,大量人口的涌入也對江蘇省人均土地資源分配問題提出了挑戰(zhàn),更需要通過土地的合理利用達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的。
2.2 江蘇省土地利用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2.2.1 城市的建設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城市用地規(guī)模大幅度擴張,使得江蘇人多地少,同時江蘇又是一個工業(yè)相對發(fā)達的區(qū)域,工業(yè)用地的需求在短時間內不會減少,外來人口的增加也為城市土地資源配置方面帶來了很大壓力。
2.2.2 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 城市化進程加快,土地利用結構得不到合理的安排是土地利用的又一大問題。近半個世紀以來,城市向郊區(qū)蔓延已逐步成為城市的主要發(fā)展模式。城市擴張侵占農地,威脅糧食的生產以及現有膳食結構的維持,同時城市蔓延還帶來了一系列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和社會問題[3]。加上江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地區(qū)差異,作為經濟發(fā)展龍頭的蘇南地區(qū)為保持高增長的發(fā)展態(tài)勢仍需消耗一定量的土地資源,而蘇中崛起和蘇北的振興也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作為支撐,區(qū)域的統籌協調發(fā)展,加大了全省調整和優(yōu)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的難度。
2.2.3 閑置土地較多,利用率低現象十分嚴重 工業(yè)發(fā)展過程中,開發(fā)區(qū)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部分開發(fā)區(qū)的土地利用缺乏科學性,存在著閑置浪費的現象?!伴_而不發(fā)”的行為造成了大量土地資源的浪費,使經濟發(fā)展受到一定限制。
2.2.4 耕地后備資源短缺,土地開發(fā)難度大 對江蘇省的地理位置以及經濟發(fā)展程度等諸多因素進行考慮,江蘇省沿海位置的土地具有較大潛力,可以成為耕地的后備力量。但由于其開發(fā)難度較大,且后備資源原本的儲量被縮減,全省面臨耕地后備資源的短缺問題。
2.3 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目的 隨著經濟、城市化進程和人口等方面逐漸為社會帶來的壓力的增加,對土地資源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通過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問題的研究,掌握集約利用的內涵以及評價的方法,了解土地利用的發(fā)展趨勢,改善土地利用過程中出現的土地閑置和土地利用率偏低等問題,在了解土地利用情況的同時,緩和土地利用方面的主要矛盾,尋找切合所研究地區(qū)土地集約利用的方法,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對于解決土地問題,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十分有益的。
3 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方法
3.1 層析分析法 層析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法,是T.L.Saaty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研究出來的,多用于戰(zhàn)略目標體系的層次機構分析和決策研究,也可應用于系統診斷中的重要性排序[4]。本文從層次分析法入手,研究江蘇省各市土地集約利用問題。
3.2 層次分析法的主要步驟(1)明確問題,建立層次結構。(2)分層次建立判斷矩陣。所謂判斷矩陣,是指用分析第K+1層問題對與其對應的第K層問題相對重要性而建立的矩陣表達式。建立判斷矩陣一般自上而下進行,即首先分析第2層B中各因素相對A而言的相對重要性,為此可構成A-B判斷矩陣。其基本形式如表1所示。
通過最大特征根法求取以上的各個W值。
4 江蘇省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4.1 影響土地利用的指標體系 針對研究事物自身的特殊性,建立不同的指標體系。本文著重研究江蘇省土地集約利用方面內容,以達到解決土地利用問題為目的。江蘇省經濟較為發(fā)達,所處位置又可促進第三產業(yè)發(fā)展,在社會發(fā)展方面,人口的問題占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外江蘇這一工業(yè)大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倍受關注,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是否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遭到破壞,一直是所有人所關心的問題。在綜合分析了江蘇省13個市的具體情況的基礎上,通過多次的考慮和試驗,對江蘇省所處環(huán)境、經濟實力、生態(tài)建設等各個方面的綜合評估,將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因素作為三大主要因素進行評價和預測,制定出完備的指標體系。根據江蘇省自身的特點,每個主要因素下設的指標層則更加具體準確地將江蘇省各方面情況作了定位(表2)。
4.2 各城市集約度評價過程
4.2.1 各因素的歸一化處理 利用以下公式對江蘇省13個城市的8個影響因素(指標層)進行歸一化處理,以更加直觀明了地進行對比(表3),通過歸一化后的數值將會被統一限制在0~1區(qū)間上。計算公式如下:
[Di=Ci-CminCmax-Cmin]…(2)
式中:Di為標準化后的指標值,Ci為某單項評估的分值,Cmax為該項評估所有樣本的最高值,Cmin為該項評估所有樣本的最低值。
得到歸一化后的各影響因素的權重結果,詳見表3。
5 江蘇省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結果
由本文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江蘇省13個市區(qū)的土地集約利用情況并不很樂觀,江蘇東部地區(qū)屬于不集約地區(qū),而南部僅有少數地區(qū)可以實現土地集約利用,土地被集約利用的南京、南通以及蘇州與其他土地集約利用的城市相比,集約程度遠遠超越了它們1倍之多。江蘇在中國這樣一個土地資源與人口基數不相匹配的國家,出現這樣的問題就更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土地作為人們的生存依托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十分客觀地要求人們要節(jié)約利用土地。土地資源利用率與一個城市的經濟發(fā)展之間的聯系從側面反映出這個城市的經濟水平,因此,我們應依靠經濟相對發(fā)達的城市的外延作用,拉動相鄰地域的經濟發(fā)展,同時尋找城市內部所隱藏的潛力,提升土地利用的集約度。按照建設新江蘇的戰(zhàn)略要求,著力提升科學發(fā)展能力,落實“嚴控總量、盤活存量、用好增量、集約高效”的要求,以供給引導需求、以門檻約束用地量,促進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促進經濟結構和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型[5]。
參考文獻
[1]郭萬錫.我國城市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研究[J].城市,2003,04.
[2]陳瑋.大陸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方法研究[A]//城市土地利用和農地保護——'96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究會論文集[C].1996.
[3]強培.江蘇土地利用純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8,06.
[4]王福林.農業(yè)系統工程[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12.
[5]江蘇統計局.江蘇省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責編:張宏民)
3.2 層次分析法的主要步驟(1)明確問題,建立層次結構。(2)分層次建立判斷矩陣。所謂判斷矩陣,是指用分析第K+1層問題對與其對應的第K層問題相對重要性而建立的矩陣表達式。建立判斷矩陣一般自上而下進行,即首先分析第2層B中各因素相對A而言的相對重要性,為此可構成A-B判斷矩陣。其基本形式如表1所示。
通過最大特征根法求取以上的各個W值。
4 江蘇省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4.1 影響土地利用的指標體系 針對研究事物自身的特殊性,建立不同的指標體系。本文著重研究江蘇省土地集約利用方面內容,以達到解決土地利用問題為目的。江蘇省經濟較為發(fā)達,所處位置又可促進第三產業(yè)發(fā)展,在社會發(fā)展方面,人口的問題占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外江蘇這一工業(yè)大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倍受關注,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是否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遭到破壞,一直是所有人所關心的問題。在綜合分析了江蘇省13個市的具體情況的基礎上,通過多次的考慮和試驗,對江蘇省所處環(huán)境、經濟實力、生態(tài)建設等各個方面的綜合評估,將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因素作為三大主要因素進行評價和預測,制定出完備的指標體系。根據江蘇省自身的特點,每個主要因素下設的指標層則更加具體準確地將江蘇省各方面情況作了定位(表2)。
4.2 各城市集約度評價過程
4.2.1 各因素的歸一化處理 利用以下公式對江蘇省13個城市的8個影響因素(指標層)進行歸一化處理,以更加直觀明了地進行對比(表3),通過歸一化后的數值將會被統一限制在0~1區(qū)間上。計算公式如下:
[Di=Ci-CminCmax-Cmin]…(2)
式中:Di為標準化后的指標值,Ci為某單項評估的分值,Cmax為該項評估所有樣本的最高值,Cmin為該項評估所有樣本的最低值。
得到歸一化后的各影響因素的權重結果,詳見表3。
5 江蘇省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結果
由本文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江蘇省13個市區(qū)的土地集約利用情況并不很樂觀,江蘇東部地區(qū)屬于不集約地區(qū),而南部僅有少數地區(qū)可以實現土地集約利用,土地被集約利用的南京、南通以及蘇州與其他土地集約利用的城市相比,集約程度遠遠超越了它們1倍之多。江蘇在中國這樣一個土地資源與人口基數不相匹配的國家,出現這樣的問題就更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土地作為人們的生存依托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十分客觀地要求人們要節(jié)約利用土地。土地資源利用率與一個城市的經濟發(fā)展之間的聯系從側面反映出這個城市的經濟水平,因此,我們應依靠經濟相對發(fā)達的城市的外延作用,拉動相鄰地域的經濟發(fā)展,同時尋找城市內部所隱藏的潛力,提升土地利用的集約度。按照建設新江蘇的戰(zhàn)略要求,著力提升科學發(fā)展能力,落實“嚴控總量、盤活存量、用好增量、集約高效”的要求,以供給引導需求、以門檻約束用地量,促進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促進經濟結構和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型[5]。
參考文獻
[1]郭萬錫.我國城市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研究[J].城市,2003,04.
[2]陳瑋.大陸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方法研究[A]//城市土地利用和農地保護——'96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究會論文集[C].1996.
[3]強培.江蘇土地利用純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8,06.
[4]王福林.農業(yè)系統工程[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12.
[5]江蘇統計局.江蘇省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責編:張宏民)
3.2 層次分析法的主要步驟(1)明確問題,建立層次結構。(2)分層次建立判斷矩陣。所謂判斷矩陣,是指用分析第K+1層問題對與其對應的第K層問題相對重要性而建立的矩陣表達式。建立判斷矩陣一般自上而下進行,即首先分析第2層B中各因素相對A而言的相對重要性,為此可構成A-B判斷矩陣。其基本形式如表1所示。
通過最大特征根法求取以上的各個W值。
4 江蘇省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4.1 影響土地利用的指標體系 針對研究事物自身的特殊性,建立不同的指標體系。本文著重研究江蘇省土地集約利用方面內容,以達到解決土地利用問題為目的。江蘇省經濟較為發(fā)達,所處位置又可促進第三產業(yè)發(fā)展,在社會發(fā)展方面,人口的問題占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外江蘇這一工業(yè)大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倍受關注,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是否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遭到破壞,一直是所有人所關心的問題。在綜合分析了江蘇省13個市的具體情況的基礎上,通過多次的考慮和試驗,對江蘇省所處環(huán)境、經濟實力、生態(tài)建設等各個方面的綜合評估,將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因素作為三大主要因素進行評價和預測,制定出完備的指標體系。根據江蘇省自身的特點,每個主要因素下設的指標層則更加具體準確地將江蘇省各方面情況作了定位(表2)。
4.2 各城市集約度評價過程
4.2.1 各因素的歸一化處理 利用以下公式對江蘇省13個城市的8個影響因素(指標層)進行歸一化處理,以更加直觀明了地進行對比(表3),通過歸一化后的數值將會被統一限制在0~1區(qū)間上。計算公式如下:
[Di=Ci-CminCmax-Cmin]…(2)
式中:Di為標準化后的指標值,Ci為某單項評估的分值,Cmax為該項評估所有樣本的最高值,Cmin為該項評估所有樣本的最低值。
得到歸一化后的各影響因素的權重結果,詳見表3。
5 江蘇省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結果
由本文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江蘇省13個市區(qū)的土地集約利用情況并不很樂觀,江蘇東部地區(qū)屬于不集約地區(qū),而南部僅有少數地區(qū)可以實現土地集約利用,土地被集約利用的南京、南通以及蘇州與其他土地集約利用的城市相比,集約程度遠遠超越了它們1倍之多。江蘇在中國這樣一個土地資源與人口基數不相匹配的國家,出現這樣的問題就更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土地作為人們的生存依托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十分客觀地要求人們要節(jié)約利用土地。土地資源利用率與一個城市的經濟發(fā)展之間的聯系從側面反映出這個城市的經濟水平,因此,我們應依靠經濟相對發(fā)達的城市的外延作用,拉動相鄰地域的經濟發(fā)展,同時尋找城市內部所隱藏的潛力,提升土地利用的集約度。按照建設新江蘇的戰(zhàn)略要求,著力提升科學發(fā)展能力,落實“嚴控總量、盤活存量、用好增量、集約高效”的要求,以供給引導需求、以門檻約束用地量,促進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促進經濟結構和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型[5]。
參考文獻
[1]郭萬錫.我國城市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研究[J].城市,2003,04.
[2]陳瑋.大陸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方法研究[A]//城市土地利用和農地保護——'96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究會論文集[C].1996.
[3]強培.江蘇土地利用純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8,06.
[4]王福林.農業(yè)系統工程[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12.
[5]江蘇統計局.江蘇省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