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瑞雪
摘 要:新聞自由對于新聞界來說,意義匪淺。新聞媒體是傳播信息的公共性平臺,不管是新信息還是歷史性信息,新聞媒體在信息傳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聞媒體業(yè)經常被看成是“守望者”或“瞭望臺”。新聞自由發(fā)展的快慢主要看中國當時的社會大環(huán)境、政治現(xiàn)狀、經濟基礎、文化背景等。本文就以新聞自由觀在中國變化發(fā)展的進程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我國新聞自由;近現(xiàn)代時期;發(fā)展
新聞自由,或稱新聞自由權,通常指政府通過憲法或相關法律條文保障本國公民言論、結社以及新聞出版界采訪、報道、出版、發(fā)行等的自由權利。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聞界采集和發(fā)布信息,并提供給公眾的充分自由,這是新聞自由一般概念。新聞自由觀來源于西方對于自由的爭取。新聞自由觀在西方的發(fā)展經歷了從約翰·彌爾頓到約翰·洛克到密爾,最后由杰弗遜把出版自由和言論自由付諸實施,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護。
一、新聞自由觀在中國的發(fā)展空間由小趨向大
西方新聞自由觀在鴉片戰(zhàn)爭前后傳入中國,這一思想主要掌握在少數(shù)人的手中,很少傳入到民眾身邊,即使有些民眾得知這一思想,也可能是被少數(shù)學者們或政治家們整理之后傳入民眾中,傳入民眾手中的新聞自由思想具有中國化。況且當時受教育的人們相對較少,又受封建制度的壓迫時間之久,內心深處和潛意識下對新聞自由觀的認識較淺,爭取自由的信念也不強。可想而知,中國近代時期爭取新聞自由的斗爭不像西方社會那樣轟轟烈烈。
在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這時期,中國的有志青年在不斷增多,他們?yōu)闋幦要毩D強在不斷努力,如李大釗、徐寶璜、邵飄萍等有志人士,不僅積極辦報,還提出一些有關新聞方面獨特思想,也有工人、農民及學生參與這些學者和政治家隊伍中,幫助他們宣傳最新思想與政策,目的就是救國救民,同時也在解放人們的思想。在當時辦的新聞機構多數(shù)為機關報,宣傳政府的方針政策。當時有一些工人報刊和無產階級報刊,替工人和無產階級說話,代表工人和無產階級的利益??梢姡瑓⑴c新聞活動的人數(shù)在增多,新聞自由的空間度在升漲,與五四運動以前的新聞自由的傳播范圍相比較,范圍在擴大。
在新中國成立后,雖有些曲折路程,但總體來看,我國新聞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大幅度提升,媒體界的改革,媒體走向市場化,媒體受政府控制減少。媒體行業(yè)走向市場,一定程度上市場在左右媒體行業(yè)。雖然這時期的媒體業(yè)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但相當大程度上保證了媒體行業(yè)的新聞自由,及民眾的個人自由權。胡錦濤于2007年10月15日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中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進行”。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視察《人民日報》并發(fā)表講話。這篇講話,標志著胡錦濤新聞政策正式出臺。胡錦濤的“6·20講話”, 重申了江澤民新聞政策的核心理念即黨管新聞的原則,同時也出現(xiàn)了若干變化:其一,強調“保證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中國新聞自由開始邁出了歷史性一步,不僅著重于媒體業(yè)的新聞自由,也考慮涉及到廣大民眾的自由權利。
二、新聞自由觀在中國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
新聞自由對于中國來講是一個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國的新聞自由是從西方傳來,傳入中國。西方的新聞自由思想以個人自由為中心,而中國的新聞自由以群體自由為中心,把國家命運與自由放在首要地位。在起初傳入中國時,并非是傳播西方新聞自由宗旨“天賦人權”,讓民眾擺脫帝國主義、封建制度等制度的壓迫,把民眾從壓迫中釋放出來,讓民眾有言論自由,并非如此。當時中國的新聞自由在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之間的近70年里,中國近代報人基本上是圍繞抵御外辱、自救圖強的主題來探討“出版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在五四運動以前,新聞自由在中國是當作一種武器來使用的,即是當作一種通往國家富強、民族文明的工具來看待的。國人對于新聞自由的觀念的解讀也僅僅停留在一個比較高的學術層次上,普通民眾們很少參與到新聞自由思想活動之中,帶有中國色彩。
在五四運動之后,中國新聞自由被國民黨和共產黨所用,在那時辦的報紙媒體主要職責宣傳政府的大政方針政策,但相對五四運動之前,有所進步,工人們自己辦起了報紙,發(fā)表自己想法和觀點,具有參與權、發(fā)言權、知情權,從而新聞自由觀有了進一步發(fā)展。這一時期的中國報人對現(xiàn)代報業(yè)的認識已經較為成熟,他們把辦報做文作為實現(xiàn)救民圖強、捍衛(wèi)新聞自由理念的途徑。而西方的新聞自由并不是完全把這種思想寄托于辦報上,在其他領域他們也在爭取自由,他們?yōu)榱朔磳浩?,爭取個人自由。
進入新中國之后,新聞自由繼續(xù)在中國內盛行,我國媒體進行市場化的改革,走上市場,受政府控制少了,自由度提高。但是媒體同樣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不像西方社會媒體完全擺脫政府干預。相對來看,新聞自由度提高,民眾有了參與權、表達權、言論權、監(jiān)督權。民眾還可以利用媒體發(fā)表見解和觀點。中國新聞自由相對西方新聞自由最大不同點,在于媒體在誰的掌控之下,西方媒體受到大財團或大企業(yè)的控制,不受政府控制,西方媒體的新聞報道可以拿總統(tǒng)開玩笑,總統(tǒng)漫畫圖到處宣傳,而中國的媒體是受政府控制,對于上層領導的負面新聞很少報道,除非上層領導已批準。所以說中國的新聞自由與西方新聞自由在一些方面有質的不同。中國新聞自由觀帶有中國的特色,并非完全成熟,對其沒有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缺乏法律制度對其保護。在中國最能體現(xiàn)新聞自由的就是媒體和公眾具有監(jiān)督權,監(jiān)督公共領域的運作。
三、中國新聞自由觀存在發(fā)展空間
如今中國媒體業(yè)推向市場,收入來源主要是廣告,想獲得大量的廣告,就需要有大量的讀者群或收視率。媒體在新聞報道方面,報道的范圍需要放寬,自由度需要提高,最大限度的尋找受眾喜愛的新聞線索,進行報道。在報道方式和方法上,突破老舊的,大膽嘗試新的方法和方式。媒體工作者自由地搜受眾喜愛的新聞點和新聞報道方式,要以受眾為中心,有限度的迎合受眾的口味,切記新聞自由的泛濫,新聞媒體也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我認為,新聞媒體在報道新聞時,只要不違背法律法規(guī),對其就可報道,是新聞自由觀的展現(xiàn)。在新聞信息的傳播過程中,言論者起著重要的作用,媒體賦有自由權利的同時,也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政府不能只允許自由,還必須促進自由。同時,媒體的自由是伴隨著一定的道德和責任義務,這樣的新聞自由觀才可得到合理并且最大限度的起作用。
四、結語
本文共六部分,先是對話題的分析,之后進行討論,最后提出自己見解。敲定此話題之后,自己在網上搜索了相關的參考文獻,前輩們的研究集中于中西新聞自由觀的比較,也有關于中國新聞自由觀的研究,自己又找了一些關于新聞自由方面的研究,為本文研究做準備。本文以自己建構為主,部分引用前輩們的理論。學生的水平有限,論文寫得較為膚淺,望以后有機會繼續(xù)深究。感謝楊老師一學期對我們的辛勤教導,我們受益匪淺。
參考文獻:
[1]姜巍.近代中西新聞自由觀比較.青年記者.2008年第15期.
[2]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頁.
[3]趙玉濤.新聞自由觀念的中國化演進.新聞愛好者.2011年第11期.
[4]王潤.論西方新聞自由觀對當代.東南傳播.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