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愛華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珠寶首飾出口國之一,也是鉆石的重要發(fā)源地。而在這片金色璀璨的土地上,有一個特殊的時期——莫臥兒王朝。在印度統(tǒng)治者的資助下,華麗的宮廷繪畫和精美的宮廷器物不斷涌現(xiàn),幫助各方統(tǒng)治者提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這個折射著璀璨光芒的國度里,蘊含著什么傳奇故事?本期,我們與你一起進行一場印度皇家文化之旅。
細密畫中話
莫臥兒帝國(1526年-1858年)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兒的后裔──巴卑爾,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帝國?!澳P兒”意即“蒙古”。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亞的阿富汗等地。因此,在莫臥兒時期的細密畫作品中,可以從人物的服飾、動態(tài)中感受到當時宮廷中的奢華享樂氛圍。
莫臥兒帝國不同時代的細密畫具有不同特點:巴克巴時代的靈動活力、賈漢吉爾時代的寫實逼真、沙?賈漢時代的裝飾華貴,奧朗則布時代的細密畫則由于失去皇家的贊助而逐漸衰頹。因此,統(tǒng)治者的審美能力與對于藝術(shù)的關照程度都對該時期的藝術(shù)進展有決定性影響。在莫臥兒帝國不同的統(tǒng)治皇帝中,賈漢吉爾是最富傳奇色彩的皇帝,他是唯美主義者,敏感細膩的繪畫鑒賞家和收藏家。還將藝術(shù)運用于政治交際中。
臨摹歐洲寫實繪畫
賈漢吉爾時代(1605年—1627年)是莫臥兒細密畫的鼎盛時期,也是最追求逼真寫的階段。從小熱愛繪畫的賈漢吉爾,在登基后大力贊助莫臥兒皇家畫室。莫臥兒時代的細密畫以歷史或文學書籍的抄本插圖為主,線條纖細,色彩艷麗,猶如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工筆重彩,甚至連“毫發(fā)”也能“畢見”。為了能夠讓宮廷畫師提升寫實技法,賈漢吉爾還收藏了大量歐洲繪畫和版畫,包括德國畫家丟勒、霍爾拜因、荷蘭畫家馬爾登?凡?黑姆斯克,還有意大利、英國畫家作品。宮廷畫家亦將此奉為臨摹的范本。因此,此時的宮廷畫家學到西方繪畫的寫實方法,不僅在描繪遠景、建筑物時借鑒西方因素,而且在人物肖像、動植物等細節(jié)刻畫上也參用西方的體積、透視與明暗手法,色彩柔和,沒有傳統(tǒng)琺瑯鑲嵌般艷麗生硬,忠實對象、逼真還原的寫實主義正是賈漢吉爾時代的細密畫特點。此時,還流行一種“淡彩筆法”,能夠描繪出透明的薄紗織物或金線繡花的錦緞,這是在纖細的線條素描上渲染清淡的色彩薄層或金粉的技巧。在《賈漢吉爾和努爾?賈漢吉爾畫像》中,畫家便以“淡彩筆法”營造出人物服飾中薄紗織物的不同層次。
外交洞察力
而細密畫對于賈漢吉爾來說還有“洞察人物內(nèi)心”的功能。在富麗堂皇的表象下,潛伏著殺機與陰謀,甚至是賈漢吉爾的兒子沙?賈漢,也為保繼承王位的權(quán)力處心積慮。因此,賈漢吉爾除了委派宮廷畫家為他本人畫像樹立權(quán)威傳諸后世,還指令他們大批量繪制所有王室成員、朝臣貴族與外國使者的逼真肖像,揭露他們的內(nèi)心,以便他在宮廷斗爭和外交中察言觀色,把握暗潮涌動的政治動態(tài)。賈漢吉爾曾派遣御用畫師比尚?達斯隨同莫臥兒使節(jié)遠赴波斯伊斯法罕,為與他爭霸的主要對手薩法維儲王畫像,雖然不能直接面對面交流,但他能從畫中觀測對手的心理。以“藝術(shù)交流”的名義與對手和平外交,這是賈漢吉爾的柔性外交方式,“藝術(shù)”也名副其實地“為他所用”了。
《巴哈都爾·沙二世肖像》莫臥兒 德里1845-55年
微點播 個性印度
炫富土豪金
印度大部分時間氣候酷熱,高度潮濕,故印度歷來有“坐夏”一說。但即便是熱得衣不蔽體,也不能不穿金戴銀再出門,他們就是如此愛“炫富”。在印度教中,黃金是財富和繁榮的象征,最為純潔,因此印度教徒不在腳上戴金飾,只有銀飾才能戴在腳上。印度的神像也佩戴金飾,一些大神廟被裝飾得金碧輝煌。
在婚嫁節(jié)慶、宗教儀式,或是傳統(tǒng)藥物的制造、絲綢服飾里,都離不開黃金的點綴。在印度拉賈斯坦邦的沙漠地區(qū),游牧民族把黃金制成飾品佩戴在身上,不但美觀,而且方便轉(zhuǎn)運,富裕的游牧家族女性身上的黃金飾品,能以公斤來計量。在婚禮上,印度婦女全身戴滿金飾,黃金頭飾、耳釘、鼻環(huán)、項鏈、戒指和手鐲,盡情“曬”自家資本。
《貴婦與侍從》 莫臥兒 18世紀初
鑲鉆琺瑯彩金高腳杯、碟、匙 齋浦爾 1900年
鑲鉆法蘭彩金項鏈 北印度 1850-75年
性感面面觀
以文學角度看,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記載,印度教大神濕婆與妻子烏瑪做愛時,一次就達100年之久,中間從不間斷,精液噴灑成恒河,孕育了印度文明;以建筑角度看,卡朱拉霍神廟外壁大量赤裸裸的性愛雕刻,數(shù)以百計的愛侶雕像在神廟外壁恣意交歡,展現(xiàn)出印度性學經(jīng)典《愛經(jīng)》;從佩戴飾品的部位看,“印度皇家藝術(shù)”蘇富比拍賣會出現(xiàn)的十九世紀末印度比卡內(nèi)爾君妃的項鏈,做工卓越。隨著印度傳統(tǒng)珠寶工藝于十九世紀末開始蓬勃發(fā)展,印度次大陸的傳統(tǒng)工藝知識與歐洲流行風尚得以結(jié)合與交融。該款式項鏈得名于印度文”hansuli”(鎖骨)。顧名思義,此款項鏈佩戴時齊及佩戴者鎖骨的位置。雖然現(xiàn)實中的印度略顯“封建”,但印度卻給我們一個性感啟發(fā),女性的鎖骨猶如上帝賜予的溫潤瓷器,平日要注意護理,與服裝配套裝飾,才能盡顯自己特有魅力。
瘋狂的色彩
每年2月底或3月初,即印度歷12月的月圓之夜,是印度教的傳統(tǒng)大節(jié)胡里節(jié)(也叫灑紅節(jié))。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尋常百姓,都載歌載舞,盡情地用五彩繽紛的顏色裝扮起來,迎接春天的到來。在《印度女子慶祝胡里節(jié)》作品中的人物互相潑灑五顏六色的顏料,邊框填滿似錦繁花,象征著萬物復蘇的春天已經(jīng)到來。胡里節(jié)同時也象征著正義對邪惡的勝利。現(xiàn)在,胡里節(jié)已演變成人們消除誤解和怨恨,捐棄前嫌、重歸于好的節(jié)日。
印度君妃項鏈 比卡內(nèi)爾
拉賈斯坦邦 19世紀晚期
《印度女子慶祝胡里節(jié)》 莫臥兒1780年(照片背面注有Hafiz Nurallah和Muhammad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