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豐 朱 虹
中日兩國是近鄰,復雜且變化的中日關系正處于1972年邦交正?;詠淼淖畹忘c。推進兩國人民之間客觀地相互認知,傳播正確信息,解釋中國相關外交政策,清除民眾心理認識障礙,可以適當化解當前中日關系的緊張局面。
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對東亞地區(qū)秩序模式產生了深刻影響。日本對中國崛起的反應復雜,漸成有意聯手他國的態(tài)勢。中國的和平崛起已是一個非中國概念,被東亞和世界理解為新挑戰(zhàn)。
在東亞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中日兩強并立的局面,這與歐洲顯著不同。中日實力對比沿著“一強一弱”不對等模式發(fā)展。近代日本憑借“明治維新”的成功,曾經一度超越中國,近代東亞工業(yè)化歷史和民主政治均起源于日本是日強中弱格局的顯著標志。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日本最終成為戰(zhàn)敗國,東亞重現中強日弱局面。1956年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加入聯合國,標志著戰(zhàn)后調整期結束。日本戰(zhàn)后實行“重經濟,輕軍備”的吉田主義路線,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大發(fā)展,“三大神器”的出現提升了日本的綜合實力,日本再次超越中國。此后日本在經濟實力上長期領先亞洲國家,有“領頭雁”和“亞洲第一”的優(yōu)越感。進入21世紀,中日兩國綜合實力不斷縮小、相互依存不斷增加。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成為第三大經濟體,國際輿論稱之為“G2時代”到來,部分學者認為東亞中中日兩國“強強相對”時代正式開啟。2010年既是中日關系緊張局勢升級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也是東亞國家關系發(fā)生變化的轉折點。對日本而言中國的崛起已經不再是遙遠的預期,而是“強強相對”現實。中國的發(fā)展變化引發(fā)周邊國家嚴重關切及不同程度地心理糾結,中國由“過去的窮鄰居成為新貴”最讓日本糾結。大多數日本國民不適應“強強相對”的客觀現實,對中國的認知也隨之呈現出多元化。兩國關系的新變化導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問題。
中日關系始終在冷熱交織中發(fā)展,目前正處于1972年邦交正?;詠淼淖畹忘c。中日關系正常前行需要兩國政府和人民齊心協力共同推進。維系和處理中日關系依據兩國政府已簽署的四個指導性文件:1972年9月29日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雙方決定結束戰(zhàn)后兩國之間的不正常狀態(tài),恢復邦交正?;H毡境姓J一個中國原則,中國放棄索要戰(zhàn)爭賠款,恢復國家間正常外交關系是聯合聲明的核心內容);1978年8月12日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和平友好條約》(雙方鄭重承諾“中日永不再戰(zhàn)”);1998年11月26日簽署的《中日關于致力于和平與發(fā)展的友好合作伙伴關系的聯合宣言》(雙方共同宣布面向21世紀,建立致力于和平與發(fā)展的友好合作關系);2008年5月7日簽署的《中日關于全面推進戰(zhàn)略互惠關系的聯合聲明》(雙方對全面推進戰(zhàn)略互惠關系達成廣泛共識)。
四個指導性文件是中日關系的“壓艙石”,“相互尊重領土和主權完整、和平解決爭端,不訴諸武力、不謀求亞太地區(qū)霸權”的內容在四個指導性文件中被雙方反復確認。隨中國的和平崛起,日本在處理與美國和東亞國家關系中必須經??紤]到中國因素,這是前所未有的。日本學者在冷戰(zhàn)后首先提出“中國威脅論”,日本政府以此為借口,對戰(zhàn)后長期堅持的和平政策及安全保障戰(zhàn)略做出重大調整,主動聯手美國,強化日美同盟,將矛頭直指中國。目前中日關系正處于困難且復雜的磨合期:雙方政府在歷史認識問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海洋權益問題上存在原則爭議;兩國人民均不同程度存在矛盾、疑慮心態(tài),導致相互之間好感下降。歷史認識問題、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和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問題致使雙邊關系嚴重受損。外交困難局面導致中日雙方高層對話中斷,目前重啟對話的前景并不明朗。但有四個指導性文件壓艙,中日關系不會輕易破裂,“中日必有一戰(zhàn)”的說法很難成立。誰開了第一槍,誰就搬掉了壓艙石,在道義上撕毀了四個指導性文件。
日本在“強強相對”的雙邊關系中對國際環(huán)境變化的敏感度極高,一方面迅速做出反應,一方面頑強地尋求國家目標與展現價值取向——“和平憲法”事實上決定戰(zhàn)后日本已經失去了建立軍事強國的可能,但是日本政界精英和國民在潛意識中仍然保留著成為政治大國的心理需求。在目前的形勢下,“強強相對”格局是審視和調整兩國關系新的出發(fā)點。相互適應,共同發(fā)展將是兩國在相當長時期內必須面對的任務。全面落實習主席提出的“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基本方針,重回中日戰(zhàn)略互惠關系框架是雙方的共同責任。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貿易部長會議上,中國已經明確首先改善經濟關系的重要意向。在四個指導性文件基礎上積極開展民間交流和經濟往來,繼續(xù)穩(wěn)定、鞏固和發(fā)展中日經貿合作,將有助于擺脫困難局面。
國家關系說到底是靠人來維系發(fā)展。中日關系的基礎在于兩方面,一是國家領導人和有識之士的大力栽培、共同推動,是政治家智慧的結晶;二是兩國人民的文化認同和心理溝通,逐漸培養(yǎng)互信關系。而今兩國新生代政治家成長于不同的社會制度,有著不同的認知體驗,又身處相互碰撞、相互磨合的歷史時期,彼此互信關系尚未完全建立。兩國人民的文化認同和心里溝通是發(fā)展中日關系的基礎,這方面目前還很薄弱。日本政治文化中國民的保守性極強,表現為明顯的服從心態(tài)、秩序意識和從眾傾向,在日常生活中尊崇權威,傾向于全體一致而不是多數決定。正是這種保守的社會心態(tài)有利于執(zhí)政黨保持權力和鞏固執(zhí)政地位。因此實現人民心理溝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日本是傳媒業(yè)高度發(fā)達的國家,素有“信息大國”之稱,報紙發(fā)行量世界第一。日本媒體在宣傳中國方面表現出快速、大量、全方位優(yōu)勢。涉華報道在日本的各大報刊的國際報道中占第一位,因此日本民眾對中國的知曉程度要遠遠高于中國民眾對日本的了解。但日本涉華報道一定程度背離了“公正客觀”原則,受歐美國家觀點影響較大,不僅無視中國國情,漠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進步與改善,而且主要報道中國存在問題方面,還經常借報道兩國經濟貿易摩擦,大肆宣傳中國經濟威脅論。中國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贈發(fā)給每個議員閱讀,效果很好。但中國報刊平時報道日本當代社會的多樣化并不多,一旦雙方出現政治、經濟摩擦,報道數量就會激增,經常出現情緒化文章。中國媒體對日本的宣傳主要突出歷史認識問題,報道日本社會的現狀與未來很少。因此中日兩國民間相互了解有一定局限性:日本民眾對中國有陌生和隔離感;中國對日本有怨恨、疏遠感。歷史問題、現實問題產生的摩擦、理念碰撞導致復雜的感情和各種不適應、不接受、不信任情緒,已經拉大了兩國民眾的心理距離。部分日本民眾甚至有害怕中國算舊賬心理,這恰恰說明兩國民間了解和交流還不充分,人民相互理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認知障礙致使中日在雙邊交往中必須經常保持謹慎持重狀態(tài)。主流媒體在服務兩個大局的前提下,有客觀報道、正確引導的責任。
中日對于歷史認識問題長期有較大分歧。反感與困惑,不解與疑問,形成兩國民眾相互認知的怪圈。日本認為在恢復邦交正?;瘯r簽署的《中日聯合聲明》中已表示過“痛感責任,深刻反省”,在日語中“反省”就是謝罪之義。中國認為日本從未在正式文件中向中國道歉,中日兩國文化語境相近相通,中國不能將“反省”理解為道歉、謝罪。以史為鑒,開拓未來是中方一貫立場,只要日本正視歷史,中國可以不計前嫌。相當多的日本民眾認為中國揪住歷史問題不放,以此來壓制日本。年輕一代、特別是政治精英們則認為戰(zhàn)爭已過去多年,與己無關,對中方的反復批評很反感。中國民眾對日本政要每年參拜靖國神社,有意模糊侵略戰(zhàn)爭的言行表示極大憤怒,同時對中國政府放棄戰(zhàn)爭賠償表示不理解。中國政府一貫認為:侵略戰(zhàn)爭責任在于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廣大日本人民也是戰(zhàn)爭的受害者,只有一小撮軍國主義分子是戰(zhàn)爭罪犯。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談判時,中方考慮“日本方面痛感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失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已經寫入聯合聲明,考慮到戰(zhàn)爭賠款負擔最終要轉嫁到日本人民身上,為了兩國人民世代友好,決定放棄對日本國的戰(zhàn)爭索賠要求。靖國神社至今仍徘徊著日本軍國主義的幽靈。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問題已經超出了日本內政范圍,動搖了兩國關系的政治基礎,是一個涉及是非曲直和國際正義的嚴肅的外交問題。對于這個問題,雙方應該根據中日聯合聲明和國際共識加以對待和處理。
改善中美關系對緩和中日緊張關系有利。美國對中日兩國而言同為最重要的雙邊關系。目前中日互惠的“合作伙伴”關系遠不及美日同盟關系。在中美日三邊關系中,中日關系遠,美日關系近。并不對等的日美同盟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中日關系的發(fā)展。中日兩國在國家安全與軍事發(fā)展問題上分歧由來已久,在臺灣問題、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上,美國的態(tài)度對日本的決策影響極大。長期以來日本對中美之間“建設性戰(zhàn)略伙伴關系”深感不安,因此發(fā)展中日關系的同時更要大力改善、發(fā)展中美關系,以此推進改善中日關系。尋求中美日三邊的最大戰(zhàn)略共同點,推動共同互惠發(fā)展,對中國和平發(fā)展最為有利。盡管美日之間也常有摩擦和矛盾,但美日在東亞及西太平洋的戰(zhàn)略共同利益遠遠大于分歧與矛盾,目前美日之間戰(zhàn)略共存正在繼續(xù)發(fā)展,所以主張加強中美關系,利用美日矛盾打壓日本的觀點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現實的。
經濟交流合作是發(fā)展中日關系的牢固基礎。中日交流合作有多種形式,其中經濟貿易交往不大受雙邊關系的政治影響,是出現問題較少的領域,經常出現“政冷經熱”的現象。經濟交流合作是連接兩國關系的穩(wěn)固鏈條,客觀上成為維護中日關系大局的保護鎖。我們應清醒認識,日本在全球推行公共外交的商業(yè)模式,并取得了成功。為促進經濟貿易做開路宣傳是日本公共外交的既定方向。日本打造國際品牌目的是為了實現其政治大國夢服務的。今后雙方仍可在共同的文化傳統(tǒng)環(huán)境中繼續(xù)共享互補的經濟結構,以創(chuàng)辦實業(yè)、開展環(huán)保合作促進彼此間的交流和了解。只要中日經濟相互依存度不斷加深,中日關系就會得到增強和改善。
積極開展中日人文交流,促進民間和平友好。東亞權力結構隨美國“戰(zhàn)略再平衡”的調整不斷呈現出各種臨時均勢小格局。權力結構變化使日本對國家權力的認知也發(fā)生了變化。目前中日關系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時期,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理解存在巨大的價值差異。日本始終把價值觀外交置于國家戰(zhàn)略突出地位。為抗衡中國,日本構想在中國周邊乃至整個亞洲援助中小國家,拓展外交活動空間,打造“自由與繁榮之弧”牽制中國的發(fā)展。但四個指導性文件闡明的中日關系基本原則迄今依然是日本對華政策及亞洲政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是開展中日兩國人文交流的基礎。人文交流具有軟性協調作用,旨在展示民間友好,推進兩國和諧共處:中日不僅是地理上的近鄰,還應成為行動上的善鄰,感情上的友鄰。我們要在相互尊重中主動把握話語權,通過多渠道溝通,尋求共同發(fā)展、共同安全、共同利益;將中日雙邊外交與周邊多邊外交結合起來,在雙邊外交中難以溝通解決的問題可以放在多邊外交中加以解決;著眼于長遠和未來,鼓勵兩國學界、青年之間、企業(yè)之間、友好城市之間開展對話交流,加強民間溝通理解;還要特別重視社交網站的民聲民意,發(fā)揮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對外傳播和溝通作用,因勢利導,化解負面效應,激發(fā)正能量;引領新媒體和自媒體在中日人文交流中,成為國家媒體凝聚民族共識的助手,成為講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