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石建平 編輯丨安東 郵箱丨E-mail:Anthon83122@gmail.com
2011年,在臺盟北京市委的組織下,我有幸到福建參觀愛國華僑陳嘉庚故居,緬懷老一輩華僑在國難當頭、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無畏犧牲的英雄事跡和愛國傳統(tǒng)。當時和臺盟北京市委副主委陳軍女士聊起臺胞在海南戰(zhàn)斗的事跡,她希望我多收集些這方面的材料,宣傳臺胞的愛國傳統(tǒng)。遺憾的是父親、叔叔對父輩們的戰(zhàn)斗事跡所知并不多。而我的奶奶,這位早在1937年就毅然參加中共投身抗戰(zhàn)的革命女性,在我幼年時也很少提及她和爺爺當年的往事。而我也僅僅了解爺爺在38歲那年,離開臺灣彰化員林老家,從此與故鄉(xiāng)的家人分隔于海峽兩岸。此后,我赴美求學,奶奶也以93歲的高齡離世。而關于我的爺爺及臺胞在海南的革命事跡,也成了我心中難以割舍的情愫。
好在爺爺和奶奶的戰(zhàn)友,曾擔任瓊崖縱隊紅色少年連黨支書的吳之爺爺還健在。我也從他娓娓道來的故事中,了解到60多年前那段烽火狼煙的革命歲月中,臺胞先輩們在海南參加革命的往事。吳之爺爺告訴我,在日寇侵占海南島時期,有成千上萬的臺灣青年被強征來到海南島充當軍夫修建鐵路、挖掘鐵礦。在日軍的殘酷剝削下,他們中的不少人參加了起義,投奔海南革命隊伍瓊崖游擊隊。其中就有我的爺爺、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醫(yī)學院的石光亮醫(yī)生。
在吳之爺爺撰寫的《溯流思源》一文中曾記述了臺胞在海南的戰(zhàn)斗事跡:“1943年至1944年,全島有200余臺籍日軍官兵相繼起義或投誠。1946年,我親自發(fā)動在昌感縣北黎、八所等地行醫(yī)的一批原日軍臺籍兄弟為我軍秘密服務。其中臺籍石光亮醫(yī)生當了帶頭人,參加我黨我軍工作,醫(yī)治傷病員,后來成為瓊崖縱隊后方醫(yī)院院長,為民族解放盡職盡力,鞠躬盡瘁。”此后,他還曾寫過《愛國愛民 赤膽忠誠——緬懷臺灣兄弟石光亮同志》,詳細記述了當年爺爺?shù)母锩论E。
“每每想起同石光亮同志共同戰(zhàn)斗的日子,他那和藹的音容,堅毅樂觀的笑貌,便浮現(xiàn)在眼前。看他瘦得骨架突現(xiàn),臉面棱角分明,卻透出一股堅忍不拔的英氣;他常常拄著拐杖,拖著一條殘腿,瘸著步履,行軍作戰(zhàn),走村串戶,防病治病,實踐救死扶傷的革命人道主義;為搶救危重病員,他熬夜度日,盡心盡職;我軍多少指戰(zhàn)員和人民群眾在他認真負責的醫(yī)療中獲得新生。人們都尊敬地稱他‘救命恩人’?!?/p>
關于當年海南臺胞奪取敵人軍車和武器的故事,吳之爺爺也在文章中有詳細的敘述。
“為了打擊八所至東方公路上的過往敵軍車輛,奪取敵財物和武器,我和石光亮同志商量,與在八所當敵軍車司機的臺灣兄弟聯(lián)系,每次敵人用汽車運軍需品到廣埧電廠和東方駐軍時,由臺灣兄弟開車讓我軍襲擊。在臺灣兄弟的直接參與下,每次戰(zhàn)斗都取得完全勝利,既全殲敵人,又繳獲武器彈藥和財物。先后襲擊敵軍車30多部。這些工作,除地方黨政組織的配合外,主要是由石光亮同志親自組織臺灣兄弟一起完成的。他為解放戰(zhàn)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p>
爺爺早年赴日求學,習得醫(yī)學專業(yè)。在海南的戰(zhàn)斗歲月中,他不僅發(fā)揮所長治病救人,還研究熱帶疾病,為軍民根治傳染病做出了貢獻。關于這些,吳之爺爺?shù)奈恼轮型瑯佑泻芏嘤浭觯?/p>
“石光亮同志對海南島熱帶森林里的常見流行病,如惡性虐疾、黑尿病、惡性痢疾、高端螺旋體病等,特別重視研究根治的診斷和用藥。他善于采取藥源豐富的中草藥治傷,善于運用科學準確的西醫(yī)診斷方法,使中西醫(yī)治療得到完美的結(jié)合,治愈過大量多發(fā)病和疑難雜癥?!?/p>
“文革”浩劫中,爺爺被錯劃為“反革命集團成員”而身陷囹圄。海南黎族同胞獲悉后,連夜把爺爺“劫走”,藏匿于深山之中,也躲避了此后可能慘遭不幸的厄運。那時吳之爺爺?shù)弥脑庥?,請求海南軍區(qū)的領導調(diào)查解救,然而當年在是非顛倒的境況之下,又談何容易。直到“文革”后期,爺爺才獲得平反,重新安排工作。從縣醫(yī)院調(diào)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州醫(yī)院工作,此后他還被選為自治州臺盟負責人、海南區(qū)和廣東省政協(xié)委員、第一屆臺盟中央評議委員會委員。
由于“文革”期間長期折磨,爺爺瘦弱的身體早已不堪耐受,工作卻依舊廢寢忘食。聽吳之爺爺說,那時我爺爺胃病大出血,做了大切除手術,才撿回了半條命。當年他去看望我爺爺時,還記得曾對他說“等臺灣回歸,我盼望著回去看看臺灣的親人和同胞兄弟”。
如今爺爺已經(jīng)離開我們20多年了,當年和爺爺在一起的一幕幕場景,還時常在我腦海中縈繞。至今我還記得爺爺身穿白大褂,躺在床上帶著老花鏡、屈起腿看書的情景。而爺爺?shù)氖论E也將始終鼓舞著我,為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富強和兩岸關系的和平發(fā)展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