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智
[摘 要]從明朝的歷史淵源和政治背景出發(fā),萬歷年間的君臣矛盾突出,主要表現(xiàn)在萬歷皇帝與張居正、馮保以及李太后之間的矛盾,君臣矛盾又如三把戒尺將萬歷皇帝牢牢的束縛住。君臣矛盾成為導(dǎo)致萬歷皇帝怠政的主要原因之一,成為明朝歷代皇帝中最為怠政的皇帝,其怠政突出表現(xiàn)在“六不做”。究其原因,萬歷皇帝的怠政是一種超乎常理與缺乏恒信的懶惰行為的極致表現(xiàn)。
[關(guān)鍵詞]君臣矛盾;萬歷皇帝;怠政;原因
萬歷皇帝是明朝的第十三個皇帝,原名朱翊鈞,年號萬歷,死后被謚為神宗。萬歷皇帝在位四十八年之久,于萬歷四十八年七月去世。在其執(zhí)政期間,張居正輔佐其十年,變法新政,取得萬歷年間前十年的太平盛世。張居正之后,萬歷皇帝出現(xiàn)短暫的勵精圖治,取得了平定蒙古叛亂、援朝抗倭和平定播州叛亂的“三大征”的政績,但其后二十年,萬歷皇帝怠政狀態(tài)愈發(fā)嚴重,出現(xiàn)了“六不做”,即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最終導(dǎo)致明朝萬歷年間出現(xiàn)了中樞癱瘓、黨爭成風(fēng)、國庫拮據(jù)、邊務(wù)廢弛。究其怠政的原因,不可回避的從明朝的歷史淵源和政治背景出發(fā)探究君臣矛盾的演化。為此,本文從君臣矛盾的角度出發(fā),以張居正、馮保以及李太后三位主要的歷史人物同萬歷皇帝的矛盾,分析萬歷皇帝的怠政表現(xiàn)和原因。
一、君臣矛盾的突出表現(xiàn)
萬歷皇帝是明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于隆慶六年六月在其父親明穆宗的靈前即位,統(tǒng)治時間長達四十八年之久。由于萬歷皇帝年幼即位,便由太后攝政,大學(xué)士張居正與宦官馮保輔佐,這也為萬歷年間的君臣矛盾埋下了伏筆。
作為大學(xué)士,張居正是萬歷皇帝的老師,在重臣高拱與李太后的爭斗過程中,由宦官馮保的力薦而得到太后的重用,成為萬歷年間的首輔。張居正在身為萬歷皇帝的老師期間,對其要求十分苛刻,萬歷皇帝在位期間常常稱其為“先生”,故此對其產(chǎn)生了一種逆反心理。萬歷年間的前十年張居正變法求新,在內(nèi)政方面推出“尊主權(quán)、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大力推動政府機構(gòu)的裁剪和整編工作。在經(jīng)濟方面則清丈全國土地,打壓豪強地主,為減輕農(nóng)民負擔(dān),推動賦役制度的改革以及一條鞭法的執(zhí)行。萬歷年間在張居正的變法推動下,取得了太平盛世的景氣。但好景不長,張居正死后,萬歷皇帝與其的矛盾集中表現(xiàn)出來。萬歷皇帝首先采取非常手段,力圖擺脫張居正的影響,在讒言繞耳的刺激下,萬歷皇帝在張居正去世兩年后對其抄家。
宦官馮保深受李太后的寵愛,在太后垂簾聽政期間,馮保插手政務(wù),在萬里初年任職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權(quán)勢影響巨大。馮保同張居正、李太后被視為萬歷皇帝頭頂?shù)摹比呀涑摺?。在重臣高拱與太后之爭中,馮保力薦張居正,助其成為首輔。而李太后的垂簾聽政也加劇了萬歷皇帝的逆反心理。萬歷幼年,李太后對其嚴加要求,要求甚為苛刻,帶萬歷皇帝娶妻生子后,李太后逐漸退出政壇,在無人監(jiān)督鞭策下,萬歷皇帝的怠政狀態(tài)加劇。
二、萬歷皇帝怠政的突出表現(xiàn)
在萬歷皇帝頭上的”三把戒尺“去除后,萬歷皇帝尚對朝政感興趣,為擺脫張居正、馮保以及李太后的影響力,其短暫的勵精圖治,取得了平定蒙古叛亂、援朝抗倭和平定播州叛亂的“三大征”的政績。但不久,萬歷皇帝因病免朝,從此走上怠政的道路。萬歷十四年后,萬歷皇帝持續(xù)不上朝,不問朝政,深居簡出,沉浸在花天酒地之間。萬歷皇帝大肆搜刮民間財富,終日沉浸在酒、色、財、氣之中。萬歷二十一年,萬歷皇帝開始籌建陵園,萬歷三十年,政府由于南京和北京兩地缺三名尚書、十名侍郎,此外各地區(qū)缺乏巡撫、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等人員數(shù)名,而陷入癱瘓狀態(tài)。由于內(nèi)閣缺人,出現(xiàn)了”東林黨爭“,加速了明朝的衰敗,同時圍繞在皇長子朱常洛,萬歷皇帝推遲太子立位,導(dǎo)致“國本之爭”。明史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于神宗”。
萬歷皇帝的怠政突出表現(xiàn)在“六不做”,即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安唤肌笔侵溉f歷帝不親自郊祭天地,萬歷皇帝不祭天、不祭地,對待群臣更不可言?!安粡R”是指萬歷皇帝不親自祭奠宗廟、太廟。萬歷帝的懶惰到不敬天、不祭祖,無視臣民?!安怀笔侵溉f歷皇帝不上朝。萬歷皇帝長達三十年之久不理朝政,導(dǎo)致政府機構(gòu)癱瘓,民不聊生?!安灰姟笔侵溉f歷皇帝不接見大臣。萬歷皇帝沉迷與后宮的“酒色財氣”,深居后宮不見朝臣,埋下了“東林之爭”和“國本之爭”的隱患。“不批”是指萬歷皇帝對朝臣的奏折視而不見,致使政府機構(gòu)停擺,朝政混亂。“不講”是指萬歷皇帝不參加經(jīng)筳講習(xí)。萬歷皇帝不參加經(jīng)筳講習(xí),重用宦官,導(dǎo)致宦官擾亂朝政,加速了明朝的衰落。
三、萬歷皇帝怠政的原因
從明朝的歷史淵源和政治背景出發(fā),萬歷皇帝怠政的原因主要包含三條:擺脫三把戒尺、居功自傲以及身體有病。具體如下:
首先,擺脫三把戒尺,也即擺脫張居正、馮保以及李太后的影響和約束。萬歷皇帝繼位十年間由張居正輔佐,出現(xiàn)了太平盛世的景象。而在張居正去世后兩年,萬歷皇帝即抄張居正的家,導(dǎo)致張居正的兒子張敬修自縊而死。而馮保被調(diào)離京城,發(fā)配南京,隨后遭到抄家的下場,解除了萬歷皇帝年幼向馮保下跪的恥辱。李太后對待萬歷皇帝較為嚴格。每天將年幼的萬歷皇帝喊起上朝,而在萬歷皇帝結(jié)婚、親政之后,李太后退出朝政,深居慈慶宮。三把戒尺的去除,再無能夠有效約束萬歷皇帝的條件。
其次,居功自傲加速其怠政。張居正去世后,萬歷皇帝年輕氣盛,在短暫的勵精圖治中,取得了平定蒙古叛亂、援朝抗倭和平定播州叛亂的“三大征”的政績?!叭笳鳌钡恼兘o予血氣方剛的萬歷皇帝驕傲和怠政的理由。同時在封建帝王制度下,萬歷皇帝不存在任何競爭對手,導(dǎo)致個性乖戾固執(zhí)的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
最后,身體有病給其怠政提供了口實。萬歷帝身體發(fā)胖,行走不便,而胖易懶、懶易墮,萬歷帝陷入了惡性的循環(huán),從此厭倦政事。但身體有變也非導(dǎo)致其怠政的絕對原因,在其執(zhí)政后期,尚且每日沉浸與酒色財氣之中。
綜上所述,萬歷帝的怠政究其原因是其自身超乎常理與缺乏恒信的懶惰行為所致,是其無視江山社稷、無視國家安危、無視人民生活所致。
參考文獻:
[1]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