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石渠余紀》看王慶云的治國理財思想

      2014-12-12 16:43:52楊偉嫻
      黑龍江史志 2014年21期

      楊偉嫻

      [摘 要]王慶云是清代道光、咸豐年間頗負盛名的理財家。他所著的《石渠余紀》追本溯源、羅列條陳清代的政治、經(jīng)濟事務(wù)。其中鹽務(wù)、錢政、地丁等內(nèi)容,著墨較多,充分反映了王慶云的治國理財思想。

      [關(guān)鍵詞]王慶云;《石渠余紀》;治國理財

      王慶云(1789—1862年),號雁汀,福建閩縣(今屬福州)人,道光九年(1829)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貴州學(xué)政、侍讀學(xué)士等職,道光二十九年(1849)任通政使司副使,注意理財。咸豐皇帝即位,王慶云疏陳時務(wù)四條,曰:通言路;省例案;寬民力;重國計。所謂“重國計”,即在探討歲入歲出問題,理財思想可見一斑。咸豐元年(1851)授戶部左侍郎,兼署順天府尹。奏陳“節(jié)流各款”,“取國家自有之財而理之”(1)。咸豐二年(1852)疏請輕鹽本,定價格,革浮費,行票法。之后多次奏言,對鹽務(wù)、漕運、賑災(zāi)等政務(wù),疏陳己見。諸多勵精圖治之事,便不一一舉出??梢姷氖?,王慶云善于治國理財,時人對他即有“宜莞度支”(2)的評價。

      《石渠余紀》全書六卷,對賑貸、蠲免、徭役、科舉、吏治、軍政、地丁、耗羨、漕運、勸墾、圈地、鑄錢、礦政、鹽法、引課、稅政、市舶、畿輔營田水利等均有所論,全書采用“紀XX”的形式對這些內(nèi)容分門別類。全書87篇約18萬字,其中約64篇13萬字專記經(jīng)濟問題,可見其對治國理財之重視。本文擬從鹽務(wù)、錢政、地丁三個方面探討王慶云的治國理財思想。

      一、紀鹽務(wù)

      《石渠余紀》中,《紀鹽法》、《紀引課》、《直省鹽課表》、《紀鹽禁》、《紀河?xùn)|鹽法篇(上、中、下)》(并附記)、《紀恤商》(主講鹽商)等篇專論鹽務(wù),從中可一窺其在鹽政問題上的獨到見解與治國理財思想。

      鹽政乃國家經(jīng)濟命脈之所系,清代的鹽政,沿襲明制,分為場課、引課、雜課、稅課、包課。然鹽課短缺常有發(fā)生。以道光二十一年(1841)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為例,本嘉慶十七年(1812)會典,鹽課應(yīng)征定額為747.5萬余兩(3),而此期間實征不過500萬兩上下,最多的道光二十九年(1849)也才507.4萬余兩(4),缺口巨大,其中必然弊政重重。王慶云認為之所以會出現(xiàn)鹽差之弊,會有鹽課之缺,“弊在課重法繁”,更是在《紀鹽法》中毫不客氣地指出官的責(zé)任要大于商,蓋“抽稅輕則漏稅少,立法簡則犯法少”(5),這也成為王慶云治鹽政的宗旨,即通過減輕稅負減少漏稅現(xiàn)象,通過簡化立法減少鹽稅征收中的違法行為。由于清代鹽課中絕大部分是由商人交納的(商人包括場商和運商,場商負責(zé)收鹽,運商負責(zé)銷鹽),鹽商的經(jīng)營狀況對于國家的鹽課產(chǎn)生著直接的影響。在鹽政方面,王慶云的理財思想主要體現(xiàn)為“恤商”:官府不要隨意增引加課,從而商人也不要隨意加價剝削平民。一言以蔽之,“恤民裕商,本屬一事……官無病商,商勿病民,庶為各得其所哉?!保?)

      此外,王慶云主張實行鹽課歸地丁計畝攤征、鹽歸商民自行運販。鹽課歸地丁計畝攤征具有“攤丁入畝”的一般性優(yōu)點——政府可以借助地丁征課獲得穩(wěn)定的鹽課收入;鹽歸商民自行運販對于鹽商而言,也可以“無官課雜費”,自行運銷。時任山西巡撫的蔣兆奎倡議并貫徹此法,王慶云在《紀河?xùn)|鹽法篇中》里對其大加褒揚。而當(dāng)嘉慶十一年(1806)實行棄“課歸地丁”,復(fù)行招商行運時,王慶云則對此頗有微詞。事實上,王慶云在山西巡撫任內(nèi),也的確將這一舉措付諸實踐。他學(xué)習(xí)王守仁的“立廠抽稅法”,將鹽課歸地丁,“許民販鬻,不必官運……稅十取一二,稅后給照放行。”(7)此法一行,成效斐然:于官,鹽課大有起色;于商,“無攤課之累”;于民,購鹽花銷有所減少。另外,針對當(dāng)時“鹽有專商,票無定販”的情況,王慶云提出“留商招販,先課后鹽”的辦法。這樣做的好處是:“引目不致虛懸,課額無虞短細”(8)。

      可以看到,王慶云對鹽務(wù)的理財思想是以“恤商”為本的,而他的實際操作更是“利商”的,這比起征收重稅以抑商的清代傳統(tǒng)思想無疑是有著很大進步的。然而,其“恤商”思想的根基并不穩(wěn)定,“官無病商”尚可用制度來約束,“商勿病民”則寄望于商人的自覺道德行為,未免有過于理想化之嫌。

      二、紀錢政

      《石渠余紀》中,《紀制錢品式》、《紀戶部局鑄(鑄大錢說帖)》、《紀銀錢價直》、《紀錢銅禁令》、《紀銅政(附載鉛錫、附載新疆西藏錢、附載洋錢、附鐵、附銅運改道議)》等篇專述王慶云在貨幣問題上的理財思想與措施。王慶云在擔(dān)任巡撫、總督期間,就為清政府聚斂了大量錢財,他的理財之道莫出于“開源”與“節(jié)流”?!妒嗉o》開篇即《紀節(jié)儉》,“開源”理財思想則在錢政方面有所體現(xiàn)。

      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政府門戶大開,在貨幣流通領(lǐng)域,出現(xiàn)了“昔以洋錢易貨而來,今以貨易銀而去”(9)的貿(mào)易逆差境況。西方的掠奪,使清政府的財政蒙上了陰影。在王慶云看來,當(dāng)時的貨幣問題在于不僅銀少,錢也少。雖然國家每年都在鑄錢,但只要停鑄一月,就會“局支立匱”(10)。他在解釋錢少的原因時舉出三條:用錢的人多,錢愈見少;是時銀貴,票法盛行,使得市民存錢備用;存在“冒禁私銷”的情況。然除第三條“冒禁私銷”是為了抑錢價以外,其余兩個恰恰是彼時“錢多”的表現(xiàn)。況且以清初為例,當(dāng)時法定銀每兩折錢不足一千,“今日”卻可折錢兩千,可見“錢少”是王慶云的誤判。

      王慶云認為,由于銀價上漲,錢價下跌,無形之中鑄錢的工本費就增加了,“今之制錢,蓋工本二而鑄錢一”(11)。基于此,王慶云主張鑄鍛工本與價值相當(dāng)?shù)摹按箦X”,并強調(diào),這些足值的“大錢”與那些“公私欺罔”的“欲以數(shù)兩之幣,當(dāng)百當(dāng)千”的所謂“大錢”并不相同。為了使他的鑄大錢的設(shè)想能夠取得良好的實際效果,王慶云條陳四個要點:一、制錢原料要好,“必選高銅”且“不妨多費分豪,斷不可吝惜錙銖”;二、要不惜錢工,“工費加多,枚數(shù)加少,自能精益求精”;三、制錢搭放時配以二成大錢,搭放之初,宜少不宜多;四、政府搭收大錢要有信用,使民樂于使用。這些就是王慶云的設(shè)想,至于結(jié)果,《石渠余紀》中并未給出,不過綜合以上的分析,大概會出現(xiàn)通貨膨脹的情形。

      王慶云在錢政方面的理財措施,體現(xiàn)了他理財思想的局限性與缺陷:王慶云認為只要政府不惜費用,即能扭轉(zhuǎn)“錢少”困局,忽視了市場的作用;他對于貨幣的流通有一定的認識,強調(diào)了貨幣信用的重要性,但對于政府過度鑄幣造成的通貨膨脹卻沒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紀地丁

      中國從來是“以農(nóng)為本”,作為理財大臣,王慶云自然不能不對這經(jīng)濟之“本”加以關(guān)注,《石渠余紀》一書中,與地丁和力役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有許多,散布各篇,比較集中的有《紀免徭役》、《紀停編審》、《紀丁額(除籍為良)》、《紀賦冊糧票》、《紀丁隨地起》、《直省地丁表》等。

      明代因賦定役,遂編有黃冊來登記戶口,作為力役的依據(jù),五年一編審。乾隆三十七年諭曰:“今丁既攤?cè)氲丶Z,滋生人丁又不加賦,則編審不過虛文?!庇谑峭V箤S冊的編審。王慶云認為此舉甚是,并給予了“寬大之政,實古來所未有”(12)的高度評價。王慶云對于蠲免力役的舉措向來持支持的態(tài)度,對于明朝的一條鞭法,他也認為是“度越前古”的“愛民之政”。一條鞭法與清朝的攤丁入畝,相同點頗多,最重要的一點是將代役銀攤?cè)氲禺€征收。攤丁入畝,或謂之“地丁”,從字面上看,即是有田地者須納。這樣一來,就會出現(xiàn)“一切取于農(nóng)夫。而戶冊所謂富民、市民者,擁資千萬,食指千人,不服田畝,即公家一絲一粟之賦無與焉”(13)的情況,顯然這是對農(nóng)戶不公平的。當(dāng)年一條鞭法提出的時候,反對者們同樣就納稅者的犧牲不一致這一點提出了批評。王慶云也深知其中不便,但依然認為,行地丁之法,實乃“勢之所趨,不得已也”。所謂“勢”,是指自康熙五十年宣布“永不加賦”以來,原來各戶的人丁自然有所消長,但依然按照康熙五十年的定額來征收,自然會導(dǎo)致不平。因此,“惟均之于田,可以無額外之多取,而催科易集”,并且丁之多寡與田之廣狹,一般而言是成正相關(guān)的。反之,如果再按丁地分征的辦法,“則富戶又將賄脫而委之貧民”。(14)兩權(quán)相較,王慶云選擇了地丁之法。

      王慶云所期許的美好愿景是建立在“地丁之外,分毫無取”的基礎(chǔ)上的,然而就實際情況而言,并非如此。王慶云所處的時代,火耗早已擺上臺面,成為常制,康熙對此習(xí)以為常:“所謂廉吏者,亦并非一文不取之謂。若織豪無所資給……何以為生”,至乾隆時,耗羨歸公已成定制。(15)另有折漕一事,是時銀貴米賤,對于納稅人而言,這種情況下的實際負擔(dān)更重。且不論其他貪墨行徑,僅此二項并無違法的行為,也會使納稅人負擔(dān)加重。此二事王慶云均有記載,卻沒有將其聯(lián)系在一起,可謂失慮。

      王慶云所著的《石渠余紀》集中反映了其治國理財?shù)乃枷耄陉P(guān)系國家財政收入的鹽政方面,他主張“恤商”以除鹽課之弊,并在其任內(nèi)用具體的實際行動貫徹了這一思想;在錢政方面,主張“開源”“節(jié)流”,然其把鑄大錢作為開源之要,反映了他在這方面認識的局限性;在地丁方面,他主張蠲免力役,攤?cè)氲禺€,具有積極的意義,但由于對當(dāng)時實際情況沒有做出正確估計而出現(xiàn)失慮之處??偟膩碚f,《石渠余紀》中對于財政經(jīng)濟的論述對于我們今天研究清代經(jīng)濟史頗具參考價值,王慶云的治國理財思想仍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注釋:

      (1)《國史列傳》,見《石渠余紀》附錄,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15頁。

      (2)《皇朝經(jīng)世文編續(xù)集》卷九,《治體三》,《政本上》。

      (3)王慶云:《石渠余紀》卷三《直省歲入總數(shù)表》,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44頁。注:此處數(shù)據(jù)為《直省歲入總數(shù)表》所載數(shù)據(jù),僅用于表明鹽課之缺口,可能有出入,參見許檀、經(jīng)君?。骸肚宕捌谏潭悊栴}新探》;陳鋒:《清代鹽政與鹽稅》,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4)《石渠余紀》,卷五《直省鹽課表》,第241頁。

      (5)《國史列傳》,見《石渠余紀》附錄,第319頁。

      (6)《石渠余紀》,卷五《紀恤商》,第265頁。

      (7)《國史列傳》,見《石渠余紀》附錄,第319頁。

      (8)《皇朝經(jīng)世文續(xù)編》卷五十三,《戶政二十五》,《鹽課四》?!妒嗉o》中亦有載,不過引處更詳。

      (9)《石渠余紀》卷五,《紀銅政》,《附載洋錢》,第224頁。

      (10)同上,《紀戶部局鑄》,《鑄大錢說帖》,第208頁。

      (11)同上。

      (12)以上均引自《石渠余紀》卷三,《紀停編審》,第106頁。

      (13)《石渠余紀》卷三,《紀丁隨地起》,第115頁。

      (14)《石渠余紀》卷三,《紀丁隨地起》,第115頁。

      (15)詳見《石渠余紀》卷三,《紀耗羨歸公》,第140~142頁。

      廉江市| 新宁县| 泸州市| 肃南| 武平县| 青州市| 治多县| 晋城| 皋兰县| 广灵县| 芜湖县| 井冈山市| 望城县| 阳春市| 四川省| 宣威市| 射阳县| 涡阳县| 常山县| 达拉特旗| 白城市| 德庆县| 台州市| 温州市| 盐城市| 明溪县| 临朐县| 万年县| 平山县| 民丰县| 天水市| 古田县| 林西县| 大城县| 昌吉市| 龙里县| 丹凤县| 阆中市| 山东省| 漾濞| 象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