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勇
[摘 要]《鹽鐵論》是西漢時期桓寬依據漢昭帝時鹽鐵會議記錄推衍增廣而做成,其中的內容真實地反映出了漢昭帝時朝野對當時的政治經濟、內政等各方面政策得失的看法,著作中所承載的精神主要體現了鹽鐵會議的內容,是一部我國古代有著極為重要的政治文化意義的文獻,進而受到了歷朝歷代經濟學者的研究和借鑒。在《鹽鐵論》中,賢良文學代表派的思想主要就是代表當時主流的儒家自由經濟思想,堅持以拯救天下為己任,注重社會發(fā)展的均衡性,政府在經濟發(fā)展政策制定中主要以“仁”為根本,為社會經濟發(fā)展提供良好經濟環(huán)境,來之于民用之于民,使百姓各得其所。
[關鍵詞]鹽鐵論;經濟;思想
《鹽鐵論》本身實際上就是一部會議記錄,主要討論的內容就是是否繼承漢武帝時代的鹽鐵政策,其中的賢良文學代表堅持傳統的儒家觀點,對鹽鐵弩營以及酒類的專賣持反對意見,這些人的觀點反映了儒家的經濟思想。作者多年對《鹽鐵論》進行探討研究,以下則對賢良文學在辯論中體現出的經濟自由思想進行闡述。
一、以大局為重,注重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儒家一向堅持“經濟發(fā)展”,但是這里的“經濟”跟我們今天所謂的經濟不可同日而語,儒家所謂經濟這一概念中包含了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相關內容。在《鹽鐵論》中,也極為明顯體現出來,除了直接對鹽鐵經營制度、貧富問題等經濟概念進行探討,還涉及到農田水利以及法律制度等。儒生們都認為較好而完善的物質基礎是實現社會教化的前提基礎,不對社會風氣進行空乏的談論,其更加重視社會經濟基礎,這些社會基礎奠定了社會風氣養(yǎng)成的土壤,社會具有了應有的經濟條件以后,優(yōu)良的社會風氣就能夠在自然而然地形成。
二、界定政府職能行為,為社會提供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
在《鹽鐵論》中,賢良文學派堅持政府實施“仁”的治理政策。朝廷是官員實施仁政的主體和依托,應該為社會大眾進行服務,為百姓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服務。政府本身就是一個代言人和執(zhí)行人的身份,其代表公共權力。因此為官者都必須要用仁義來鞏固自己的官場地位,所以這就要靠個人的良善品德。不能用強權滿足自己本身所需。除了政府需要實施仁政以外,還要防止政府的腐敗,因此其提出了三個解決方案,其一就是為官者俸祿較為豐厚,賢良文學代表提出根據于社會現實的俸祿養(yǎng)廉建議。為官者沒有物質方面的后顧之憂,就能夠在自己權限內盡心盡力地為民辦事。其二就是領導的示范性作用,為官者都要是社會上其他大眾的榜樣,《春秋》不存在責備底層大眾的言論,其社會的主體思維就是為官者若無法做到以身作則和清廉,那么下屬就會仿效。最后一點就是制度的有效運轉。
三、來源于民,還禮于民
孟子中有,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己矣。這句話的其他意思其實就是賢良文學派對為官者的最基本要求,不過對“民”而言,并不拒絕為“利”而言,而在《鹽鐵論》之中“利”來源于“民”的觀點更加透徹,堅持這些來源于民的利益需要最終回歸到“民”。賢良文學代表認為,自漢文帝開始,不存在鹽鐵的專賣,人們生活狀態(tài)相對較為富足,國家很有錢,而實行鹽鐵專賣后,人民感到更多的則是窮困,鹽鐵專賣就顯得百害而無一利?!袄北旧硎怯扇藙?chuàng)造出來的,來自于人民大眾,不愛民而只愛“利”則類似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鹽鐵論》中還體現了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認為經濟自由發(fā)展是社會運行在良性狀態(tài)的必要條件。賢良文學代表說:“百姓各得其便,而上無事焉?!边@句話的意思實際上就等同于孔子在《論語》中概括的“惠而不費”的政府經濟政策。政府和民間在經濟這兩方面都互不干擾,人民大眾安心地發(fā)展自己的產業(yè),依據自然規(guī)律從事生產,連自然災害也能盡力避免,變得富足,最終盲流也會自然的回歸自己的事業(yè)。
四、結束語
漢昭帝六年,也就是公元前81年,漢朝的中央政府針對漢武帝時期所推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如鹽、鐵、酒的專賣、均輸、平準、貨幣等政策討論而召開了一次全國性經濟政策辯論會,其中主要是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為代表的政府派以及以賢良文學為代表的民間派兩派依據于不同的立場而展開了針鋒相對的大辯論。“鹽鐵會議”本身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次召開的全國經濟政策研究會,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政府糾結于“放任”還是“干預”這兩種不同經濟管理模式相互爭論的延續(xù),這次討論為后世的經濟政策留下深遠的影響。
漢代的《鹽鐵論》本身是一部承前啟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著作。對《鹽鐵論》的經濟倫理思想都賦予系統整理以及深入研究,對于研究中國經濟倫理思想研究空間和領域,深化對中國經濟倫理思想范疇和問題的研究層次,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經濟倫理學這些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尔}鐵論》本身就是一部發(fā)言整理,主要是西漢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與大夫、御史等發(fā)言。鹽鐵會議本身就是中國古代歷史第一次大規(guī)模有關國家大政方針辯論盛會。因為鹽本身就是人人必需,但有無法做到自給自足,人們所需必須求于市場,因此鹽生產及其銷售在我國古代很早以前就是一種獲利優(yōu)厚的商業(yè)經營領域。除了鹽以外,人們最需要的就是鐵,因為鐵的出現在極短時間內就成為人們制造一切生產工具以及兵器的原料。因此鹽鐵的經營權自然而然地成為鹽鐵會議爭論的核心內容。經濟倫理思想形成以及其出現比現今經濟倫理學的創(chuàng)立還要早很久。在我國先秦時期以及西方古希臘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后世所謂經濟倫理思想。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經濟學,就需要總結并且發(fā)掘古代經濟思想?!尔}鐵論》中存在的經濟思想是我國古代經濟思想領域影響最為巨大的著作之一。
參考文獻:
[1]尹成浩.古代埃及新王國時期神廟政治經濟職能研究[M].東北師范大學.2011.06
[2]張溢木.古希臘經濟倫理思想探究[M].江西師范大學.2009.05
[3]張國慶.古代東北地區(qū)少數民族漁獵農牧經濟特征論[J].北方文物.2006.11
[4]朱義明.《鹽鐵論》的經濟及政治問題辨析[J].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
[5]楊昂.《策林》及《諷喻》所見白居易之經濟稅賦法律思想[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