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路+方杰
[摘 要]1861年太平軍在浙江與清兵作戰(zhàn),紹興知府廖宗元自殺身亡,為何這位知府未與太平軍交手就選擇自殺成為一個歷史謎團。本文從浙江各地縣志記載和《能靜居》日記還原歷史真實。
[關鍵詞]紹興知府;廖宗元;太平軍;胡雪巖
廖宗元,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在浙江歷任仙居等地知縣。不久因丁憂歸里,居家五年。期間太平軍進入湖南,宗元協(xié)助團練,捐輸軍餉。咸豐六年(1856年),隨黃冕援助江西,克服吉安,論功加同知銜。咸豐九年(1859年),至浙江歸安任職?!跋特S十年(1860年)二月,太平軍進逼湖州,宗元率軍守城解圍,晉升同知,加知府銜,因積勞成疾,手足偏癱,民眾自發(fā)為其焚香祈禱。咸豐十一年(1861年),奉命守紹興,城破身死”。(1)巡撫左宗棠將其事上奏,朝廷追贈宗元太樸寺卿銜,按例撫恤,并在紹興府城建立專祠祭祀?!秾庎l(xiāng)縣志》將其列入《忠義傳》。而建國后紹興市政府編撰的《紹興市志》是如下記載:“九月二十九日,太平軍陸順德、李士貴部攻占紹興府,知府廖宗元被殺,幫辦團練左副都御史王履謙敗走寧波,守兵降者數(shù)千人?!保?)廖宗元的一生看來也不繁瑣,但是他究竟是戰(zhàn)死沙場還是另有死因呢?《寧鄉(xiāng)縣志》只用“城破身死”四個字很模糊的說明廖宗元與紹興城共存亡了,《紹興市志》則明確記載廖宗元是被亂兵殺死。
談到廖宗元的死,就不能不提及另外2個人,一個是胡雪巖,另一個是浙江巡撫王有齡。咸豐十一年,太平軍侍王李世賢在江西景德鎮(zhèn)打了敗仗,余下的太平軍逃亡浙江途中繞道攻克金華,當時來的太平軍不過2000人,算是一般殘匪而已,多打了敗仗后已經沒有了士氣,沒想到金華的清兵這么不經打,意外獲得了勝利,拿下了金華?!肚迨犯濉酚涊d如下:“時國藩進兵皖南,駐祁門,偽侍王李世賢、忠王李秀成糾眾數(shù)十萬圍祁門。宗棠率楚軍道江西,轉戰(zhàn)而前,遂克德興、婺源。賊趨浮梁景德鎮(zhèn),斷祁門餉道。宗棠還師擊之,大戰(zhàn)於樂平、鄱陽,將士十馀萬,世賢易服逃,而徽州賊亦遁浙江。自是江、皖軍勢始振。”(3)由此可以看出,李世賢當時進入浙江的太平軍確實是一股殘匪。
胡雪巖原本在杭州經營錢莊,和王有齡關系很親密,王有齡很信任他,經常把一些很重要的事情交給胡雪巖打理,而胡雪巖則送給王有齡很多錢財,還一同入股開錢莊。胡雪巖一向與紹興同樣經營錢莊的張存浩有矛盾,張存浩的財力也很雄厚,當時的紹興知府懷清都畏懼張存浩,所以要整垮張存浩,就先要打掉他的保護傘,這一次胡雪巖終于抓住了機會,向王有齡進言,請用廖宗元替掉懷清。王有齡很快就任命廖宗元接替懷清防守紹興。
最初紹興的防務都是由當?shù)氐氖考澦殉?,前任知府懷情是個旗人,一切事情都撒手不管,團練大臣王履謙雖是紹興本地人,但是性格懦弱,當?shù)氐泥l(xiāng)紳都不服管束,這樣一來,團練大臣完全被架空了,所以紹興的防備很松弛。廖宗元上任后趕緊加強防備,拉起了一支水師,有40余條船,自帶親兵幾百人,勢力一下子就超過了當?shù)氐膱F練。新組建的水師經常騷擾當?shù)匕傩?,“見賊多走,不任戰(zhàn),惟要索軍食”。(4)當?shù)氐泥l(xiāng)紳對廖宗元的團練隊伍是又怕又恨。當時名義上是全浙辦團練,實際上興辦的“不過山(山陰)會(會稽)蕭山三縣,至三縣之中,又止府城有器械旗幟,招募水龍勇及坊巷游民以登冊籍,外則并無此”,(5)這些有名無實的團練有時為了自身利益就投靠了當?shù)剜l(xiāng)紳,不聽朝廷指揮和調度。
9月24日(農歷),太平軍攻破蕭山后,東到紹興城還有百里之路,廖宗元收到警報,連忙派出水師16艘船迎敵,結果剛組建的水師一點戰(zhàn)斗力都沒有,紛紛潰退,逃回的水師一邊逃,一邊還不忘了搶劫百姓,當?shù)匕傩杖浩鸲ブ?,互相圍毆。廖宗元見事態(tài)不好,趕緊出來勸解,結果當?shù)氐泥l(xiāng)紳把廖宗元也一并拘禁了。山陰縣令莊耀采勸說當?shù)剜l(xiāng)紳釋放知府大人,廖宗元才被釋放出來,在回知府衙門的路上又遭遇了當?shù)厮埛颍ㄇ迥┫绬T)的攔截毆打,把廖宗元打個半死。原來這幫水龍夫是紹興錢莊老板張存浩指使的,目的就是想給廖宗元一點顏色,逼迫他離開紹興。百姓毆打知府的事情發(fā)生后,紹興城內頓時大亂,廖知府的親兵被老百姓圍困在一座寺廟里,太平軍攻城的消息又越來越急,廖宗元心急如焚。紹興城沒有糧食供應給潰兵,城里有人儲藏糧米萬擔的,就是不拿出來賣,廖宗元素手無策,只能坐在知府衙門祈禱太平軍來晚一些。9月28日夜,廖宗元在知府衙門看見外邊火光沖天,身邊的親兵告訴他水師的八漿船(閩、廣、浙、直皆有之,可供哨探之用,不能擊賊)又在搶劫百姓,廖宗元看到大敵當前,兵民不齊心,大勢已去,對守城心灰意冷,非常憤懣,吞下鴉片而死。太平軍很快就攻下了紹興城。
《寧鄉(xiāng)縣志》卷二十六·人物一·忠義一·頁八記載:未幾,賊復撲湖,力戰(zhàn)卻之。旋奉檄守紹興,視事六日而浦江陷,義烏、東陽相繼失,賊逼諸嵊二城下。宗元調外江礟船入內港,促修城垣,凡附郭厝棺,悉令移去,議設水柵,以斷賊道,并請檄外防兵入城以實內。在籍幫辦團練大臣都御史王履謙遇事齟齬,不勝掣肘,團勇謀叛,賊趁勢撲城,勢岌岌,履謙遁。城陷,宗元衣朝服殉難,時年五十有二。履謙懼獲譴,思委罪宗元,巡撫左宗棠上其事,贈宗元太仆寺卿銜,恤如例。于紹興府城建立專祠。履謙謫戍。”(6)由此可以看出,紹興團練大臣王履謙在廖宗元死后還把城陷的責任都歸咎于他。
《山陰縣志·卷二十二》記載:咸豐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邸鈔。王履謙以在籍大員幫辦團練,平時復無布置,臨難倉皇出城,厥咎已無可追。乃覽其折內所稱,竟有“并無統(tǒng)兵之責”,“縱欲收集隊伍,無奈呼應不靈”等語,飾詞諉卸,居心尤屬巧詐。若照所請,予以嚴議,尚不足以蔽辜,王履謙著即革職拿問,交曾國藩查辦。如有棄城逃避情事,即行嚴參治罪。
參考文獻:
(1)(清)童秀春.《寧鄉(xiāng)縣志》[M].清同治六年(1867年)刻本,1867
(2)紹興市政府編撰.《紹興市志》第七章[M].紹興市志編撰委員會,1990
(3)趙爾巽.《清史稿》列傳一百九十九[M].中華書局,1977
(4)李濱.《中興別記》[M].中華書局,1979
(5)許瑤光《談浙》[M].上海辭書出版社,1977
(6)(清)童秀春.《寧鄉(xiāng)縣志》[M].清同治六年(1867年)刻本,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