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景秀 檀躍宇
(作者分別為中北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中北大學副教授)
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國共產黨的革命與建設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再到改革開放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在新的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型,在轉型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基本精神不變的前提下,展現(xiàn)出了很多新的特點。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思想政治工作更是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
早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不久,列寧就提出要對蘇俄全體勞動者進行政治教育,其目的是“培養(yǎng)真正的共產主義者,使他們有本領戰(zhàn)勝謊言和偏見,能夠幫助勞動群眾戰(zhàn)勝舊秩序,建設一個沒有資本家、沒有剝削者、沒有地主的國家?!雹倏梢哉f思想政治工作有力的促進了俄國十月革命取得最終勝利,為蘇聯(lián)這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不斷發(fā)展壯大奠定了基礎。中國進步的知識分子基于蘇俄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開始在中國傳播這一先進的理論,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真理。1921年,受蘇俄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論體系和實踐經(jīng)驗的影響,中國共產黨成立之際,就明確提出了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質、原則、方針和任務,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局面的開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國民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抓住時機在國民革命軍中積極展開思想政治工作,培養(yǎng)了一批政治工作的開拓者,像周恩來、惲代英、聶榮臻等,在黃埔軍校還建立了政治機構和工作制度,成立了秘密支部,為以后革命的發(fā)展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儲備了人才,打下了基礎。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將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放在了廣大農村和軍隊內部展開。在農村,主要是組織發(fā)動土地革命,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治主張,滿足了中國農民對土地的渴望,從而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在軍隊內部,“三灣改編”提出了“黨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時建立了軍隊內部的民主制度,積極動員群眾和地方武裝發(fā)動土地革命和建立農村根據(jù)地,尤其注重把提高黨員和軍民的思想覺悟與解決他們的切實利益緊密結合起來,以保證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再就是黨政軍領導干部以身作則,促成了良好的干群關系;《古田會議決議》總結了紅四軍建黨建軍兩年多來的基本經(jīng)驗,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原則和領導制度,提出了紅軍內部關系正確處理、外部聯(lián)絡強化的原則,重點強調了紅軍政治工作當中應該堅持的作風等,成為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綱領性文獻;特別是在遵義會議中思想政治工作發(fā)揮了“生命線”的重要作用,清除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影響,促使形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長征精神,幫助紅軍廣大指戰(zhàn)員克服困難,戰(zhàn)勝自我。
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不斷深入,中國共產黨在總結革命成功和失敗的經(jīng)驗和教訓中,逐漸認識到:黨內存在著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及蘇俄經(jīng)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中鄭重的向全黨提出:“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具體的環(huán)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xiàn)中帶有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②從此,中國共產黨開始嘗試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和當時中國的國情、黨情結合,應用到思想政治工作當中。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據(jù)地開展了整頓黨的作風、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的延安整風運動,該運動旨在“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徹底肅清王明左傾錯誤思想影響。開展了整頓“三風運動”。黨員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在這次延安的整風運動中有了很大提高,形成了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促進了思想的解放,增強了全黨的凝聚力,為黨的七大召開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有力地促進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毛澤東在中共“七大”《論聯(lián)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就體現(xiàn)出中國共產黨將思想政治工作看作黨建工作的核心內容,是取得革命勝利的利器。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在黨和軍隊的建設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1946進行的整軍運動和瓦解敵軍運動,在思想上進行了很好的宣傳和動員。通過揭露敵軍陰謀、宣傳解放軍勝利消息,消除了黨內、軍內少數(shù)人的怯戰(zhàn)情緒,動員廣大軍民積極抗戰(zhàn),奪取全面勝利。1949年在西柏坡召開了黨的七屆二中全會,首次提出加強黨的建設,提出“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全會確定了新中國的大政方針,為促進和迎接全國勝利的到來,為推動和發(fā)展新中國的各項建設事業(yè),保證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從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論上作了充分準備。
總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從其形成之初的以蘇俄為鑒到逐漸的從國情、黨情出發(fā),找到了適合當時中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途徑,并形成了自己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為中國共產黨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也為以后黨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
新中國成立后,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向城市轉移,中心任務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思想政治工作也緊緊圍繞這一中心展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積極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其重點放在用馬克思主義來統(tǒng)一全黨干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確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中的地位。
1950年春到1953年4月,《毛澤東選集》第1、2、3卷出版,各級黨組織掀起了學習毛澤東著作的熱潮,促進了毛澤東思想的傳播。1951年,劉少奇在《黨在宣傳戰(zhàn)線上的任務》一文中提到:要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思想政治宣傳與教育,“而如果埋頭到這些實際工作中去,不加強政治學習,不加強馬列主義理論學習,那就有危險性,就會脫離政治,脫離基本理論,使非無產階級的思想發(fā)展起來?!雹鬯枷胝螌W習在全黨中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除了在黨內進行專門的理論學習之外,中國共產黨還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在全國人民中也開展了廣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土地改革運動中對農民進行了階級教育,大大提高了農民的階級覺悟;在抗美援朝運動中開展了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大大提高了民族的自信心;在過渡時期和“三大改造”中黨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圍繞關于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宣傳教育、引導個體農民和手工業(yè)者走上合作化道路。在這段時間,黨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經(jīng)濟工作結合起來,把改造企業(yè)和改造人結合起來,并且常抓不懈;在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各級學校建立黨組制度、宣傳網(wǎng)制度、高校政治工作制度,使得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組織上和制度上的保證。在這一階段全面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強調了對知識分子和青年的教育。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報告中指出:“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間,最近一個時期,思想政治工作減弱了,出現(xiàn)了一些偏向……針對這種情況,現(xiàn)在需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學習專業(yè)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進步,政治上也要有所進步,這就需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時事政治。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④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識分子和青年中的廣泛開展,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成為中國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中國成立至文革前的這段時間,國內敵我矛盾得到了基本解決,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不斷深入,人民內部矛盾日益凸顯。黨十分重視人民生產和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受到了左的錯誤思想的滲透,出現(xiàn)了一定的偏頗。特別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肆意夸大,統(tǒng)領其他工作,于是思想政治工作出現(xiàn)了形式主義,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惡劣的影響,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yè)因此蒙受了重大損失。
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進入了恢復發(fā)展的新時期。改革開放到現(xiàn)在,思想政治工作經(jīng)過了四個具有轉折意義的階段。第一階段是1978年改革開放啟動到1983年十二屆二中全會。在這階段,黨的思想政治工作適應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的前進方向,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化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第二階段是1983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之間存在的關系。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中國革命與建設的重要思想武器,是中國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重要體現(xiàn)。因此,要從端正黨風與社會風氣入手,通過全民的思想政治工作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力度與廣度?!雹菰谶@階段,“兩個文明一起抓”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針落實出現(xiàn)了“一手硬,一手軟”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過程中的曲折發(fā)展。第三階段是1992年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掀起了一場新的思想解放運動,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目標,“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制定頒發(fā)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針原則,把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扎根于群眾中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規(guī)定了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干部和人民。2000年,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這次會議以中央的名義召開,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發(fā)表重要講話:“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科學,各級領導干部和政工干部都要努力認識和掌握它的基本知識和規(guī)律?!雹尢岣吡怂枷胝喂ぷ髟趯W術中地位,推動思想政治工作成為完備的、系統(tǒng)的理論與實踐體系。第四階段是從2002年到現(xiàn)在。正如胡錦濤所言:“政治工作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政治優(yōu)勢。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條件下,這個政治優(yōu)勢不僅不能丟掉,而且要結合新的實際,大力弘揚光大?!彪S著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的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貫徹執(zhí)行,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到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藍圖的勾畫,“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倡導和諧”等理念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價值取向和指導方針。
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社會利益沖突進一步凸現(xiàn),新型媒體對思想政治工作產生巨大沖擊力。這些都成為當下思想政治工作所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zhàn)。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實現(xiàn)主動轉變,才能真正在全黨、全社會形成思想共識。
思想政治工作傳輸方式的轉變。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使黨的一系列理論成果成為被接受者思想的一部分,是一個外在到內在的過程。正如毛澤東所言:“凡屬于思想性質的問題,凡屬于人民內部的爭論問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決,只能用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而不能用強制的、壓服的方法去解決。”所以,在思想多元化的現(xiàn)代社會,如果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以簡單說教、強制灌輸?shù)姆绞絹硗菩校粌H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而且還會引發(fā)公眾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反感,甚至會質疑其“合理性”。當然,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作用于中國共產黨與全社會的思想武器。因此,對于黨內與黨外的工作方式可以有所差異。只有做到內外有別、張弛有度才能整合黨內思想,進而在全社會形成符合中國時代與現(xiàn)實的是非觀與榮辱觀。
思想政治工作定位的轉變。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最大現(xiàn)實困難,從某種程度上說,在當下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快速流動的社會,利益分化的社會中,很難形成統(tǒng)一的思想意識。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思想政治工作將進入“無為”狀態(tài),而是要盡可能確立黨的思想體系在全社會能夠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從而正確處理指導思想與社會思想的關系?!坝纱丝梢?,處理好指導思想一元化與社會思想意識多樣化的關系,不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種腐朽和錯誤思潮的泛濫,從而在思想文化領域真正形成一種既有統(tǒng)一意志又生動活潑的和諧局面。”
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轉變。從某種意義上講,思想政治工作很難通過量化來具體審視其效果。因此,在很多時候,思想政治工作簡單等同于一次會議、一條新聞報道、一次領導講話、一次主題活動。這樣的工作方式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成為會議、講話、新聞的“代名詞”,到底能夠起到什么作用,無人問津。其具體落實情況不過是看是否有相關文件、是否組織過相關活動等等,真正是否深入人心卻無從考核。事實上,思想政治工作在宏觀上是抽象的,但在微觀工作卻應具體化,應該從公眾所想、所愿入手,切實解決困擾黨員、群眾現(xiàn)實生活、工作的問題。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脫離社會現(xiàn)實而空談理想、信念,而應與社會全面建設相銜接。只有解決了黨員、群眾關心的現(xiàn)實問題,才能避免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才能增強全社會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才能鞏固黨對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導地位。
思想政治工作需轉變社會功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功能是宣揚黨的理論,弘揚社會正能量。但同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的龐雜會直接沖擊思想政治工作。當面對負面信息時,思想政治工作不應刻意回避問題與矛盾,而應主動去應對,用事實說話。如果確實是黨和政府工作的失誤,就應勇敢承認,并承諾改正;如果是謠言就應該及時公布真相。事實上,很多問題與矛盾的出現(xiàn),不是由于事實本身,而是由于相關信息的不透明與不對稱。在此情況下,思想政治工作應從事實入手,全面、積極發(fā)布有關信息,使其更好地承擔緩沖、疏導的社會功能。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頁。
②《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04頁。
③《劉少奇選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0頁。
④《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385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3~145頁。
⑥《江澤民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