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建文
和珅,無疑是歷史上“能干也能貪”的官員代表。近日細讀《和珅傳奇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一書,感覺尤甚。
在乾隆一朝,無論對外用兵還是內(nèi)務(wù)治理,大都少不了和珅的身影。這恐怕很難僅用“寵信”二字來解釋。
乾隆五十二年,“京師米價昂貴,各鋪戶囤積居奇”,競相漲價,市民叫苦不迭。和珅看到這一情況后,認為應由朝廷出手平抑糧價,便上奏乾隆進行“宏觀調(diào)控”——“清嗣后飭禁,毋得過五十石”,否則,予以查處問罪。這項舉措成效顯著。
再者,乾隆一朝同國內(nèi)少數(shù)民族以及周邊國家的交往日益頻繁,對外交方面的人才需求尤為迫切。和珅兼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文字,自然受到重用。乾隆四十五年是乾隆七十壽辰的大典,西藏六世班禪遣使送來一封書信,表達“欲往稱?!敝?。但由于信件系藏文寫成,當場無人識得,幸好和珅及時到來,將書信全文一口氣念了下來。乾隆聽罷大喜,以為“今活佛修書,致達尊愿,實屬吉祥之事,特允所請”,即命和珅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下詔,并命其到熱河建廟為班禪進京面圣做準備。
和珅以其敏捷的反應能力和出色的語言天賦,在與國外使者的交往中同樣游刃有余。乾隆五十八年,受英國政府的派遣,馬戛爾尼一行到清朝尋求建立貿(mào)易關(guān)系,一上岸就為見乾隆要按中國禮儀行跪拜大禮的事鬧僵了。一幫子大臣幾經(jīng)交涉都無結(jié)果。和珅一出面便迅速出現(xiàn)轉(zhuǎn)機,達成在萬壽節(jié)慶典行“三拜九叩”之禮、其余則按英國禮節(jié)進行的折中協(xié)議。在雙方的談判中,對于英方提出在舟山、寧波、天津通商,到北京建立貨棧,并免去從澳門販入貨物關(guān)稅的要求,和珅發(fā)問:“足下不是想在大清國土上建立國中之國吧?”讓馬戛爾尼無言以對。為貫徹乾隆的意圖,讓英國使臣盡快離去,和珅借使團成員已有三人病死的理由,從體貼對方遠涉重洋、水土不服、不宜久留的角度,奉勸馬戛爾尼盡早回國。雖然馬戛爾尼無功而返,但對和珅留下深刻印象,稱贊他“舉止瀟灑、談笑風生,樽俎間交接從容,應對自若”。
在文學方面,和珅的才華同樣出色。他不僅擔任過《四庫全書》《開國方略》這些重要典籍的編纂總裁,而且其詩賦也不乏佳作。用清代著名學者錢泳的話來說,就是“詩有佳句可采”。值得一提的是,《紅樓夢》的發(fā)現(xiàn)、解禁與流行,也源自他慧眼識珠。乾隆五十六年,他從黨羽蘇凌阿處讀到《石頭記》前80回,很快意識到這是一部絕無僅有的千古奇書,于是找來高鶚兩次修改完善,并更名為《紅樓夢》,送乾隆御覽。果然,皇上愛不釋手,一氣讀完,贊不絕口。和珅趁機請求乾隆解禁出版,從此《紅樓夢》經(jīng)英武殿刊刻聚珍版后流遍全國,風靡一時。
古往今來,像和珅這般心思機敏、頭腦聰慧卻因投機取巧、貪贓納賄而終成敗類的官員并不少見。這種情況也提示人們,越是精明能干,越要自警自省,越需他人的監(jiān)督,越需制度的約束,否則就會“聰明反被聰明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