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亭
河南扶溝縣人民醫(yī)院 扶溝 461300
進展性腦梗死是腦缺血后引起的腦功能缺損癥狀在發(fā)病后6h~7d內(nèi)呈現(xiàn)進行加重,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措施不得當,可嚴重影響到患者的預后,致死率和致殘率均高。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機制較為復發(fā),其中炎癥反應參與其中,相關的炎癥因子起到重要作用[1-2]。本文選擇我院進展性腦梗死患者,觀察血清炎癥因子IL-1β、IL-6水平改變的臨床意義。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0-05—2013-03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共60例為觀察組,均符合進展性腦梗死診斷標準,男35例,女25例;年齡54~73歲,平均(60.9±7.2)歲。根據(jù)梗死面積大小分為,大梗死組(梗死灶>10cm3)15例,中梗死(梗死灶4~10cm3)組24例,小梗死(梗死灶<4cm3)組21例。同時選擇同期在我院治療的50例,為非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為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48~75歲,平均(58.6±6.6)歲。觀察組和對照組均排除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無癥狀性腦梗死、有腦血管疾病病史、已經(jīng)應用溶栓治療、腫瘤疾病、風濕疾病、合并有肝腎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同時選擇到我院體檢的健康者50例作為正常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6~73歲,平均(59.6±7.8)歲。3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均在入院后的次日清晨空腹取靜脈血5mL,離心后取血清,測定其IL-1β、IL-6水平,具體操作步驟依據(jù)試劑盒提供的步驟進行。正常組在體檢當天清晨空腹取靜脈血5mL,離心后取血清,測定其IL-1β、IL-6水平,具體操作步驟依據(jù)試劑盒提供的步驟進行。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4.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IL-1β、IL-6水平測定結(jié)果比較 觀察組IL-1β、IL-6水平高于對照組和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IL-1β、IL-6水平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的IL-1β、IL-6水平測定結(jié)果 (±s,ng/L)
表1 3組的IL-1β、IL-6水平測定結(jié)果 (±s,ng/L)
組別 n IL-1βIL-6正常組50 21.3±5.5 89.3±19.8對照組 50 34.6±7.1 217.9±35.6觀察組60 39.9±5.8 294.5±40.7
2.2 不同梗死灶大小患者的IL-1β、IL-6水平測定結(jié)果 大梗死灶組IL-1β、IL-6水平高于中梗死組和小梗死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梗死組IL-1β、IL-6水平高于小梗死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梗死灶患者的IL-1β、IL-6水平測定結(jié)果 (±s,ng/L)
表2 不同梗死灶患者的IL-1β、IL-6水平測定結(jié)果 (±s,ng/L)
組別 n IL-1βIL-6大梗死組15 49.3±6.2 299.6±46.8中梗死組 24 31.1±5.7 237.8±38.6小梗死組21 22.5±4.3 171.2±39.9
在腦缺血發(fā)生后,血清IL-1水平升高,腦缺血發(fā)生10h后升高到最高,且能夠持續(xù)維持達72h,而IL-1β在其中起著主要作用。IL-1β參與腦缺血發(fā)生的病理過程中,對炎癥反應的發(fā)生起到促進作用;IL-1能夠激活血管內(nèi)皮因子,從而產(chǎn)生多種相關組織因子,其中有血小板活化因子等,這些因子可促使凝血發(fā)生,使血栓形成,而血栓形成可進一步導致在缺席發(fā)生,呈現(xiàn)惡性循環(huán),加重腦缺血癥狀。
IL-1β與腦組織水腫關系密切,可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而進一步加重腦組織水腫狀態(tài),對周圍組織的壓迫作用增大,進一步加重功能缺損癥狀[3-4]。本文結(jié)果顯示,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的IL-1β水平顯著高于非進展腦梗死組,也高于正常組;而隨著梗死面積增加,其IL-1β水平也不斷增高。
IL-6在腦缺血發(fā)生24h后其水平升高,而其水平升高參與了腦梗死發(fā)生的早期病理過程,也可能與而后的腦損傷有關。在腦梗死的早期,血清IL-6水平升高可導致腦組織出現(xiàn)炎性損傷,而其水平越高引起的炎癥反應程度越高。再者,隨著腦梗死面積增加,IL-6水平也越高[5-6]。本文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IL-6水平高于對照組和正常組,大梗死組的IL-6水平高于其他2組,進一步說明血清IL-6水平升高與梗死面積的大小關系密切。
綜上所述,了解IL-1β、IL-6水平改變對預測進展性腦梗死的早期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早期實施有效的臨床干預,影響病情進展,改善患者預后。
[1]馮遠,鄭自龍.進展性腦梗死的病因、危險因素及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9,12(1):39-40.
[2]劉森,戴振霞,黃曉哲,等.青年進展性腦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Hcy水平檢測及臨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09,31(2):52-53.
[3]李瑞華,管永澤.進展性腦梗死危險因素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1,13(3):46-48.
[4]熊榮紅,熊世熙,黃昕煒,等.進展性腦梗死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和D-二聚體的動態(tài)改變[J].醫(yī)學綜述,2013,5(3):919-921.
[5]左平祥,高瑞利,劉志和.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IL-6含量動態(tài)變化研究[J].腦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9,4(17):271-272.
[6]潘云,唐任光,黃建敏.腦卒中患者IL-6及CRP血清水平檢測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14(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