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成利
通榆縣保護性耕作技術經過幾年的有效實施,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為本縣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 保護性耕作技術開展情況
通榆縣位于吉林省西部,總面積8496 km2,現(xiàn)轄21個鄉(xiāng)鎮(zhèn),172個行政村??側丝?5.1萬人, 其中農業(yè)人口23萬人??偢孛娣e450萬畝。通榆縣是嚴重缺水的縣份之一,無灌溉條件的中低產田達200萬畝,是國家糧食主產縣,常年玉米種植面積200萬畝以上。從2006年開始,通榆縣開始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到2013年推廣面積已經達到了10萬畝。2006—2013年,通榆縣被吉林省評為保護性耕作示范縣。2008—2010年,通榆縣又被評為國家級保護性耕作示范縣。通過幾年來省及國家保護性耕作示范項目的實施,廣大農民群眾對保護性耕作技術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是通榆縣確定的保護性耕作技術路線,可以概括為“六不”,即不割秸稈、不刨茬子、不翻地、不打壟、不鏟地、不趟地。這種“懶漢種地”方式,既輕松又高產。深受當?shù)剞r民歡迎,尤其是深受年輕農民的喜愛。推廣范圍也由原來的1個村發(fā)展到了全縣21個鄉(xiāng)鎮(zhèn),覆蓋了172個村,763個自然屯,3975個農戶。保護性耕作的抗旱保墑、防風固土、培肥地力等作用得到了當?shù)厝罕姷恼J可。
實踐證明,發(fā)展保護性耕作技術,是解決通榆縣農業(yè)根本問題,改善通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現(xiàn)實途徑。
二、存在的問題
1.群眾的認識還有待提高。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對傳統(tǒng)耕作制度的一次變革,部分領導和群眾對此還認識不足,積極性不高。要改變廣大農民長期形成的傳統(tǒng)耕作習慣,需要較長時間的宣傳培訓和示范推廣,只有讓農民親眼看到保護性耕作技術相對于傳統(tǒng)耕作的優(yōu)勢,農民才能大膽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
2.技術體系仍需不斷研究和完善。主要表現(xiàn)在:雜草防治是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一大難題;常年種植作物品種單一,全面實行農作物輪作倒茬較難;通榆縣干旱少雨,農作物秸稈不易腐爛,影響播種質量和效率。
3.項目需連續(xù)扶持。通榆縣保護性耕作項目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們也應看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普及率還相對較低,保護性耕作播種機的保有量還不是很多,還不能完全滿足耕作的需求。農民自覺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積極性還不是很高。如果國家不再投入扶持資金,那么農民自發(fā)購買保護性耕作播種機,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可能性不大。
4.資金投入不夠。要使保護性耕作技術得到全面推廣應用,需要財政部門制定各項必要的優(yōu)惠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專項資金不足,投入不夠,制約了機具的研發(fā)、技術的完善和示范推廣。
三、建議及對策
1.要加強領導。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離不開政府的領導和支持,需要政府制訂一定的補貼政策,把該項工作列入到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成立專門的領導組織,領導小組要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明確各部門的具體分工,統(tǒng)籌安排各部門的具體工作,將工作落實到人頭。
2.加強宣傳培訓。保護性耕作技術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在前期示范推廣過程中可能效果不是很明顯,但該項技術具有長遠的效益,可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應進一步加大宣傳推廣力度,通過電視講座、召開現(xiàn)場會、舉辦培訓班、發(fā)放宣傳單、送科技下鄉(xiāng)等方式宣傳、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提高廣大農民對該項技術的認識,不斷擴大示范面積。
3.提高機具的性能。近幾年,盡管免耕播種機的性能有了較大提高,但與實際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建議財政投入專項資金,加強保護性耕作播種機技術升級,提高機具的通過性、穩(wěn)定性、可靠性等綜合性能,為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提供可靠的機具保障。千方百計地提高機具作業(yè)效率,科學合理地引導農民從事跨區(qū)作業(yè),從而提高機手的作業(yè)收入。以此調動農民的購買和使用保護性耕作播種機的積極性。
4.增加資金扶持。推廣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在目前情況下還比較困難,因此,財政部門要不斷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制定相應的補貼政策。農機部門在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時應優(yōu)先補貼保護性耕作播種機、深松機、秸稈還田機、玉米收獲機等保護性耕作專用機具。在落實苗期深松施肥作業(yè)補助時,應首先滿足補貼保護性耕作技術。通過各項優(yōu)惠補貼政策來帶動農民實施該項技術的積極性,促進該項技術的大面積推廣和普及。
5.加強對比試驗。通榆縣的保護性耕作效果監(jiān)測工作相對較為膚淺,缺乏說服他人的依據,很難得到科學數(shù)據的支持。農民對技術的效果有一定疑慮,讓農機推廣部門較為被動。因此建議在通榆縣建設一個保護性耕作技術監(jiān)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