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昆
天天很小的時候,媽媽便在床上給他讀故事書,并帶著他認(rèn)字。一來二去,他居然認(rèn)識了不少字,在上幼兒園后,已經(jīng)能比較流暢地讀我們給他買的書了。家里也有不少童話、詩歌、故事的碟子,經(jīng)過我們允許,他可以看電視,因此當(dāng)我開始給他講詩歌故事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小子居然已經(jīng)懂得不少了。
那是在天天六歲那年的三月,那天,是個周末,我?guī)焯斓焦鸷珗@玩。路上,天天說:“爸爸,給我講個故事吧!”
我說好??墒遣恢涝趺吹?,肚子里故事倒是不少,適合給天天講的實在太稀缺?!段饔斡洝饭适滤埠苁煜?,《三國演義》的很多我自己都記不清了,講希臘神話吧,又記不住那些長長的名字,此刻附上心頭的只有幾首唐詩,于是“敷衍”天天:
“爸爸給你講一個詩人寫詩的故事好嗎?”
“好好!”天天倒是興致勃勃。
可是到底講什么呢?我抬頭四望,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指頭新綠初綻,春意盎然,干脆就講一首關(guān)于春天的詩吧!我開始給天天大聲講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唐朝有一個大詩人叫杜甫……”
我話音未落,天天馬上大聲插嘴:
“杜甫是詩圣,李白是詩仙!”
“嗯,說得真對!”我從來不放過對孩子表示贊許的機會,更欣賞他在我講的時候隨時插話,因為這說明孩子的小腦袋在跟著我一起轉(zhuǎn),也許有時會轉(zhuǎn)到別的地方去,但如果沒有自由的想象力,孩子怎么會“跑題”呢?
答應(yīng)了孩子要講故事,那么必須還是得有故事的樣子,我心里想:把詩人寫作詩歌時的背景連著詩歌一起介紹,不也是一個很好的故事嗎? “天天知道,杜甫是中國的大詩人,不過你知道嗎,杜甫還在我們成都生活過幾年呢!當(dāng)時,他就住在爸爸帶你去過的杜甫草堂。那時候,杜甫有個鄰居,叫黃四娘,黃四娘有一個愛好,你知道是什么嗎?”天天老老實實回答不知道。
我告訴他:黃四娘最喜歡養(yǎng)花了,她養(yǎng)了很多很多的花,有一年春天,就跟現(xiàn)在一樣,她花園里面的花兒都盛開了,杜甫在花園里游玩,欣賞著這美麗的繁花,還有花叢中飛舞的蝴蝶,小鳥在樹梢上婉轉(zhuǎn)啼叫,真是一幅美麗的畫!
天天聽得出神了,握著我的手,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努力想象一千多年前的鮮花。
我繼續(xù)講:杜甫心里就想啊,這么美麗的景色,我一定要寫一首詩記下來!于是,他就寫了這首《江畔獨步尋花》。我把詩歌給天天背了一遍,根本用不著多余的解釋,天天就完全理解了這首詩。
而這次經(jīng)歷對孩子最重要的影響是,他從此覺得古詩很好玩。又好聽,又有故事,一石二鳥,因此就開始經(jīng)常纏著我要講詩詞故事了。
對很多人來說,古典詩詞仿佛是供奉在神壇上的塑像,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一些家長更是認(rèn)為古典詩詞距現(xiàn)在過于久遠,一些語句連家長自己都不懂,怎么給孩子講。其實這種觀點不一定正確。從語言發(fā)展的角度上說,古文與現(xiàn)代文是一脈相承的,閱讀古文會有一定難度,但是對大多數(shù)經(jīng)歷過正規(guī)教育的家長來說,應(yīng)該不是太大的問題。其次,適合兒童閱讀的古詩一般語言都較為簡單,沒有太多的生僻字詞,加之兒童古詩詞讀本大多有較為準(zhǔn)確的注釋,父母粗看一遍,理解意思應(yīng)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就這樣直接給孩子講,似乎情節(jié)性弱了一點,孩子也不會滿意,所以,我采取的是背景加釋義的方式,在講一首詩之前,先了解這首詩相關(guān)的背景,再將背景與詩歌內(nèi)容結(jié)合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當(dāng)然,有時候也會覺得有些“簡陋”,不過這種情節(jié)上的簡陋往往可以以詩歌的音韻、節(jié)奏、內(nèi)涵之美來彌補,因此,孩子一般來說是比較滿意的。
自從那次去游桂湖公園給天天講了杜甫作詩的故事之后,天天對詩歌故事的興趣陡然增加,天天睡覺前都要我講詩詞故事,于是,我就用這種方法,給天天講了很多詩詞。比如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按照講故事的要求,我先給天天講了這首詩寫作的背景——
唐朝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原來是個大官,后來因為被人陷害,就被貶到江州當(dāng)一個小官了……
“江州是什么?”天天是個每個細(xì)節(jié)都要弄清楚的孩子。
我耐心給他解釋:江州是一個小地方,這里也很窮,大家聽說大詩人白居易來了,都很高興,也都很喜歡他,白居易在這里也就交了不少朋友。
有一個冬天,天很冷,馬上就要下雪了,白居易坐在家里,想:這么冷的天,干什么好呢?干脆喝酒吧!不過古代的酒跟現(xiàn)在我們喝的白酒啤酒不一樣,是用米釀成的,剛釀出來的時候,上面浮著一層細(xì)小的泡沫,泛著綠色,跟小螞蟻一樣,好可愛的。而且古代人冬天喝酒的時候要用火爐溫一下。
“這樣就不會感冒?!碧焯鞆尼t(yī)學(xué)角度很老練地進行了解釋。
我笑了:是啊,可是,一個人喝酒太孤單,白居易想請一個朋友來一起喝,于是他就想到了劉十九。白居易就想寫一封信給劉十九,白居易是詩人啊,所以他的信也是用詩來寫的:我剛釀好了美味的米酒,小小的泡沫浮在酒面上,就像綠色的小螞蟻。我溫酒用的,是一只小小的紅泥的火爐。天晚了,看來要下雪了,我的朋友啊,你可以過來喝一杯嗎?
我給天天解釋了這首詩,又給天天讀了一遍,沒想到的是,他的好奇心還沒得到滿足:“后來呢?”
我楞了一下:白居易詩里面沒有講后來怎么樣???不過為了不讓天天失望,我干脆就根據(jù)詩意杜撰了:
“后來啊,劉十九看到了這首詩,高興極了,馬上跑過來和白居易一起喝酒,兩人正在喝酒的時候,天就下起雪來了,外面天寒地凍,里面兩個人喝著燙過的熱酒,聊著天,真快樂??!”
孔子曾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在古代,詩歌本來就是詩人們用來記錄人生經(jīng)歷、抒發(fā)個人感受的工具,從這個角度說,每一首詩就是一個故事,蘊含了詩人的一段人生經(jīng)歷,甚至折射了一個時代的背影。而從知人論世的角度說,也只有了解了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思想特點、創(chuàng)作背景,才能夠更直觀深入地了解一首詩。而在給孩子講詩歌的時候,將詩歌講解與背景介紹適當(dāng)結(jié)合,將單純的意義講解變成立體的背景、詩人、內(nèi)容介紹,既比較全面地讓孩子了解了詩歌,又更受孩子歡迎,何樂而不為呢?endprint
只要我們注意閱讀和積累,就會發(fā)覺,很多詩歌背后經(jīng)常都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比如在講了《問劉十九》之后不久,我又給孩子講了《賦得古原草送別》。
那是一個冬日的周末,有成都難得的陽光?!鞍职?,給我講個故事吧!”
我索性讓他自己“點菜”:天天說講什么詩詞吧?
他想了一下說:“講那個白居易的什么古原草……”
我笑著說:“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吧?”
“就是就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天天應(yīng)該是從他的詩歌碟子里聽到這首詩的。不過看樣子他對這首詩大致意思已經(jīng)了解得差不多了,如果我不給他一點新鮮貨色,估計是無法讓他滿意的。因此我決定把與這首詩有關(guān)的故事講給他聽:
白居易還是個小朋友的時候,就十分喜歡學(xué)習(xí),很愛看書。很小的時候,他還不會說話呢,他的奶媽抱著他,就指著屏風(fēng)上的一些簡單的字念給他聽,后來他會說話了,居然那些字就都認(rèn)識了。他小的時候,就很喜歡寫詩。等他長大的時候,他的詩就寫得很好了,后來他就到了長安去。按照當(dāng)時的習(xí)慣,他要把自己的詩歌給當(dāng)時最著名的詩人看,所以,他就來到了一個著名的詩人顧況的家里。
“我怎么不知道這個大詩人呢?”
天天覺得自己詩歌“造詣”已經(jīng)很深了,對現(xiàn)在居然冒出一個自己都不知道的大詩人覺得很奇怪。
我笑了笑,繼續(xù)講:“顧況在當(dāng)時很有名,不過現(xiàn)在不是那么有名了。白居易到了他家門前,先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一張紙上,讓仆人傳進去,把自己的詩歌也托仆人帶進去。誰知道啊,顧況看見白居易的名字就哈哈大笑說:“京城米價很高??!白白居住恐怕不容易?。 ?/p>
“什么意思?。俊?/p>
六歲的天天一下子很沒能明白這個文字幽默。我跟他解釋:“白”就是不給錢,“居”就是居住,“易”就是容易,顧況把白居易的名字拆開了,意思就是白白居住很不容易,他在跟白居易開玩笑呢!天天明白了,也跟著咯咯地笑。
可是,當(dāng)顧況笑過了之后,拿起白居易的詩歌一看,大驚說:“能寫這么好的詩歌的人,在京城白白居住也是很容易的??!”馬上派人把白居易請進來,大家一起喝酒聊天。后來,白居易在顧況的推薦下,又結(jié)識了很多詩人,他自己后來也成為了一個大詩人。顧況稱贊的這首詩,就是《賦得古原草送別》,我們一起背一下好嗎?
我知道天天對這首詩已經(jīng)比較熟悉了,答應(yīng)得很干脆。于是,在車水馬龍的街頭,我牽著天天的手,一起大聲背誦。我們剛背完,天天就著急地說:這首詩的前面我明白什么意思! “好啊,那你給爸爸講一下好嗎?”我說。
“好!”天天答應(yīng):“古原上生長著很多小草,每年會黃一次,枯一次,沒有一次。也會生長一次。野外的火燒起來但是無法燒完它們,春天來了,春風(fēng)一吹,又會生長出綠色美麗的小草了!”
“天天解釋得真好!后面什么意思呢?”后面四句,天天卻不是很明白。
“好的,爸爸來講。草原上盛開著一些小小的花,這些小花啊,生長得很遠,連古代留下的道路上都生長著它們;草原很寬廣,草的綠色一直延伸到古代留下的城市里面?,F(xiàn)在又要送我的好朋友離開了,這里的王孫就是指作者的好朋友,萋萋滿別情就是說,我的心里就像這凄凄的春草,充滿了離愁別緒??!”
“哦,我明白了。”天天點著頭說。我沒有要求他,他自己又大聲地把這首詩背了一遍,古人說,讀書切忌太匆忙,涵詠工夫興味長。天天倒是以自己的行動來實踐這個理念了。
一般情況下,我并不要求孩子把我講的詩歌背誦下來,但是我卻發(fā)覺,天天還是能夠很順暢地背誦很多我講過的詩歌,甚至一些很早以前講過的詩歌他也能記得?,F(xiàn)在天天已經(jīng)13歲了,我也沒有再給他講詩詞故事,更多的時候是他自己找喜歡的書來看。而對詩詞的愛好卻一點沒有減少。讀六年級的時候,他看完了原本的《三國演義》,自己把里面的很多詩歌背誦給我聽,讓我大為驚訝。我相信,最好的記憶絕對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理解其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記憶,因此,有時候問他詩歌的時候,他首先想起的是我給他講的詩詞故事,然后再由故事聯(lián)系到詩詞,試想,這樣的記憶能夠不牢固,不久遠嗎?
(作者單位:四川成都新都一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