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嚴格遵循我院的‘章程’和‘辦法’。工程管理領域院士的增選,第一步看學術背景,第二步看管理業(yè)績和整體水平。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首先必須是科學家?!敝袊こ淘焊痹洪L、院士增選政策委員會主任旭日干2013年5月26日接受新華社獨家專訪時表示。
旭日干副院長所說的“章程”和“辦法”指的是《中國工程院章程》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
“這一標準對所有的被提名人一視同仁。不管是對高級干部、企業(yè)老總,還是對沒有行政級別的科研人員。”旭日干說。
無論是締造了微軟帝國的比爾·蓋茨還是創(chuàng)建蘋果的喬布斯,他們從未做過一天傳統科學研究卻能成為美國院士的非凡經歷再次表明,不管是科技攻關還是企業(yè)管理,只有創(chuàng)新,才是科學的出發(fā)點,才是科學家的本真意義,才是院士的價值所在。
嚴格講無論是不是企業(yè)家,只要他的科研水準為所在領域作出重大的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就有資格當選院士,前提是而這個科研成果是他本人推動創(chuàng)建的。如果本人沒有參與這個科研活動,而是把別人的科研成果據為己有,那就是學術不端,就不具備當選院士的資格。而中國很多企業(yè)家之所以當選院士受到廣泛爭議,就是這些企業(yè)高管沒有參與或者大多數時間沒有參與科研活動,沒有在科研第一線。
院士是所在學科的領頭羊,是一個標志,是一個旗幟,從這一點上世界各國都一致的,當選院士就是對他的科研貢獻、科研成果的肯定。但是在中國之所以院士得到很多高官和企業(yè)高管的青睞,就是因為在院士的學術地位以外附加了太多的非學術因素,比方說很多院士當選以后要享受一些副部級待遇有很多政治地位,甚至終身不退休等等。而在美國,當選為院士就是院士,你可能第二天就是普通教授,甚至某些學校上保留有一個專業(yè)的課位而已。
我們紀念曼德拉的最好方式,是認清現實,繼續(xù)為更多人爭取自由。正如他所言,自由之路沒有止境。如果人們生活貧窮,沒有工作,孩子們無法接受好的教育,那么他們就不能稱之為自由。這也正是曼德拉的遺產意義所在,為更多的人去爭取自由。南非著名的檔案學家凡爾納·哈瑞思接受專訪時表示。
凡爾納·哈瑞思是南非著名的檔案學家,自從2004年起一直在曼德拉基金會工作,負責曼德拉個人檔案和文獻研究工作,并是曼德拉私人檔案《與自己對話》出版項目的負責人。
在哈瑞斯的腦海中有兩個曼德拉:一個是人們從媒體認識的那個世界偶像、公眾人物曼德拉,一個是他作為一名雇員所認識的那個馬迪巴(曼德拉的族名)。他很容易就能將這兩者分開。
哈瑞斯認為:曼德拉的遺產需要理解?,F在我們往往只看到了積極的一面,沒有看到不好的一面。但曼德拉一直也強調,希望我們能看到兩面,然后從錯誤中學習。哈瑞斯遺憾地告訴記者:事實上,沒有幾家南非報紙能夠做到批判性。但這正是曼德拉一直鼓勵的,他鼓勵我們要有批判性,有自己的想法,不要總是去做別人告訴你的事情。1994年至1999年,曼德拉就鼓勵公務員都有質疑精神,而不只是一味地去贊美和接受現行政策。
哈瑞斯認識的馬迪巴,具有的四種品質讓他感動。
首先,曼德拉有一種本能,去傾聽別人而不是去說教。不管是名人還是普通人,是事業(yè)有成還是身份卑微的人,他對每一個人都會注意傾聽。他說話的時候,從不浪費唇舌說廢話套話。
第二,曼德拉有一種強大的自嘲能力。我記得有一次他從辦公室去門口見媒體,只有一段走廊,他走得很費力,都需要我來撐著。當我們到了門口時,見到了我的上司阿赫麥特·丹格爾,馬迪巴松了一口氣,因為我可以稍微輕松下了(丹格爾來攙扶他)。這時,馬迪巴向丹格爾開玩笑說,“你現在終于能干點實事了!”
第三,是曼德拉從痛苦中學習的決心。他在監(jiān)獄中沒有浪費時間,學會了壓迫者的語言,成為日后他在協商時的重要工具。
第四,是曼德拉與死亡“交朋友”的態(tài)度。我們一起工作時,他已經老了,談論他的身體狀況,是一個禁忌。但是他自己會調侃,好讓我們這些人不再覺得沉重。
萬維網之父Sir Tim Berners-Lee在做客英國BBC電臺的Radio4 Today節(jié)目中表示支持前國家安全局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并稱棱鏡項目的曝光對于互聯網世界來說是有積極作用的,他稱斯諾登為“萬維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什么說斯諾登可以獲得這個稱號?這并非一個容易的決定。我們不知道對于這個已經觸犯法律的人是否應該給予同情的目光,但是Berners-Lee認為他的作為應該得到國際人士的認可,這主要基于兩點:
首先他是否有其他的渠道來達到這樣的目的?幾乎沒有,如果斯諾登不這樣做的話可能在信息還沒有流傳出來的時候就已經的被抓。
此外他是否能夠以一名記者或者新聞工作者的名義確保這些數據能夠被精心選擇或者的篩選而不會對個人或者公眾安全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Berners-Lee認為斯諾登符合法案,他已經變成了保護網絡、貫徹他最初的開放型網絡構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普不僅是傳播科學,科普本身就是科學。”中國首位卡林加科普獎獲得者李象益教授2013年12月26日在中國科技會堂作了一場特殊的報告,聽眾是156位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從事科普工作30年的李象益分享了自己的科普經驗。
不久前,在巴西召開的第六屆世界科學中心大會上,李象益被授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fā)的卡林加獎。這是此項被譽為“科普諾貝爾獎”的獎項自1952年設立以來,第一次授予中國人。
李象益的科普生涯,是從參與籌建中國科技館開始的,他引進了國外“科學中心”的展教理念,并使之應用到中國科技館中。
李象益介紹:“所謂‘科學中心’,就是通過參與、互動和體驗,大大改變傳統博物館那種傳授式的教育,它能夠深刻反映科學原理和應用,強調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展示。”
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論,中國科技館一期的展示方案,以機械、力學、聲、光、電以及計算機應用等為主要內容,再加上傳統、大型的高壓放電表演以及表演臺演示,使觀眾通過觀看有趣的科學演示,對科學技術產生興趣,獲得啟迪。30年過去了,“科學中心”的教育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退休后,作為北京市科委特聘科普專家,他依然熱心各類科普活動?!霸礁桑襟w會到科普無止境。繼續(xù)為科普去思考、去探索,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崩钕笠嬲f。
擁有眾多工作成就的阿西莫夫除了撰寫科幻小說以外,在非小說散文文學方面同樣頗具造詣。在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中,他總是盡量通過追溯小說中出現技術的方法而試圖以最簡單、淺顯的向人們進行解釋。對于小說中出現的科學家們,他通常會為讀者列出他們具體的生卒年份、國籍等信息,而對于書中出現的較為生僻的科學專業(yè)詞匯,阿西莫夫則還會為讀者提供發(fā)音指導和詞義說明。
——維基百科在伊薩克·阿西莫夫這一詞條中對他的評價。
當然除了知名科幻作品外,阿西莫夫最被人津津樂道的話題還是他對于機器人在未來對于人類生活、工作甚至戰(zhàn)場上所發(fā)揮作用作出的準確預測。所以有人將科幻小說作家伊薩克·阿西莫夫稱之為早年機器人應用前景預言帝。
阿西莫夫是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一生著有近500本著作,是全球公認的科幻大師,與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并稱為科幻歷史上的三巨頭,同時還與羅伯特·海因萊因、亞瑟·克拉克并列為科幻小說的三巨頭。其作品以中《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譽為“科幻圣經”。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云終身成就大師獎。其中,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和兩項阿西莫夫獎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除此之外,由于二戰(zhàn)中阿西莫夫曾入伍服役,因此這次戰(zhàn)爭給予了阿西莫夫很大的觸動,他很早就在小說中描繪出了用機器人來取代人類在戰(zhàn)場中的畫面。而現在,諸如美國“捕食者”(Predator)無人機、全球機器人領導品牌美國iRobot公司推出的軍用排雷機器人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阿西莫夫多年前的夢想。
美國的一個特色是在出版業(yè)這樣傳統上屬于商業(yè)的門類中建立了一些重要的非商業(yè)的分區(qū)。依靠庇護它們的大學、通過公立地位或者非盈利地位獲得對它們的直接支持,大學出版社繼續(xù)維持著不受市場壓力的高質量的出版。雖然它們只占出版品種的8%,但它們的這1.2萬種書籍對美國思想和文化的更新仍然是至關重要和生命攸關的。
法國人馬特爾在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的《論美國的文化——在本土與全球之間雙向運行的文化體制》中寫道。
馬特爾在書中稱贊美國“大學出版社的著作通常質量很高,擁有極高的學術地位。“它們占據了出版市場的一‘隅’,即高品質書籍和譯著的出版,這些都是推進知識、激勵研究和推廣卓越的作品?!?/p>
北京大學肖東發(fā)教授2013年4月28日在《人民日報》發(fā)表文章,強調:“一個民族的文化活力,不在于宏大的規(guī)劃和布局,而在于每一個領域自身的特色和價值?!?/p>
原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宋木文在《出版發(fā)行研究》發(fā)表文章說:“我也不是主張照搬美國大學出版社的做法,更不是對我國大學出版社‘轉企改制’的做法持否定意見,而是建議在走了一段改革路程之后,再回頭看看,做些思考,把工作做得更細,更積極地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大學出版新路,使之對大學對國家的文化積累和學術建設都能更好地發(fā)揮其獨特作用。”
“我認為,直至今日,定位公益性的,轉制為企業(yè)的,按其改革的目標,都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改革需要深化,改革更需要創(chuàng)新。中央不是在提倡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嗎?對比較復雜又很敏感的文化體制、出版體制的改革,更需要這樣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