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茜
(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西安 710075)
土地整治的資源和經濟效益評估方法解析
趙 茜
(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西安 710075)
作為土地整治理論及實踐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地整治效益研究對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利用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分析土地整治活動對社會經濟及生態(tài)資源引起的反應,不僅對土地整治理論的豐富有著提升作用,更重要的是對現有土地整治活動有重要的規(guī)范及指導意義。土地資源整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效益統(tǒng)一性,土地整治的資源效益直接表現為土地增產及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經濟效益直接表現對整理活動對農戶及國民經濟的影響。
土地整治;整理理論;經濟效益
中國的土地整治工作是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展的,土地整治工作經歷了幾十年的推進,在保護耕地資源、優(yōu)化土地使用結構、維護生態(tài)安全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對土地整治效益的科學評價及土地整治的效益影響程度分析,更有利于實現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豐富我國土地整治結構的同時,提高了土地整治的經濟及資源效益。
1.1 整理機構逐步形成
土地整治是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的產物,是人們優(yōu)化土地利用的一種必要手段。由于我國人口數量較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更使得土地整治活動具有相當的緊迫性。1998年1月國內組建成立國家土地管理局土地管理中心,肩負起了國家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任務使命。從發(fā)展至今,全國有30個省份、50%以上的地級市設立了專門的土地整治機構,在不久的將來,完善的土地整治網絡將逐步建立起來。
1.2 理論體系不斷加強
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科研機構專業(yè)人員對土地整治方面的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為國內土地整治活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在對土地整治原則及內涵、專項劃分及潛力研究方面的深入探討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理論體系。2000年的土地整治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的成立,更是為我國的土地整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及技術方法保障。使得土地整治活動在政策法規(guī)、學科體系、信息化和產業(yè)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不錯的進展。
1.3 整理的廣度與深度不斷加強
現階段的土地整治工作中心在于農地的整理,農村居民點改造、田水路林的綜合治理都見證了農地整理的深入。2003年7月,在建設用地整理專題討論會上,提出了建設用地的土地整治工作,進一步加深了我國土地中和整理的廣度和深度。
1.1 經濟效益
國內土地整治取得的經濟效益主要表現在土地整治經費直接流入到建筑建材行業(yè),在帶動這些行業(yè)發(fā)展的同時,獲得了完成了土地整治工作。另一方面農村土地整治大大提高了農用地的綜合生產能力,有效降低了農業(yè)生產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經濟效益。
1.2 資源效益
通過對影響城市形象的棚戶區(qū)土地改造,增加城市美觀的同時,使綠地面積得到增加。在對農田的整理改造中,有效的提高了水資源及光能資源的利用效率。
經濟效益是衡量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指標之一,經濟效益主要是通過對土地資源的開發(fā)整理過程中的投入及產出進行分析,采用靜態(tài)分析法,對投資量及凈產出和回收周期作出評價。
對土地整治資源效益的評估主要是通過效益現值法、景觀生態(tài)學法、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體系方法等進行綜合評析。
隨著國內土地整治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土地整治效益評價研究已初步構成了理論框架與體系,成果應用的方向也已經一本明確,但與成熟的、操作性強的評價體系方法還有一定的差距,況且評價體系的建立還處在初級的探索階段,土地整治的概念及技術程序還有待商榷,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研究內容不完善。現階段的土地整治效益評價還主要停留在整理的經濟效益階段,對土地整治的社會影響、資源影響及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方面的考慮還不夠深入。另一方面,土地整治的重心依然偏于農地整理,對建設用地的整理力度及重視程度不夠,城市建設用地的整體效益評價研究力度不夠。
(2)評價指標體系不健全。目前的土地整治效益評價指標大多選取自然因素,對社會經濟及生態(tài)環(huán)境因素的考慮較少,導致作出的效果評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完全意義的象征整理效果。由于指標體系中各個評價指標之間關系密切,容易造成重讀計算,定性指標的量化程度不夠。
(3)缺乏科學評價標準及方法。主要表現在對土地整治的不同區(qū)域不同時間段的對比研究比較少,沒有建立起科學可靠的評價標準序列,更是由于對土地整治的背景研究及方法手段不同,造成每一種評價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產生在使用范圍上的差異。
4.1 建立數學模型研究
給予土地整治效益評價指標之間關系復雜性及指標體系龐大性,應引入數學模型及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來使土地整治的整體效益有一個更直觀明顯的體現,通過灰色系統(tǒng)模型、遺傳算法的運用使評價結果更加具有說服力和科學性。
4.2 引入3S技術
3S技術在土地整治效益評價中有極大的幫助作用?,F階段的土地整治效益分析信息的采集主要采用傳統(tǒng)的方法,具有相對的隱蔽性及滯后性特點,已經不太適應于現代土地整治評價機制。3S技術通過遙感圖像、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可以準確有效的對實質地形、土壤植被變化等信息由一個全面的掌握。另一方面,基于GIS強大的空間分析能力與數學模型的有效結合,對土地整治效益綜合評價水平的提高作用顯著。
4.3 構建第三方評價體系
應加強土地整治效益評析結果的有效反饋,擴大評價渠道及評價范圍,使不同的聲音及不同等意見能有順暢的表達渠道,對評價結果做到公正公開,進行社會公式的同時,作到社會監(jiān)督評價機制的完善。另一方面,應建立起獨立的不隸屬于政府部門、不服務于規(guī)劃建設單位的評價體系,把對土地整治效應的評價轉化成為嚴格的社會監(jiān)督,使大眾對土地整治效益數據能有一個暢通的了解通道,使民眾能聽到更客觀可完善的聲音。
土地整治前后的綜合效益的前后期對比,能有效的反應各單項指標在效益變化中產生的影響,有利于在之后的土地整治工作中可以有針對性的作出相應的改變,從而提高土地整治的經濟效益及資源效益。
[1]王偉,土地整治綜合效益評價指標與方法[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5(10):70-71.
[2]張正峰,土地整治的資源與經濟效益評估方法[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1(03):295-296.
趙茜(1981—),女,陜西西安人,助理工程師,長期從事土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