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材質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雖然社會發(fā)展迅速,各種新材質層出不窮,但是有些傳統(tǒng)材質還是人們生活中所喜愛沿用的。例如,木頭的桌椅、陶瓷的杯碗、紙質的包裝等等,無論材質怎么發(fā)展變化,傳統(tǒng)材質始終是人們生活和生產中不可缺少的材質,也是人們沿用至今的材質。
關鍵詞:傳統(tǒng)材質;傳統(tǒng)造物觀;造物文化
1 傳統(tǒng)造物文化中材質的重要性
1.1 材質是“天人合一”理念的物質基礎
中國傳統(tǒng)的造物文化中,最為推崇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所體現(xiàn)的和諧思想是傳統(tǒng)社會觀與自然觀的表現(xiàn),同時“和”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疤烊撕弦弧笔侵袊鴤鹘y(tǒng)造物的核心,古人崇尚自然,崇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間萬物循環(huán),本因融為一體。而材質作為造物的物質基礎在表達“天人合一”的理念上更凸顯其重要性。
《考工記》中所說的“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就是把天時和地氣這些自然的環(huán)境與生態(tài)看作人們造物活動的首要前提,認為人們造良物的前提是順應自然,讓人和自然可以融合在一起。
適應自然是對中國傳統(tǒng)造物與設計的最普遍要求。在這些古人對生活物品的加工改造的過程中,都展現(xiàn)出了實踐和自然的結合原則,這是中國人對天地萬物,對自然的崇敬心理的具體體現(xiàn)。
1.2 材質伴隨工藝為造物提供可能
在中國古代有這樣兩句話“朽木不可雕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可見就算有了高超的技巧,沒有合適的材質也是無法完成作品的。材質被作為造物的客觀前提而存在。
在當代我們通常把“工”類比為“工藝,技藝”。而材料對于工藝的作用更是關鍵,可以說在傳統(tǒng)的造物中,是材料決定了工藝。所謂“因材施藝”就是由于不同的材質有著自身不同的物理特性,所以需要施以不同的加工工藝。在傳統(tǒng)造物活動中,人們對材質自然特性的遵循與物理屬性的把握實際就是一種人與自然的能動關系。材質是用于工藝的手段,而工藝是利用材質的技藝。材質是決定工藝好壞的物質基礎,而工藝從選材到完成制作的過程,正是對自然材質的篩選、制作和表現(xiàn)的過程。
適當?shù)牟牧显偈┮赃m當?shù)墓に嚥拍苁蛊魑镎宫F(xiàn)出本應有的優(yōu)質功能,材質的好壞關系到器物的功能與審美。匠人們必須用心去感悟,認真探究材料的質感和特征,思考其使用特性,準確地按照其性能制造合適的器物。
1.3 物性價值決定社會文化
材料的物性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視覺與觸覺兩方面。與此同時,材料的質感將視覺與觸覺與整合在了一起,也是人對材料的真實感受。人的眼睛能直觀看到的便是視覺,通過身體觸碰感受到的便是觸覺,自然材料的質感影響著人們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或粗糙或細膩,或冰冷或溫暖;不同自然材質所表現(xiàn)的質感也是不同的,給人的心理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木料與竹材的質感會給人以親切、溫暖,樸實無華的感覺,而硬朗的石材則給人嚴肅冰冷的感覺。自然材質因取自天然,人工痕跡較少而使人倍感親切,它獨一無二而又靈活多變的紋理是現(xiàn)代人造材質所無法比及的。
看到石頭感覺冰冷,看到木頭感覺溫暖,這就是傳統(tǒng)材質帶給人的心理感受。同時除了材質給人的生理與心理的感受之外,還有傳統(tǒng)材質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對人的影響。也就是說,人們對傳統(tǒng)材質的感知不僅僅是對材料的表面屬性的描述與表達,更包含了文化的屬性。首先傳統(tǒng)材質的天然、古樸的特質符合當下設計文化中所強調的人性化、回歸自然與人文關懷。其次由于傳統(tǒng)材質本身的地域特點,也代表了地域文化的背景。傳統(tǒng)的材質承載著人們幾千年來經驗總結與對生活的體驗,所以也可被看作是表達文化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2 傳統(tǒng)造物思想中材質觀的特點
2.1 就地取材
《考工記·總敘》中說道“天有時以生,有時以殺;草木有時以生,有時以死;石有時以泐;水有時以凝,有時以澤;此天時也。”造物必須首先順應天時。中國傳統(tǒng)民間造物的觀念中注重對自然的觀察與利用,順應自然。
其次是要順應自然而取材,《考工記·總敘》中寫到“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燕之角,荊之干,妢胡之笴,吳粵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由于地域不同,導致材質的特性也不同,古人在當時憑借生活的經驗已經得出只有順應當?shù)靥鞎r地氣去選材才能制作出適合并且完美的器物。所謂“材之美者也”,就是展現(xiàn)了人對材質的選擇與審美,并主動去順應和利用材料本身固有的特性,施以“巧工”,以制造出良器。
傳統(tǒng)造物中順應天時地氣的取材還意味著材料的地域性。江南多潮濕,竹木多,棉麻材質多,北方多干旱,石材多。材質的不同導致了造物的不同技術,而且不同時節(jié)材質也會有所不同。
2.2 因材施藝
所謂“材美”,是肯定人對材料質地品性的選擇性,要求工匠根據所制器物的需要去主動的體驗材料的美,合理地利用材料的性能,發(fā)揮材料本質的美感?!犊脊び洝烽_篇就講道:百工之事為“審曲面執(zhí),以飭五材,以辨民器?!睆娬{工匠應該因材施藝,要求工匠在制作加工器物的時候,要仔細觀察材質的曲直,以便根據不同的情況加工處理材質,根據材料的特點來制造器物。這是傳統(tǒng)造物中對材質利用的重要思路。就像王符的《潛夫論·相列》中所說“巧匠因象,各有所授,曲者宜為輪,直者宜為輿;檀宜作輻,榆宜作轂,此其正法通率也”說明匠人應該考察材質并合理利用材質的不同特點,制作不同器物。
2.3 物盡其材
物盡其材是傳統(tǒng)造物中充分利用材質的一個表現(xiàn),如傳統(tǒng)木質家具制作“框料腿料選硬料,鑲板花板選軟料。坐具必選硬木做,柜櫥要選材質好。先選面料和腿料,柜門屜面留好料。側面背面搭配做,內框底板剩余料”匠人們根據不同的用途進行選料,同時還要做到對材質不浪費,使每一塊材質都可以被利用,做到了物盡其材。這種造物觀念在房屋建造上也有體現(xiàn),許多剩余的邊角木料,工匠會把它們巧妙地粘合或拼接用作其他的建筑材料,在拼接的縫隙處,用木灰或土灰填平,同時還可以在上面上油料與彩繪,即美觀又具有實用性還不浪費。在類似這樣的過程中,材質的不同特性也促使了匠人們提高自身技藝,雕刻,繪畫,建造,織繡等傳統(tǒng)技藝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與進步。
“材有美”也是提醒造物者關注材質本身所表現(xiàn)的美感,說明古時人們在造物時,已經開始對材質有了充分認識。正是因為材質能給人帶來各種豐富的心理感受和審美情趣,所以,自古以來的匠人們,在對材質進行加工時,都會注意保持材料的原始質地和獨特的紋理,同時通過多種加工手法與技術,對材質進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并且強化和豐富材料的質感和紋理變化,從而使材質在傳統(tǒng)造物中得到極大的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1] 柳宗悅.工藝文化[M].徐藝乙,譯.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柳宗悅.民藝四十年[M].徐藝乙,譯.廣西桂林大學出版社,2011.
[3] 聞人軍.考工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 范欽滿,吳永海.包旭中國傳統(tǒng)造物中的先進設計思想[J].包裝工程,2008.
[5] 王興業(yè).民間造物藝術的材質觀念及對現(xiàn)代設計的啟示[J].設計藝術研究,2013.
作者簡介:姚吉人(1989—),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工商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