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貓在巴黎》是由法國Folimage(瘋影)動畫工作室2010年推出的一部力作,講述了一個集親情、浪漫、荒誕于一體的精彩故事。本片回歸原創(chuàng),全部采用手工上色,色彩鮮艷飽和,風格上有馬蒂斯、莫迪利亞尼、畢加索的影子。
關鍵詞:貓在巴黎;法國動畫;浪漫主義;黑色幽默
“作為一部2D的動畫片,《貓在巴黎》呈現(xiàn)了并非完美卻特立獨行的風格。精美雜糅了多種藝術形式,使得動畫本身妙趣橫生?!边@是《電影手冊》對《貓在巴黎》的評價,作為法國電影新浪潮旗幟誕生、至今以批判性和專業(yè)性著稱的《電影手冊》(CahiersduCinéma),對一部動畫電影書寫溢美之詞,并不多見。
《貓在巴黎》(Une vie de chat)是由阿蘭·嘎諾爾(Alain Gagnol)和讓盧普·費利喬利(Jean-Loup Felicioli)聯(lián)合執(zhí)導,瘋影(Folimage)工作室制作的。影片結合懸疑和幽默,以一只貓的經歷展現(xiàn)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并且采用借鑒了多位繪畫大師的藝術風格和手法。例如,畢加索、莫迪利亞尼、博納爾、馬蒂斯等人。影片采用兒童畫稚拙趣味的手繪風格,用簡潔的線條勾勒出影片的主角,明亮的色塊將法國巴黎抽象成眾多幾何形狀的屋頂。貓、女孩、警察母親、善良的小偷、兇殘的大盜和愚蠢的跟班,在深紫色的夜巴黎為我們講述著一個驚心動魄的犯罪與追捕的故事,然而揭開故事表層,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破碎家庭中的脈脈溫情。
1 故事簡介
本片講述了一只生活在巴黎的貓蒂諾,它過著雙重生活。白天,它陪伴警察珍妮的獨生女兒佐伊。夜里,它與大盜尼克一起在巴黎的屋頂上飛檐走壁,入室盜竊。佐伊是警務處長珍妮的女兒,自從父親死后她就一直沉默著。珍妮一邊要抓多起珠寶失竊案的盜賊,一邊又要監(jiān)視被頭號公敵哥斯達所覬覦的巨型內羅畢巨人雕像。在哥斯達和他的同伙被佐伊發(fā)現(xiàn)的那個夜里,事態(tài)極速發(fā)展。一場驚心動魄的追捕行動一直持續(xù)到了清晨,所有的人物在此過程中交錯,或者互相幫助,或者互相搏斗,直到來到巴黎圣母院的屋頂上……
據導演阿蘭·嘎諾爾所說,《貓在巴黎》的故事源于他內心一個轉瞬即逝的想法。他曾告訴記者:“貓本身也有很矛盾的地方,它是家養(yǎng)的動物,在家里待著。但另一方面,貓的性格又很獨立,總是特立獨行的。這種矛盾性特別吸引我,我想以此嘗試一次長片動畫。”正因如此,我們才有幸看到這部極具特色的動畫影片。
2 動畫造型、色彩分析
無論是在人物造型還是場景造型設計上,《貓在巴黎》都極具表現(xiàn)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特點,視覺風格抽象。人物造型上從古典的繪畫作品中吸取元素,深受莫迪利亞尼、馬蒂斯、畢加索等人的影響。正面人物如佐伊、尼克、珍妮等全部運用優(yōu)雅纖長、充滿韻律的曲線來表現(xiàn),瘦長而圓潤的臉、纖長的脖子、拉伸著的身體比例,顯示出他們從容不迫的氣質與性格;而到以哥斯達團伙為代表的反面角色上,手腳粗壯,人體比例上的變形得到很好的呈現(xiàn),將他們殘暴的性格暴露無遺。本片人物面部的繪制全部趨于平坦,細膩而簡潔的線條一筆勾出富有符號感的鼻子,杏子形狀的眼睛,并在雙眸里留有大量的白,看似空無一物,卻又似飽滿情感的堆積。同時,融合了太極形態(tài)的人物動作設計,更為這部影片平添了幾分中國韻味。
影片回歸手工,全部采用傳統(tǒng)的手繪上色方法,色彩明快、細節(jié)豐富,充滿了西方古典繪畫的質感。色彩的運用夸張而又超越現(xiàn)實,如作為主角的小貓蒂諾,色彩上以深灰和橘紅相間,而橘色、紫色、粉色、綠色則被濃濃地涂在畫面上,用來呈現(xiàn)出夜間的巴黎。影片畫面用大面積平鋪的純色來表現(xiàn),而較少地關注對場景空間和深度的塑造,也忽略掉影片中物體質感的表現(xiàn),手法新穎且獨特,對比強烈的色彩從而使得畫面更富于象征性,也更好地表現(xiàn)故事的情感。影片中當尼克為救佐伊,與黑幫團伙在黑屋追逐的場景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時,影片慣有的節(jié)奏被瞬間打破,通過這段沒有顏色只能看到人物線條的方式,導演極盡簡約、直截了當?shù)姆绞较蛴^眾傳達了此時人物緊張慌亂的狀態(tài)。導演阿蘭·嘎諾爾說,這段情節(jié)其實是一種討巧的處理方式,他們在這個部分節(jié)省了制作渲染的時間,同時也讓觀眾感受到了一種新奇的視覺表達。
3 黑色幽默中的善與惡
如果說整部影片視覺上給人的感覺很“法國”,那么在故事情節(jié)的編寫上則套用了傳統(tǒng)美式偵探電影的黑色幽默套路。影片中的諸多細節(jié)用濃濃的法式情調描繪,尤其是影片結尾大盜尼克和警察珍妮之間產生的奇妙愛情,更讓人感受了法國人獨特的浪漫情懷。在導演阿蘭·嘎諾爾看來,《貓在巴黎》是一部帶有十足黑色幽默的動畫片,好人不總是警察,盜賊也不總是壞人,一些處于善惡中間的人物最后也會得到一個很好的結局。或者,這種判斷好壞的標準有些挑戰(zhàn)現(xiàn)在人類社會已有的是非觀念,但正是因為這樣一個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同時又讓觀眾暗聲叫好的結尾,才使這部片子不同于其他動畫影片,也讓影片產生了某種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4 浪漫主義元素貫穿始終
法國電影秉承了法國人一貫的浪漫氣質,他們喜歡在電影中灌注著自己民族對生活的希望與追求,在劇情緩慢,節(jié)奏沉悶的法國電影中如此,在這部簡短流暢的法國動畫當中亦如此。法國人注重情感世界和對人物內心的表達,所以電影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有著一顆雙重性格的心靈,行走于白晝或黑夜之間,徘徊于自我或非我當中。例如,蒂諾,又如尼克。寂寞的夜里總是有著盜亦有道的溫情,孤獨的身影背后總是有著拔刀相助的善心。
在法國人眼中,“浪漫”一詞是很富有彈性的命題,小至路邊陌生人的法式濕吻,大到有良心的大盜自然可以與會耍太極的女督察相愛。影片在視覺上很好的借鑒了浪漫主義元素,這種“浪漫”并未抽離于電影之外,而是始終貫穿在電影的起承轉合之間。例如,深色的夜空下,大盜尼克看著遠去的蒂諾不禁感慨“不管怎樣,我總是孤身一人……”。又如,尼克不慎從巴黎圣母院屋頂?shù)鋾r,珍妮救了他后,尼克問道:“警察什么時候開始救小偷了?”,而珍妮則直接表明心意:“從小偷救了孩子開始,不是嗎?我說錯了嗎?”。再比如那些讓人們覺得不可思議的所謂的黑色情節(jié)——影片最后珍妮和尼克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喜歡的人覺得很幽默,不喜歡的人則覺得情理不通,但在導演看來,這根本就是浪漫主義,甚至于他們對整個手繪過程的堅持,同樣是對浪漫主義的堅持。
5 結語
影片的結尾,尼克不僅打敗了惡魔斯柯達,成功營救了佐伊,也與珍妮之間產生了跨越正邪界限的愛情,似乎整部影片畫面都定格在了塔吊上佐伊滔滔不絕地訴說上。這部不到70分鐘的電影前前后后卻花費了主創(chuàng)們整整五年半的時間,從最初劇本創(chuàng)作的曲折歷程,到由導演在內的60人團隊以純“手工制造”的方式,一筆筆畫在紙上繪制而成。這部動畫電影凝結了他們對生活、對城市的無限熱愛,也是導演阿蘭·嘎諾爾,用最傳統(tǒng)的繪畫方法,演繹著精彩絕倫的故事。這種超群的技藝和堅持的態(tài)度,不單單是在畫面上,更是對生活與藝術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李東然.《貓在巴黎》,向19世紀浪漫主義致敬[J].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1(18).
[2] MJMK.貓在巴黎,無奈的中庸[EB/OL]. http://mjmkacg.com/une-vie-de- chat,2012-03-25/2014-11-10.
作者簡介:孫苗苗(1990—),女,江蘇徐州人,碩士,天津工業(yè)大學設計學專業(yè),研究方向:設計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