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輝,方國強,白 潔
(中交集團北京建達道橋咨詢有限公司,北京 100015)
東明黃河公路大橋東接山東省日照至東明高速公路,西接河南省濟源至東明高速公路。主橋位于主河道內,依據河道寬度及《東明黃河公路大橋防洪評價報告》,確定主橋跨徑組合為(67+7×120+67)m及三聯(lián)(67+6×120+67)m大跨徑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依據《東明黃河公路大橋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工程所處場地地震烈度為Ⅶ。該橋為高速公路上的特大橋,重要性高,一旦在地震中遭到破壞,將導致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而且工程所處場地地震等級較高,因此必須重視該橋的抗震設計,確保大橋的抗震安全性能。
根據《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本橋為B類橋梁,抗震設防標準為:E1地震作用下主要結構基本不發(fā)生破壞,E2地震作用下潛在塑性鉸區(qū)域可進入塑性狀態(tài),震后可修復。地震動參數見表1。
表1 工程場地地震動參數
主橋位于主河道內,平均墩高20 m,根據縱向平面桿系計算結果,靠近變形零點的兩個主墩采用墩梁固結的結構形式,其余為非固結墩。上部結構采用變截面預應力混凝土箱梁,跨中梁高3.0 m,根部梁高7.5 m,梁高按1.8次拋物線變化。主梁頂板寬13.25 m,懸臂長3.125 m,頂板厚28 cm,底板厚由跨中28 cm變至根部75 cm,腹板厚50~65 cm。固結墩采用雙薄壁墩,截面尺寸為7.0 m×1.8 m,非固結采用空心矩形墩,截面尺寸為7 m×4 m。承臺厚3.5 m,基礎采用21根直徑1.8 m的群樁基礎。本方案由于采用墩梁固結的結構形式,順橋向、橫橋向整體剛度大,地震作用時上下部結構產生的地震力主要由固結墩承擔。
本方案全橋主墩均采用連續(xù)梁結構形式,墩頂設置雙曲面球型減隔震支座。上部結構采用變截面預應力混凝土箱梁,尺寸同剛構—連續(xù)梁方案。連續(xù)墩采用空心矩形墩,截面尺寸為7 m×4 m。承臺厚3.5 m,基礎采用21根直徑1.8 m的群樁基礎。雙曲面球型減隔震支座具有高阻尼、高耗能、低剛度、大變形、耐腐蝕等特性,能夠保證正常的支承豎向荷載、溫度變形、收縮徐變變形的要求。在地震作用下,可以耗散地震能量,減小上部結構的慣性力,改善結構的抗震性能。本方案在地震作用下,所有主墩共同承受地震作用,下部結構組合剛度低,而且雙曲面球型減隔震支座能夠耗散地震能量,減小上部結構的慣性力,從而保證主體結構不受破壞??鐝讲贾靡妶D1。
抗震計算采用SAP2000有限元程序,建立主橋空間模型。模型順橋向為X軸,橫橋向為Y軸,豎向為Z軸。主梁、墩柱、樁基均采用空間梁單元。承臺模擬為質點,賦予承臺質量,采用土彈簧模擬樁土作用。二期恒載等效為均布質量施加于主梁上。
剛構—連續(xù)梁方案計算模型采用彈性連接模擬支座,連接及邊界條件見表2。
圖1 連續(xù)梁方案橋型布置
表2 剛構—連續(xù)梁方案邊界條件
連續(xù)梁方案計算模型采用摩擦隔震器單元模擬雙曲面球型減隔震支座,支座球心距H取5 m,滑動摩擦系數μ取0.04,單個支座的恒載反力W為26 MN。雙曲面球型減隔震支座發(fā)生位移時,上部結構自重沿滑動曲面的切線方向產生分力提供回復力,同時鋼板間存在滑動摩擦力。支座的側向力F等于回復力與摩擦力之和,F(xiàn)=(W/H)D+μW(sgnD)。支座屈服后的剛度Kh=W/H,式中D為支座位移。
根據計算,剛構—連續(xù)梁的基本周期為3.30 s,連續(xù)梁的基本周期5.56 s。
根據《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橋墩和樁基為抗震主要驗算構件,其中樁基按能力保護構件設計。分別對剛構—連續(xù)梁方案和連續(xù)梁方案進行詳細抗震計算,橋墩和樁基關鍵截面的彎矩計算結果及縱筋配筋結果見圖2—圖4和表3、表4。
表3 橋墩配筋
表4 樁基配筋
根據以上圖表,連續(xù)梁方案與剛構—連續(xù)梁方案相比,順橋向地震作用下,D103,D104號墩墩底彎矩減小了30%~40%,其余墩底彎矩略微增大;橫橋向地震作用下,D103,D104號墩墩底彎矩減小了80%,其余墩墩底彎矩減小了約90%。過渡墩及主墩縱筋配筋率分別減少了35%和50%。
連續(xù)梁方案與剛構—連續(xù)梁方案相比,順橋向地震作用下,D103,D104號墩樁基最大彎矩減小了約30%,其余墩樁基最大彎矩略微增大;橫橋向地震作用下,D99~D108號墩樁基最大彎矩減小了50%。過渡墩樁基縱筋配筋保持不變,主墩樁基配筋率減小了45%。
分析結果證明,連續(xù)梁方案可以顯著降低橋梁主墩及樁基礎的地震響應,減小橋墩及樁基礎的鋼筋用量,對于保護結構安全、降低工程造價都有非常明顯的效果。因此推薦連續(xù)梁方案作為東明黃河公路大橋主橋的設計方案。
[1]范立礎.大跨度橋梁抗震設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范立礎.橋梁減隔震設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3]胡聿賢.地震工程學[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4]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JTJ 004—89 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guī)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5]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JTG/T B02-01—2008 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6]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
[7]王克海.橋梁抗震研究[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7.
[8]王克海.汶川地震后對我國結構工程抗震的幾點思考[J].公路交通科技,2008(11):54-59.
[9]王克海,李茜.橋梁抗震的研究進展[J].工程力學,2007(增2):83-90.
[10]彭天波.雙曲面球型減隔震支座的開發(fā)及應用[J].同濟大學學報,2007(2):17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