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延濤
(中國人民解放軍65631部隊60分隊,遼寧 北鎮(zhèn)121300)
移動Ad Hoc網絡[1]是一種多跳、自組織、分布式的無線網絡,它不需要集中式的網絡管理和基礎設施。針對Ad Hoc網絡的特點,國內外學者提出了很多路由協議。相對于單徑路由協議而言,后備路徑路由協議更能滿足容錯、路由可靠性要求,因而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本文討論將成本函數應用到后備路由選擇中,再結合地理位置預測模型預測鏈路穩(wěn)定性來確定主備路由,利用此算法改進AODV協議。最后通過軟件仿真的手段,論文實現了LS-BPR協議,并評價了它的路由性能。通過仿真驗證算法性能。
隨著對Ad Hoc網絡的研究的不斷深入,單路路由協議的研究己經相對成熟。但是,簡單的單路路由協議還不能滿足容錯、路由可靠性等更高層次的路由要求。多路路由恰恰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在這里提出一種BPR(Backup Path Routing)算法,它是引入了成本函數作為后備路徑的選擇原則。在主路徑確定之后,再通過主路徑和所選路徑計算成本函數值,來確定需要的后備路徑。
為了能夠找到一個路由可靠度的衡量標準,我們需要一個近似的計算公式,來對路由有效期進行計算和比較。為此,BPR算法引入了成本函數的概念。給定備份路由對(λ,λ′),當路徑長度|λ′|越小;節(jié)點相似度L(λ,λ′)越??;獨立子路徑R(λ,λ′)越大時,備份路由對的路由有效期都會越長,路徑就會越可靠。因此用備份路由對(λ,λ′)的成本函數值C(λ,λ′)的啟發(fā)式來估算路由可靠度。成本函數值與路由有效期成反比,C(λ,λ′)的值越小,備份路由對就越可靠。
定義:假設λ是主路徑,λ′是后備路徑,L(λ,λ′)是主備路徑對(λ,λ′)的鏈路相似度,R(λ,λ′)是主備路徑對(λ,λ′)不相交子路徑的數目,|λ′|表示后備路徑λ′的總跳數,則主備路徑對的(λ,λ′)的成本函數定義為:
由于主路徑上節(jié)點由于頻繁的移動造成無線鏈路發(fā)生斷裂時,由于后備路徑與主路徑公用節(jié)點的數目較少,所以也就降低了后備路徑也同樣發(fā)生斷裂的可能性,所以最可靠的后備路徑就要選擇使C(λ,λ′)值最小的后備路徑。
基于ARIMA模型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對于非平穩(wěn)的時間序列,用若干次差分使其成為平穩(wěn)序列,再用ARMA(p,q)模型對該平穩(wěn)序列建模,之后經反變換得到原序列。并且根據樣本自相關函數、偏自相關函數的統(tǒng)計特性來判斷隨機序列適合哪一模型,進而確定模型階數[2]。
為了使用ARIMA模型改善BPR算法的性能,所以本文提出了基于運動軌跡預測鏈路穩(wěn)定性的后備路徑路由算法LS-BPR(Link Stability Predi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Backup Path Routing)。
LS-BPR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在確定源節(jié)點到目的節(jié)點的后備路徑時,考慮節(jié)點的移動性所帶來的鏈路穩(wěn)定性的變化和鏈路的傳輸延遲,用鏈路有效時間來衡量鏈路穩(wěn)定性,利用ARIMA預測模型預測節(jié)點移動性,提前得知下一時刻該節(jié)點的地理位置[3],即能夠提前預測節(jié)點的運動軌跡,減少了后備路徑在下一時候斷開的可能性。通過GPS系統(tǒng)獲取節(jié)點的地理位置,形成一段時間序列,然后利用ARIMA預測模型對地理位置進行預測,得到下一時刻的地理位置,從而獲取一個節(jié)點的運動軌跡。
在QualNet中,不存在GPS模塊,但是可以通過其他方法獲取到節(jié)點的地理位置,如下方法。
節(jié)點的地理位置坐標定義為
通過snt/qualnet/5.0/main/node.cpp文件我們知道節(jié)點當前地理位置為:
由于QualNet中只對二維拓撲進行仿真,那么在實際中,z坐標的值為0。
在snt/qualnet/5.0/include/mobility.h中增加定義了移動節(jié)點MobilityData的所存儲的歷史地理位置的信息:
struct MobilityData{
根據移動自組網在實際中的應用,本文使用QualNet進行仿真,采用以下仿真場景進行仿真分析,仿真區(qū)域是在1500m×1500m的矩形區(qū)域,區(qū)域內隨機分布35個節(jié)點。節(jié)點的移動方式采用隨機路點移動方式,符合Random Waypoint模型,每個節(jié)點的移動速度最大值可調節(jié),設備移動間隔尺寸為1m。發(fā)送CBR數據包,每個包大小為512字節(jié),網絡流量以固定比特率CBR(Constants Bit Rate)產生,采用單信道,帶寬為2Mbps,仿真時間為100s,每個節(jié)點使用相同的無線收發(fā)設備,采用單一增益的全向天線,仿真比較LS-BPRAODV與AODV的性能。
為了反映不同路由協議在所設置場景下的網絡性能,本文選用平均端到端時延和數據包投遞率作為性能指標,分別從節(jié)點最大速度參數變化著手,研究以下兩種性能指標的變化規(guī)律:
(1)數據包投遞率(Packet Delivery Ratio)
分組投遞率是成功傳遞到目的端的數據包數與發(fā)送端成功發(fā)送的數據包數之比。該指標反映了接收方受網絡拓撲變化影響的程度。
(2)平均端到端時延(AverageEndtoEndDelay)
平均端到端時延是從源節(jié)點成功到達目的節(jié)點的所有數據分組的端到端時延的平均值。
移動速度:
35個節(jié)點的最大移動速度分別為5m/s,10m/s,15m/s,20m/s,25m/s,30m/s,35m/s,40m/s時,移動方向隨機,共發(fā)100個數據包,每個CBR數據包大小為512字節(jié),暫停時間20秒,發(fā)包率為1包/秒。仿真結果顯示當節(jié)點移動速度增加時,兩種協議的傳輸時延都在增大。這是因為節(jié)點的運動速度越大,網絡拓撲變化越激烈,那么路由斷裂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路由斷裂次數也大大增加,從而導致數據發(fā)送需要的等待時間增長,傳輸時延增加。由圖可得,但從圖中可以發(fā)現LS-BPR AODV受節(jié)點最大移動速度的影響相對較小。
仿真結果還顯示數據包投遞率與最大速度之間的關系。當節(jié)點運動速度增加時,LS-BPRAODV與AODV的投遞率都在降低。這是因為節(jié)點移動速度越大,網絡局部拓撲變化越激烈,造成路由中斷次數增加,目的節(jié)點不可達的現象增多,從而造成網絡的丟包率增加。由圖可得,LS-BPRAODV的丟包率要明顯低于AODV,這是因為在前者的路由算法中,加入了成本函數與地理位置預測算法。LS-BPRAODV偏向于利用丟包率更低的后備路由。同時,加入地理位置預測后,能夠提前預知鏈路的斷裂,減少路由中斷的次數。通過這兩種機制的同時作用,提升了數據包投遞率。
[1]陳代武.計算機網絡技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90-292.
[2]王黎明,王連,楊楠.應用時間序列分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85.
[3]林彥汝,周繼鵬.基于地理位置的AdHoc路由協議[J].計算機應用,2011(1):22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