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儼
欄目責編:吉 慶
紀錄片可以像故事片一樣充滿各種敘事技巧,而且有故事性的紀錄片也更具有魅力,選擇一個有價值并且能夠引發(fā)觀眾好奇心的題材只是吸引觀眾的前提。但是,如何讓觀眾帶著興趣觀賞整部作品,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敘事技巧。2013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尋找小糖人》的成功印證了敘事技巧在紀錄片中應用的魅力。在這部影片中,導演馬利克·本德讓勞爾安排一名“穿針引線”式的參與者進行講述,以近乎“偵探式”的拍攝手法將主人公??怂雇小ち_德里格茲“尋找”出來。羅德里格茲,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一個民謠歌手,出道后發(fā)行兩張專輯但銷量卻寥寥可數(shù),迫于生計,羅德里格茲只能無奈地放棄音樂夢想,成為一名藍領工人。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他的專輯被人帶到南非,并且獲得當?shù)厝藰O大的喜愛和追捧,他的名氣和滾石樂隊相當,他的音樂甚至成為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慰藉,然而身在美國的他卻毫不知情。更加傳奇的是,南非的歌迷甚至以為他已經(jīng)離開人世,并且是以一種極端詭異的自殺手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有歌迷執(zhí)著于找到真相,還原一個音樂天才的真實一生,踏上了找尋的道路。“suger man”是羅德里格茲的一首曲子,而故事的線索人物斯坦芬·西格曼的名字又與此諧音,《尋找小糖人》這部紀錄作品便應運而生。
相比于傳統(tǒng)紀錄片的視角,《尋找小糖人》這部作品一開始就顯得與眾不同。充滿藍調色彩的音樂響起,觀眾等來的講述者不是影片故事的主人公,也不是全知型視角的解說,他是一位特別的講述對象,因為他親身參與了整個事件。盡管他不是一個全知的人物,但是他的講述卻比全知型視角講述更具有真實感。他是這部影片的主要線索人物,南非一家唱片經(jīng)銷公司的老板斯坦芬·西格曼?!皵⑹乱朁c不是作為一種傳達情節(jié)給觀眾的附屬物后加上去的,相反,在絕大多數(shù)現(xiàn)代敘事作品中,正是敘事視點創(chuàng)造了興趣、沖突、懸念乃至情節(jié)本身”。馬丁·華萊士在《當代敘事學》中說:“由于知曉一切,他(全知型解說)可以揭示一切不為任何人物所知之事,并對情節(jié)做出評論,但是這樣的敘述也可能會變得讓人厭倦的冗長。因此所有優(yōu)秀作者都盡量將戲劇性的東西,即我們稱為場景非概括的東西,投入到他們的敘事中?!雹傥鞲衤谶@里作為一個事件的經(jīng)歷者,主要通過自己對整個事件的經(jīng)歷,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所作所為進行闡述或補述,逐步還原一個完整真實的故事。
影片以幾個歌迷的追尋之旅開始。他們聽著唱著一個人的歌曲,他們用歌聲和言語表達他們對這名歌手的喜愛,他們笑稱他為“sugar man”,然后是回蕩在蜿蜒的群山之間歌聲“小糖人,請快一點,因為一切已讓我疲憊,給你這枚藍色硬幣,能不能幫我?guī)Щ?,五彩斑斕的夢境?你帶來了銀色的魔法船,我們雀躍著,喝著汽水,還有甜美的瑪麗珍……”多美的一種意境,一種輕盈的姿態(tài),到這里我們以為也許是對一個歌手的懷念。這個歌手就是希克斯托·羅德里格茲。這種效果的預設,正是導演在敘事過程中的刻意安排。為了使影片更具有娛樂效果,導演采用限知型視角對懸念和謎團進行營造,讓觀眾對羅德里格茲充滿了幻想和猜測?!皯夷钍莿?chuàng)作者在處理情節(jié)、設置沖突、展現(xiàn)人物命運時,利用受眾對未來發(fā)展的不確定的、懷疑的、神秘的慶幸所持有的興奮、期待、焦慮、好奇的心理而做的一種懸而未決的處理。”②在《尋找小糖人》這部作品中,導演就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手法使得影片看起來跌宕起伏,不斷地提出問題又不斷地為觀眾解答疑惑。西格曼的尋找,因為時間和地域上的限制,起初看起來有些不切實際,但正因如此,才引起觀眾更大的興趣。觀眾渴望和他們一起踏上尋找的道路,尋找他們心中夢想的聲音的歸宿。出乎意料的是,他們發(fā)現(xiàn)羅德里格茲并不是他們一直以來認為的已經(jīng)離世。他沒有自殺,他還好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這本就已經(jīng)是一個奇跡,可是他們卻發(fā)現(xiàn)了更不可思議的事。原來在美國基本上沒有人知道羅德里格茲的存在,在美國他不是音樂家而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到這里,所有觀眾伴隨著講述者西格曼的腳步一起見證了這個生死迷局,這個奇跡。
紀錄片不同于故事片,故事片在創(chuàng)作初期就已經(jīng)有了整體細致的刻畫和安排,各種情節(jié)結構都已經(jīng)具有很好的編排,而紀錄片素材的收集和拍攝以及后期的剪輯組接都顯得非常富有創(chuàng)造性。紀錄片最重要的特點是真實,記錄事件或者人物、地區(qū),所以創(chuàng)作紀錄片的關鍵在于后期敘事中能否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使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可能性。所以無論是導演還是觀眾,都需要一種讓人感覺到力量的新形式。
愛德華·布蘭里根認為:“敘事是一種將素材組織進特殊模式以表現(xiàn)和解釋經(jīng)驗的感性活動。較為特殊的是,敘事是一種將時空性的材料組織進時間因果鏈條之中的方式,這一因果鏈條具有開端、高潮與結尾,表現(xiàn)出對事件本質的判斷,也證明它如何指導并因此來講述這些事情。”③可見,有價值的題材和恰當?shù)臄⑹乱暯沁x定后,如何把一個“故事”講好,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合理的組織和編排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尋找小糖人》在講述過程中,以完整的情節(jié)構成為準則,即影片內部蘊含了一條開端、中段以及結尾的情節(jié)線索。
具有執(zhí)導撰寫40 余部影片經(jīng)驗的特莉詩在其專著《如何撰寫紀錄片劇本》中,對如何設計一部紀錄片的開端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影片開端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視聽覺的“鉤子”以挑起觀眾的興趣。特莉詩所說的鉤子實際上與好萊塢電影結構中慣用的鉤子理論大致相同,即在影片開場一分鐘里,便使觀眾對故事有一個初步的把握,通過設置懸念來引起觀眾的觀看欲望。
羅德里格茲的專輯《冷現(xiàn)實》已經(jīng)發(fā)行了40年。在南非,這是一張非常受歡迎的專輯,是當時最火爆的專輯之一。但問題是,我們都不知道羅德里格茲到底是誰,其他的搖滾歌手,我們都對其各種信息了如指掌,但是對他一片空白。
中段是影片矛盾沖突逐步展開和升級的段落,隨著矛盾積累直到爆發(fā)的時刻則是這部影片的高潮部分。高潮所表現(xiàn)的是矛盾沖突達到頂點的情節(jié),通常主人公的性格在高潮中會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美國著名戲劇理論家貝克說“高潮是懸念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一個事件,一場、一幕或全局劇的運動所達到的最緊張的頂峰?!彼^頂峰,是說高潮應該是主題思想最突出、最鮮明的地方,也是人物性格揭示最深刻的地方,是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過程。④《尋找小糖人》的中段,依舊由斯坦芬·西格曼在講述,他好像生活在自己的記憶當中。他說在自己年輕服役的時候第一次聽到了羅德里格茲的歌,并且一發(fā)不可收拾地愛上了它們,甚至退伍多年后依然熱愛這種音樂。他對羅德里格茲的一生也充滿了好奇,直到聽說他還活著的時候感到震驚,他覺得自己應該研究一下自己的偶像后來發(fā)生了什么,他現(xiàn)在的生活如何。西格曼似乎是整部影片一條清晰的尋找的線索,沿著他的旅途,影片順理成章地展開。在線索清晰的“故事”中,導演一一解答了觀眾或許會產生的種種問題。比如,羅德里格茲出唱片時美國的反響,專業(yè)人士是否肯定他的才華,為什么他在南非紅的一塌糊涂但在美國卻無人認識,他的唱片那么紅、銷量那么好是否賺了錢,為什么他僅僅只是一名普通的藍領工人,等等。這么多的問題直到故事的主人公羅德里格茲的出現(xiàn)才塵埃落定。整部影片都像一個謎,而謎底要揭曉的時候觀眾應該是緊張不安的,他們害怕看到一個衰老不堪的人,他們害怕看見一個裝酷的搖滾歌手。就在觀眾惴惴不安的時候,導演展示給大家的是一幅充滿詩意的畫面,滿墻的青藤纏繞交織著,古樸肅靜的窗子緩緩打開,一個安靜謙和的面容出現(xiàn)了。他還是他,有些茫然有些不知所措,但是他看起來依然那么純真,就像他的歌一樣,冷,但是充滿詩意。
而影片的結尾,之前預設的問題基本得到了解答,但是還有一些未解之謎和沒有言盡的情感。這是一個令人滿意的結尾,是意料之外但又在意料之中。
所有的人都發(fā)生了改變,只有一個人沒有變,過去的生活,就是現(xiàn)在的生活,他告訴我們的是,你可以有自己的選擇。他承受著所有的煎熬和痛苦,所有的困擾和疑惑,把這些痛苦轉變成了美好的事物。
現(xiàn)代科技為人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豐富的物質世界,人們的生活看似越來越豐富,但是物質的發(fā)展卻并沒有給人們帶來精神的更加富足。反之,人們的興趣愛好越來越單一,精神追求也越來越匱乏,生命的價值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和挑戰(zhàn)。在這種背景下,故事型紀錄片要取得人們的喜愛,更在于它能夠通過一種詩意的表達方式,為人們營造一個從心靈花園的貧困中擺脫出來的空間。⑤
看電影就好像在聽一個故事,而講故事和聽故事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融入自己的情感,或激動或傷感,或欣慰或失落,這就是情感的感染力,一部好的影片可以通過敘述打動人,吸引人?!半娪凹o錄片的情感,不是創(chuàng)作者一時的心血來潮,不是一種即興式的感慨,他需要理性的思索和一個積蓄、回旋、沉淀的過程,以達到情感和理性的融合,即“情中有理,理中有情”。⑥
僅就表現(xiàn)內容來看,《尋找小糖人》這部影片就具有了詩意的基礎。這個故事本身就像童話一樣,南非之所以沒有人去拍這個故事是因為他們對這個故事太熟悉,但是羅德里格茲這個人物不應該只存在于南非人民心中,所以導演要把羅德里格茲拍攝成為所有人了解的一個人。導演馬利克花費六年的時間終于把這個故事搬上熒幕,好像一個人的勵志故事,讓每一個人都重新相信,這個世界還有夢。
從藝術境界來看,羅德里格茲擁有自由充沛的身心,從處世哲學來看他又懂得“拿起”和“放下”的道理,一個淺淺的微笑之間,便領悟世界微妙至深的道理。“這充沛的自我,真力彌滿,萬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脫自在”。⑦這正是影片要傳達的一種能量。前半部分影片用很多敘述來表現(xiàn)羅德里格茲的懷才不遇,但之后當他出現(xiàn)在影片中時卻是平和寬容的。羅德里格茲積極樂觀,在他需要聲譽和掌聲鮮花的時候他沒能獲得,當這些到來的時候,他也就淡淡地把它們當作生活中的“錦上添花”。影片中還剪輯了一段十幾年前的資料,是羅德里格茲被發(fā)現(xiàn)并前往南非演出的場景。羅德里格茲,一個美國的泥瓦匠的“復活”,當他站在南非的大舞臺上時,他終于真正的復活,這一刻,他沒有衰老,那么多的人和他一起唱起“I wonder,I wonder……”似乎是歌迷對他的一種朝圣,那應該是用心搭建起的一種溝通。那么后來羅德里格茲是否放棄了建筑的工作重新回到音樂圈,這應該是所有觀眾最想知道的結尾。羅德里格茲自己是這樣說的:“啊,你永遠不會扔掉自己的工作服”“但這件事來得就像季風一樣?!彼f,就算沒有錢,“能有機會做這些事本身就是報償。我想我們都希望可以馬上取得那樣的成績,但我相信它永遠不會來得太早或是太遲?!彼皇钦J為自己有自己的生活,而他在舞臺上的重新出現(xiàn)只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交代。他的美在于他的每一次出現(xiàn)都那么適時,有時也許只有一瞬間,但是他卻美得令人窒息。好像在這部影片中,所有的觀眾都能找到真實的自己,找到自己的舞臺,撫慰憂傷和悲痛,一切都歸于沉寂,而觀眾,終于找到美麗而永恒的東西——坦然的安寧。這也是一種人生。
羅德里格茲和很多幸運或不幸運的歌者一樣有著傳奇的經(jīng)歷,導演馬利克以一種近乎偵探小說式的創(chuàng)作方法對這個故事加以刻畫,開啟了一段被時光和塵埃遮蔽的傳奇故事。影片通過精心的結構架設,將紀錄片用故事創(chuàng)作的手法一步步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推進的完整緊湊但又懸念重重。紀錄片也能講故事,這是一個好的體現(xiàn)。
注釋:
①[美]華萊士·馬丁著,伍小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 頁。
②李勁松:《論電視紀錄片的敘事技巧》。
③[澳]理查德·麥特白著,吳菁等譯:《好萊塢電影—1891年以來的美國電影工業(yè)發(fā)展史》,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416 頁。
④宋戈編著《戲劇藝術論》,遼寧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20頁。轉引自萬彬彬著《科學紀錄片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1 頁。
⑤萬彬彬著 《科學紀錄片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 頁。
⑥[美]希拉·柯倫·伯納德:《紀錄片也要講故事》。
⑦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