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摘 要:口腔內科學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主要是以教師作為主體,輔以理論的灌輸,但此種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為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激發(fā),使其臨床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可在口腔內科教學中應用病例教學法。
關鍵詞:口腔內科 ?病例教學法 ?思維能力 ?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a)-0125-01
口腔內科學作為一門十分重要的口腔醫(yī)學臨床課程,其重在研究人類口腔高發(fā)、常見疾病病理、診斷、治療以及健康維護等內容。單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人才培養(yǎng)的相關要求,因此需要采取更為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結合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使教學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1 病例教學法的相關介紹
1.1 病例教學法的含義
病例教學法主要指的是教師可依據教學目標要求與教學內容需求等,在教學的過程中將病例作為基本素材進行相關教學,并通過設置相關的情況,使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的時候進行積極的思考、分析與討論等,并由此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活用理論知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1.2 病例教學法的作用
病例教學法主要應用于商業(yè)、醫(yī)學、法學等學科的教育,為我國教學改革與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與影響。就醫(yī)學領域而言,部分醫(yī)學教育重在培養(yǎng)學生臨床實踐能力,而應用病例教學法則可以使醫(yī)學生的知識理論理解能力與臨床實踐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2 病例教學法在口腔內科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2.1 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口腔內科教學中應用病例教學法,可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激發(fā)。這主要是因為病例教學法可以一改傳統(tǒng)教學課堂的沉悶氣氛,通過增加學科實踐的形式,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一定的提高,并由此使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根據相關實踐調查結果顯示,該種教學方法在臨床醫(yī)學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可運作性與可行性,特別是一些典型病例,可使學生身臨其境,加強學習的目的性與臨床實踐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與知識點,準備好相關病例資料,向學生提出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遞交答案。最后,教師可以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相關的指導與講解。
舉例來說,病例資料為患者,女,32歲,就診原因為右側后牙在進食時常有嵌塞,且伴有疼痛不適感;檢查結果為右下6近中鄰面有深齲洞,且洞內有大量的腐質存在,在探診洞底的時候,患者有明顯的酸痛感。用機械去腐敏感,但腐質無法全部去除。在冷刺激進入齲洞的時候,患者有明顯的激發(fā)痛;待刺激去除后,患者的激發(fā)痛消失。
教師可以提出幾點問題,例如:(1)該牙的診斷是什么?(2)需與哪幾種疾病進行鑒別診斷?(3)找出該牙的治療方法。然后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相關討論。學生為了尋求出答案,需要積極思考和開動腦筋,實現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從而使其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的提高。
2.2 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口腔內科教學中應用病例教學法,可使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得到有效的改變,即采取一種病例為先導、教師為主導、問題為基礎以及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臨床處理疾病等自學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與提高。具體來說,在病例教學的過程中,討論病例的目的主要是協(xié)助學生對已學理論知識進行復習,除了需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串聯(lián),還需確保學生構建出相關的知識網絡,以解決學生理論與臨床出現脫節(jié)的問題,并使其對疾病的發(fā)病過程、臨床表現等認識得到進一步的促進。學生的診療思維只要得到初步的建立,其臨床思維能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鍛煉與提高。
2.3 加強師生間的交流
在口腔內科教學中應用病例教學法,可加強師生間的交流。這主要是因為在病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由傳統(tǒng)單向輸出轉變成多向互動的模式,即教師不再孤立于講臺授課,而是可以充分融入到學生中間去,并與學生進行互動。教師可以通過病例,對學生作一定的引導,使學生能夠對問題作充分的思考。無論學生的認識是否全面或者正確,都可以與教師進行交流和溝通,做到共同探討問題與解決問題。學生在這種教學方法中可以做到暢所欲言,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與想法,而教師也可以獲得更多與學生交流的機會,有助于拉近教師與學生間的距離,使師生關系更為融洽,增進師生感情,并由此實現雙贏的局面。
2.4 促進學生團隊協(xié)作
在口腔內科教學中應用病例教學法,可促進學生間的團隊協(xié)作。就目前來說,中職衛(wèi)校學生多半是獨生子女,缺乏一定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病例教學法則可以充分調動同學與同學間的合作,通過共同討論病例進行充分的交流,使學生充分領悟到個人能力的有限。學生只有善于合作,多與身邊的同學進行團隊協(xié)作,才能獲得更多知識與經驗,并由此對自身發(fā)展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
3 結語
口腔內科教學的核心內容即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其教學目標是確保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與較強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充分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并為日后的臨床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傳統(tǒng)口腔內科學的教學模式總是以教師為主體,偏重于加強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而對臨床實踐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忽視,使得學生無法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其思維與學習也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無法充分運用學習的理論知識對臨床現象進行分析,從而產生了臨床與理論脫節(jié)、學生臨床實踐能力不足等現象。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相比,病例教學法則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使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充分的激發(fā),并使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間作充足的互動與交流,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與教學氛圍,突破“課堂學理論,臨床再實踐”的培養(yǎng)模式。總的來說,病例教學法在口腔內科教學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是,病例在教材講授中只起到輔助作用,是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無法完全替代傳統(tǒng)教學方法,要想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應將傳統(tǒng)教學方法與病例教學法作有機的結合,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 曹雪梅,張琳琳,孫婧婧,等.探討病例討論在口腔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2(25):123.
[2] 彭玉英,周淑麗.臨床病例在口腔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2,30(24):66-68.
[3] 李午麗,李頌,張黎,等.豐富教學形式在口腔內科教學中的作用[J].安徽醫(yī)學,2012,33(7):928-9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