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國華僑趙泰來先生捐贈給鹽城市博物館203幅唐卡大多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由于唐卡自身的特殊性,對其研究和保護也成了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現(xiàn)用本文對其做簡要概述。
[關鍵詞]唐卡;研究;收藏;保護
一、鹽城市博物館藏唐卡概況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后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堪稱藏民族的百科全書。趙泰來,英籍華人,因將祖?zhèn)飨聛淼?萬件價值8億元的藏品無償捐獻給祖國的義舉,與金庸、陳香梅一同獲得了“2005年世界杰出華人獎”。在其捐贈的文物中,鹽城市博物館先后獲得其三次捐贈文物862件,其中特別引人關注的是203幅唐卡。據(jù)趙泰來先生介紹,這批唐卡,大多數(shù)是承傳上輩收藏,少部分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在香港文物市場中購得,一直未有系統(tǒng)整理和研究,其中不乏珍品。為充分發(fā)揮這批特殊藏品的作用,1998年起,鹽城市博物館將此列為重要課題進行了整理和研究,并于2004年3月專門邀請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吉美桑珠副研究員來鹽城對其鑒定。經鑒定結果如下:館藏唐卡共計203幅,其中較珍貴一件明代(達那給譯師),珍貴15件清代(含明末清初一件),一般文物130件,其中清代113件、民國17件;現(xiàn)代作品12件,仿制品37件,印刷品5件,殘損嚴重無法辨別3件。
二、唐卡繪制與歷史價值
(一)用料:唐卡的繪制極為復雜,用料極其考究,顏料全為天然礦植物原料,色澤艷麗,經久不退,具有濃郁的雪域風格。繪制唐卡所用的顏料,全部取自天然物質,以產于雪域的天然礦物、植物為主要生產原料,品質優(yōu)異、品質優(yōu)異色澤純正,耐光極佳、耐候性極強,事實證明其歷千年而不明顯褪色,因而享譽四海。以出產于西藏而得名的“藏青色”,與其它地方所產同類顏料相比,具有色彩歷久不褪、色相艷而不俗的特點,與金黃色等相配后能較好地映襯出莊重、高貴、典雅的氣氛,已成為獨特專用色之一。
(二)形狀:唐卡畫的形狀,一般為豎長方形。中央畫面稱為“美龍”,是唐卡畫的核心部分。畫面四周多用黃紅兩色彩緞鑲嵌,名為彩虹。下方正中鑲一塊方形的不同顏色的彩緞。畫上有天桿,下方有軸。畫的下方彩緞略成梯形,彩緞邊沿嵌上紅線或白線,軸的兩端飾有純銀、象牙、玉石或銅質軸頭,軸上雕有龍紋等圖案,做工考究。整個畫面覆蓋著可以揭起的彩色綾子以保護畫面,面上還壓有兩條等長的飄帶。畫面平常用綾子蓋著,在展示時把綾子收在畫的上方,有很好的裝飾效果。
(三)制作:繪制唐卡前首先要根據(jù)畫面的大小來選擇尺寸合適的畫布,沿畫布的四邊把它縫在一個細木畫框上(畫框的四條框都是用和普通鉛筆粗細差不多的樹枝制成),把細木畫框上的畫布繃緊,再用結實繩子把細木畫框牢牢地綁在大畫架“唐卓”上面,按“之”字形的繩路式樣把細木畫框的四個邊同大畫架的四個邊綁在一起。把畫布固定在“唐卓”上之后,就著手進行以下工作:首先在畫布上涂上薄薄一層膠水作為“底色”,然后晾干。涂淡膠的目的是防止畫布吸附,滲入顏料;防止顏料在畫布上“變花”,使顏料涂上面布對不會失掉本色。此后,再薄涂一層有石灰的漿糊。等第二層涂料干后把畫布鋪到木板或桌面之類的平坦地方,用一塊玻璃或貝殼、圓石等光滑的東西反復摩擦畫布面,一直到畫布的布紋看不見時為止。接下來便是畫出主要的定位線。其中有邊線、中心垂直線、兩條對角線和其他任何需要標出的輪廓線。用炭筆畫出佛像的素描草圖“白畫”之后,再用墨勾成墨線(墨線草圖即線描草圖稱“黑畫”)。勾墨之后再根據(jù)畫面描繪的水泊、巖石、山丘、云霧等景物的不同,在不同的景物上涂上相應的顏色。一次只上一種色,先上淺色,后上深色。繪佛像時,先繪蓮花座,再畫布飾,最后畫佛身。畫背景時,先淺色后深色。把上面所說的部分畫完后,用金色畫衣服上的圖案(這些金色圖案稱“金畫”)。一些畫面裝飾和畫面其他地方也用金色來勾邊,稱“金線”。最后,將所有需要用墨勾的線再勾勒一遍,然后再畫上眼睛。繪畫的時間、藝術家自己的能力,以及訂畫雇主的要求等等都可能影響構圖和畫面裝飾。唐卡繪好之后,要在畫面的四邊縫裱絲絹,這縫裱的絲絹。叫“貢夏”。
(四)內容:唐卡在內容上多為西藏宗教、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凝聚著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記載著西藏的文明、歷史和發(fā)展,寄托著藏族人民對佛祖的無可比擬的情感和對雪域家鄉(xiāng)的無限熱愛。
(五)歷史價值:唐卡是在松贊干布時期興起的一種新穎繪畫藝術,即用彩緞裝裱而成的卷軸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唐卡的起源歷史悠久,從公元7世紀有文字記載唐卡至今已經有1300年多的歷史。據(jù)《大昭寺志》記載: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繪制了《白拉姆》像,由文成公主親手裝幀。這就是藏民族的第一幅唐卡。五世達賴喇嘛在其《釋迦佛像記.水晶寶鏡》中也明確的記載了此事?,F(xiàn)代能夠見到的較早的唐卡,是11世紀以后的作品:在薩跡寺保存有一幅叫做“桑結東廈”的唐卡。西藏的唐卡藝術也隨著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個時期的唐卡,一是數(shù)量明顯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風格的畫派,這是西藏繪畫長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西藏繪畫藝術更趨成熟的表現(xiàn)。大體說來,前藏的唐卡構圖嚴謹,筆力精細,尤擅肖像,善于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后藏的唐卡用筆細膩,風格華麗,構圖講究飽滿,線條精細,著色濃艷,屬工筆彩的畫法。唐卡的題材包羅萬象,有宗教畫、傳記畫、歷史畫、反映生活習俗的風俗畫,也有反映天文歷算和藏醫(yī)藏藥、人體解剖圖的科學畫等等。它們具有通俗性、趣味性、知識性、宗教性、工藝性等特點,故被人們譽為藏族的“百科全書”。
三、唐卡的收藏與保護
唐卡的損壞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因素:一是因為唐卡制成材料自身由于年代久遠,其內部結構不斷變化,導致自身材質老化,這是唐卡損壞的內在因素;二是由于其生存環(huán)境的優(yōu)劣對其所造成的影響,如溫濕度、光的輻射、有害氣體和塵埃、霉菌的繁殖等。這是唐卡損壞的外在因素,其內因我們無法改變,但外在因素卻可以努力改變。
(一)唐卡在庫房中的保護
1、庫房的溫度和濕度是唐卡收藏的保護的核心。唐卡保存環(huán)境溫度標準20℃,相對濕度標準為40%-50%。因此庫房中必須有恒溫恒濕設備,以此調節(jié)控制溫濕度。如果有條件盡量安裝自動調節(jié)系統(tǒng),這樣就能及時對溫濕度進行調節(jié)。鹽城由于地處淮河流域,潮濕多雨,庫房內濕度超標是經常的事,因此對恒溫恒濕設備必須經常開啟,不能上班開,下班關,白天開晚上關,這樣就造成庫房內溫濕度變化較大,對唐卡的損害較大。
2、收藏唐卡庫房的庫房最好避開光照,不受紫外線和遠紅外線的直接影響。庫房內的照明設備,要選取紫外線含量低的普通白熾燈,如果能采用紫外線吸收劑涂膜材料對日光燈進行處理,更好既減少紫外線又不影響照明。
3、庫房內要安裝空氣凈化設備,對有害氣體和粉塵進行凈化與過濾,也可以在通風口采取簡單的凈化與過濾措施。這樣就能最大限度減少有害氣體和粉塵對唐卡的損壞。同時庫房外也要搞好環(huán)境工作,盡量減少有害氣體和粉塵的產生。
因此唐卡庫房要做到恒溫恒濕,防蟲、防塵、防有害氣體、防火、防盜等。對庫房環(huán)境的調節(jié)與控制,把影響唐卡的外在因素降到最低。為唐卡的保護提供最有利的條件。
(二)唐卡陳列展覽時的保護
人們往往關注陳列的藝術效果,往往忽視了對其的損壞,因此在陳列展覽中對唐卡的保護也不容忽視。
1、展廳中的環(huán)境要求:展廳必須保持干凈整潔,盡量減少有害氣體、粉塵的產生;如有條件盡量安裝空氣凈化裝備,使有害氣體、粉塵減少到最少。展廳的照明設備盡量使用普通白熾燈,防止燈光對唐卡的損壞。
2、對觀眾做出必要的要求:禁止拍照、亂丟垃圾,如有條件盡量提供一次性鞋套;如遇雨天等惡劣條件,觀眾更容易將外界污染物帶進展廳,這時就有必要先請觀眾到休息區(qū)先做短暫休憩,再進行參觀,使外界因素對唐卡的影響減少到最少。
3、展廳內如能做到恒溫恒濕更好,如不能也要做到溫濕度在可控的范圍內,必須避免溫濕度的劇烈變化。同時做好防蟲、防火防盜。做好展廳內的動態(tài)監(jiān)控,必要時可以控制觀眾數(shù)量,在極端情況下可以暫時關閉展廳或結束展覽。
四、總結
通過對唐卡的細致研究,我們在欣賞美得藝術的同時,對其的保護更是重中之重。這批唐卡既是中華文物的重要體現(xiàn)又是愛國華僑對中國的熱愛,這里充滿了信任,如果不能好好保護和研究就是對文物工作的不負責任,我們必須盡最大努力對其進行必要保護,使華僑的愛國主義情懷,文物的歷史價值在這里得到體現(xiàn)和延續(xù)。
參考文獻:
[1]趙泰來.捐贈鹽城市博物館唐卡研究夏春暉,史為征《鹽城師范學報(社科版)》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