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奎 魏賜開
摘要:通過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觀察、病理解剖及實驗室診斷,確診了一例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采取綜合有效的防治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為養(yǎng)殖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診治
中圖分類號:S858.2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10-0042-01
1 發(fā)病情況
貴州省甕安縣雍陽街道辦事處某養(yǎng)羊場共存欄山羊86只,2013年7月3日開始發(fā)病,有高熱、咳嗽等癥狀。畜主用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發(fā)病羊逐漸增多,臨床癥狀越來越嚴重,發(fā)病羊出現(xiàn)死亡,至7月17日共死亡11只。甕安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報告后,立即派員到發(fā)病羊場開展緊急流行病學調查,經了解該場是剛剛新建的場,地處河道邊地勢較低處。該養(yǎng)殖戶沒有畜禽養(yǎng)殖經驗,盲目從外地購進山羊飼養(yǎng),加之到場飼養(yǎng)后適逢連續(xù)下雨,羊舍潮濕。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經臨床、剖檢、實驗室送檢診斷為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通過采取隔離、消毒、治療等措施后,疫病得到了穩(wěn)定和控制。
2 臨床癥狀
發(fā)病羊體溫41~42℃,食欲減退反芻減少,呼吸困難,眼結膜充血、發(fā)紺,眼角有膿性分泌物。精神沉郁,目光呆滯,被毛松亂,有的呼吸困難、咳嗽,隨后病情加重出現(xiàn)疼痛性干咳,鼻腔流出漿液或濃性鼻液,鼻液常黏附于鼻孔或上唇,口腔黏膜潮紅,潰爛,肺部聽診呼吸音減弱,心音增強,能聽到摩擦音,叩診肺部有實音區(qū),觸壓胸壁有敏感性疼痛。病程后期嚴重的病羊臥地不起,四肢僵直,窒息死亡。
3 病理剖檢
氣管和支氣管有泡沫性分泌物,胸腔內有淡黃色積液,暴露空氣后有纖維蛋白樣凝固。肺臟呈灰紅色,表面有白色結節(jié),肺臟邊緣與胸壁有絲狀黏連,胸腔壁增厚、粗糙、有纖維蛋白沉著,肺的尖葉、膈葉部分發(fā)生突變、萎縮,被覆纖維素薄膜和心包粘連,心包積液,胸腔淋巴結腫大,切面有出血點。
4 實驗室檢驗
細菌學檢查:無菌操作采取病死羊肺組織和胸腔滲出液送貴州大學疫病研究室,將病料制成乳劑,直接接種于10%的馬血清,pH為7.8~8.0的馬丁平板上,經3~5 d培養(yǎng),菌落呈微小的露珠狀,顯微鏡觀察可見表面不光滑、圓整的菌落。
5 診斷結果
根據發(fā)病情況、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及實驗室診斷結果,診斷為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
6 防治措施
(1)發(fā)病羊群嚴格封鎖、隔離飼養(yǎng),及時清掃羊舍運動場地,圈舍內墊料、剩余飼草徹底清除焚燒,糞便集中堆積發(fā)酵處理,活動場地、過道、廄舍、用具用三氯異氰脲酸鈉消毒,病死進行無害化處理。
(2)發(fā)病羊用長效土霉素和恩諾沙星針劑,肌肉注射,1次/d,連用3d。
(3)全場飼料中泰樂菌素10 g/50kg拌料,連續(xù)飼喂7d,控制繼發(fā)感染。
(4)緊急免疫接種。假定健康羊群當天用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滅活疫苗,皮下或肌肉注射,成年羊每只5 mL,6月齡以下的羔羊,每只3 mL。
通過以上綜合防治措施,同時加強病羊護理,有效地控制了病情的發(fā)展,病羊逐漸康復,未出現(xiàn)新的病例。
7 小結與討論
(1)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絲狀支原體亞種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在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上,與羊巴氏桿菌病很相似。近年來的研究結果表明,引起羊支原體性肺炎的病原是綿羊肺炎支原體和絲狀支原體亞種,綿羊肺炎支原體既可以感染山羊也可感染綿羊,絲狀支原體山羊亞種只感染山羊,表明本次疫情的病原是絲狀支原體山羊亞種。
(2)該病通過呼吸道分泌排菌傳播,接觸性和傳染性很強,發(fā)現(xiàn)該病時,及時消毒,在治療上選擇用長效土霉素和恩諾沙星針劑,對廄舍、用具等環(huán)境進行消毒,有效地控制了本次疫情的發(fā)生。
(3)山羊有喜運動、食性廣、愛清潔、喜干燥、怕潮濕等特點,該羊場建在地勢低洼處,羊舍衛(wèi)生條件差,易潮濕,通風不良,羊群飼養(yǎng)密度過大,飼養(yǎng)管理不當,天氣突變,誘發(fā)山羊痘和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
(4)山羊一般適應性強,抗病力較好,但易感染腹瀉、流感。引進山羊時應了解其在當地的基礎免疫情況,在適應當地的飼養(yǎng)環(huán)境和并群后,及時做好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羊三聯(lián)四防和牛羊亞洲I型-O型口蹄疫二價疫苗的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