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30年代初,緣起一次采訪,蕭乾結識了沈從文,并拜他為師。沈從文十分滿意蕭乾,給他寫信時,總是以“乾弟”相稱,透出親情般的關愛。從此,他們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友誼。
解放后,沈從文被嚴重“冷落”。迫于無奈,他放棄文學寫作,轉向文物研究。而所謂的研究,不過是在歷史博物館給各種各樣的文物分門別類貼標簽。抄寫之余,沈從文還是不折不扣的解說員,連小腳老太太都要接待。
一次,蕭乾陪外賓去故宮參觀,恰好遇到沈從文在解說。他拿著一根講解棍,非常認真,時不時還發(fā)出厲害的咳嗽聲。蕭乾的心里滿是凄然,一個那么有名的作家,到了新社會竟然無法抬頭。蕭乾害怕影響沈從文的工作,也怕傷害到他,沒有上前招呼,而是躲得遠遠的。
“文革”后期,沈從文從湖北咸寧改造回京。不久,蕭乾去看他,見他一人住在東堂子胡同的一間房子里,而妻子和孩子住在小羊宜賓胡同,中間隔得很遠,生活極不方便。蕭乾就想通過在北京市委工作的一位朋友,聯(lián)系歷史博物館的領導,給沈從文一家解決住房上的問題。為此,蕭乾在背后一再努力,卻從沒有向沈從文提起只言片語。
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蕭乾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沈從文的感激和敬重——不見面,暗里助??梢哉f,這是一種別樣的敬重,沒有細心、愛心和素心,決不會有這樣的做人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