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愛做善事,他總是尋找機會救濟那些關(guān)系親近而又陷入貧困,或者關(guān)系雖遠卻又賢明的人。
擔任北宋參知政事是范仲淹一生中最顯貴的時候,地位崇高了,權(quán)力大了,他救濟窮人的心與救濟力度也更大了。據(jù)范仲淹同時代人錢公輔撰寫的文章《義田記》記載,范仲淹“方顯貴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這是說,范仲淹在最顯貴的時候,花錢買下靠近城市邊緣的千畝良田來耕種拉打,把每季收下來的糧食囤積起來,專門用來救濟那些同族生活困難的人,讓他們每頓都能吃上飯,每年都能有衣服穿,靠種“義田”來解決基本生活問題。
誰來掌管義田里的收入呢?范公會挑選族里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來掌管義田的賬目,按時結(jié)算,根據(jù)實際情況,資助到位。比如每天每人一升米,每年每人一匹細絹。誰家女兒出嫁了,就發(fā)給這戶人家出嫁費,五十千錢。要是遇到第二次婚配的人家,就發(fā)給這戶人家三十千錢。娶媳婦者發(fā)給三十千錢,再娶媳婦者發(fā)給十五千錢。遇到誰家死人的事,給的費用跟再嫁的人家一樣多。未成年人死去,喪事錢是十千錢。
這千畝義田養(yǎng)了多少窮人呢?《義田記》里說有九十余人,范仲淹每年用義田的收成來幫助這些人家,共計稻子八百斛。至于那些人中后來當了官的,就被停止給予救濟?!读x田記》里還說,范仲淹在沒有顯貴的時候,就曾有志舉辦義田,可是由于力量達不到,耽擱了二十年,直到他做了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和到朝廷里任參知政事,才實現(xiàn)了平生的這一志愿。
范仲淹是用朝廷所發(fā)的俸祿和朝廷對他為政期間的賞賜來購買義田的,他一生沒有什么積蓄,更沒為子孫留下什么遺產(chǎn)。因為購買義田,范仲淹一生都在貧困中掙扎,他的子女也跟著潦倒。范仲淹去世了,家里竟然拿不出錢為他辦喪事,令人嗟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