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名臣周(豈頁)周伯仁是安東將軍周浚的兒子,少年時便有很高的聲譽,神采俊秀,雖同輩之人相互親昵狎玩,但從不敢輕慢放肆地對待周(豈頁)。同鄉(xiāng)人司徒掾賁嵩有清高的節(jié)操,見到周(豈頁)時驚嘆道:“汝潁之地本來多生奇士,好久以來雅道不興,今天又見到了周伯仁,將會重振風雅,清我邦族。”
廣陵戴若思是東南名士,有美名,舉秀才后入洛陽,平時聽到周(豈頁)的大名,于是專門去拜見他。兩人相對而坐好久,直到離開時,戴若思也不敢顯示自己善辯的口才。
宰輔王導與周(豈頁)的關系算得上嘎嘎鐵了,王導曾躺在周(豈頁)的肚皮上,問:“其中何物?”周(豈頁)說,這里面空空洞洞的,但是像你這樣的人能容納數(shù)百個。毫無疑問,王導與周(豈頁)這對老友已經達到了無話不說,甚至肆意談笑的地步,密切到王導枕著周(豈頁)的大腿,摸著他肥大的肚皮聊天的程度。這在講究門閥等級的東晉是非常罕見的,足見兩人的友情非同一般。
就是這樣要好的兩個人,卻因周(豈頁)的一次沉默,導致了王導的沉默,最終的結果是周(豈頁)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晉元帝執(zhí)政時,王導的堂兄王敦起兵造反,于是有人建議晉元帝將叛將王敦的族人殺掉。王導十分緊張,只得每天帶著家族中的官員跪在宮門外請罪。一天,周(豈頁)進宮去面見皇上,路過宮門時王導向他大呼:“伯仁,我全家一百多口的性命就全靠你了。”周(豈頁)連看都沒看他一下,徑自朝宮中走去。過了很長的時間,周(豈頁)從宮里出來,已經喝得暈乎乎的了。王導和周(豈頁)打招呼,想探聽消息,周(豈頁)卻沒有理睬。
其實,周(豈頁)入宮后便向元帝進言,備言王導之忠君愛國,決不可錯殺忠良。元帝采納了他的建議,他一高興,又喝多了酒才出來。出宮之后,周(豈頁)又上書朝廷,說明王導的忠誠和貢獻,堅持說王導不可殺,終于使晉元帝消除了懷疑,使王導的家族安然無恙,而這一切王導全然不知。
此后王敦兵入建康,王氏一族重又得志。王敦問王導:“周(豈頁)、戴若思是人望所在,應當位列三司,這是肯定的了?!蓖鯇]吱聲。王敦又說:“就算不列三司,也得當個仆射吧?”王導依舊不答。王敦說:“如果不能用他們,就只能殺掉他們了?!蓖鯇н€是不說話。不久,周(豈頁)和戴若思果然都被逮捕。路過太廟時,周(豈頁)大聲說:“天地先帝之靈,賊臣王敦傾覆社稷,枉殺忠臣,陵虐天下,神有靈,當速殺敦,無令縱毒,以傾王室?!痹捯粑绰洌笥也钜郾阌藐疗淇?,血流滿地,而周(豈頁)面不改色,神情自若,遂被殺,時年五十四歲。
王敦的造反最后還是失敗了,正常的秩序恢復之后,王導又重新掌了權。后來王導整理文庫時找到了當時周(豈頁)上書為他開罪的奏折,其中言辭懇切備至。王導拿著這封奏折,悲不自勝,痛哭流涕,回家之后對他的兒子們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本來是那么要好,惺惺相惜的兩位朋友,一個做了好事卻沒說,引起了另一個的誤會,結果在朋友面臨殺剮存留的重要節(jié)點選擇了沉默,終于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真是令人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