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駐日內瓦特約記者 雷蒙
總干事主導小范圍磋商引領談判進程
文|本刊駐日內瓦特約記者 雷蒙
Director General Leads the Post-Bali Negotiations Forward
今年是世貿組織成立20周年,WTO在談判職能上面臨兩大艱巨挑戰(zhàn):一是7月底前制定出詳細的“后巴厘”工作計劃,為解決多哈談判剩余議題提供指導,二是12月份內羅畢部長級會議成功,實質性結束多哈回合談判。為此,今年以來,多哈回合談判呈現(xiàn)近年來少有的積極勢頭,談判節(jié)奏加快,各種形式的磋商密集進行。
與前幾個月各議題談判主席主導的磋商進程相比,最近的磋商呈現(xiàn)出幾大特征:
第一,總干事發(fā)揮更大作用。此前談判主席進程與總干事進程平行開展,但最近談判機構主席進程暫停,總干事頻繁與“主要六方”(中國、美國、歐盟、印度、巴西、日本)大使磋商,就農業(yè)和非農領域市場準入以及農業(yè)出口競爭問題進行討論,以期先在主要成員間達成共識。
第二,主要成員立場變化明顯。美國、歐盟等發(fā)達成員急于翻過多哈回合的篇章,對多哈談判的期待明顯下降,主張進行重新調整,希望通過極低的雄心水平,以自身付出較小代價、獲得較低收益來換取多哈回合結束,美國甚至叫囂“如果今年不能就多哈回合取得實質進展,以后不會再有人關注多哈回合”。巴西急于促成多哈回合在實現(xiàn)較低成果的情況下結束,以平息國內產業(yè)界的不滿情緒,印度對結束多哈回合興趣降低,再加上總干事在市場準入上的工作思路對其不利,糧食安全公共儲備的討論相對遲緩,印度在談判中消極參與。
第三,部長開始給予政治指導。前一階段磋商主要集中在大使層面,但主要成員部長介入增多,先是總干事出訪巴西、智利等國,再到今年5月23-24日亞太經(jīng)合組織部長級會議,再到澳大利亞、巴基斯坦、巴西等成員貿易部長訪問日內瓦,部長層面給予的指示將不斷增多。澳大利亞和肯尼亞還將與6月4日召集經(jīng)合組織小型部長會議,這將使政治層的指導達到小高潮。
筆者認為,目前結束多哈回合存在諸多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在于:第一,今年聯(lián)合國將制定“后2015發(fā)展議程”,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將在非洲舉行,部長級會議徽標還以歐洲大陸為題,為結束多哈回合提供了“天時”和“地利”;第二,多數(shù)成員具備政治意愿,不希望多哈回合繼續(xù)拖延下去,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人和”,特別是美國國會在“貿易促進授權”問題上取得積極進展,為政府參與下一步談判提供了動力和新靈活性。
與“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相比,不利因素也很明顯:第一,總干事目前的工作思路朝著降低雄心水平的方向邁進。第二,當前談判沒有要價方,由于“誰要價、誰付出”的概念存在,美國、歐盟等成員都不愿意充當“要價方”,中國和巴西都因為自身困難無法充當“要價方”,印度在“后巴厘”工作計劃討論中興趣不大,這些都造成談判雄心水平只能下降,不可能提高。筆者擔心,在多哈回合這樣一個以發(fā)展為主題的談判回合中,如果不能糾正多邊貿易體制存在的歷史問題,不能朝著扭曲更少、發(fā)展更多的未來貿易規(guī)則邁進,發(fā)展中成員在減貧、發(fā)展上將喪失一定機遇。
筆者判斷,2008年模式案文給予中國的靈活性要遠大于其他發(fā)展中成員和發(fā)達成員,從某種程度上也是2008年模式案文沒有達成一致的原因。能夠推動談判在2008年模式案文基礎上結束自然是最佳選擇,但在當前重新調整雄心水平的情況下,中國享受的相對靈活性勢必會少于部分發(fā)達成員,我們應對此有心理建設。同時,我們也要確保旨在結束多哈回合的重新調整不以犧牲中國的利益為代價,特別是不能損害中國在農業(yè)國內支持和市場準入上的核心關切。
編輯|趙麗芳 lifang.zhao@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