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自愿市場視角下城市居民森林碳匯購買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347位成都市民的調查

      2015-01-02 10:19:32趙仕通曾維忠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5年2期
      關鍵詞:碳匯城市居民市民

      楊 帆,趙仕通,曾維忠,2*

      (1.四川農業(yè)大學 經(jīng)濟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611130;2.四川省農村發(fā)展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611130)

      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社會大量排放以二氧化碳為主體的溫室氣體,導致溫室效應增強,全球氣候變暖,引發(fā)一系列生態(tài)問題,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其固定在植被與土壤中,以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這就是森林碳匯[1]。由于森林碳匯具有比其他減排方式更高效、更經(jīng)濟的特點,故在《京都議定書》中森林碳匯已經(jīng)成為二氧化碳減排的主要替代方式[2]。積極發(fā)展林業(yè),是降低溫室氣體濃度,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積極培育發(fā)展森林碳匯市場,推進林業(yè)生態(tài)效益的市場化,有助于促進林業(yè)生產(chǎn)性融資,增加造林營林主體收益,實現(xiàn)我國林業(yè)產(chǎn)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由于認知不足、理性經(jīng)濟人抉擇等因素的影響與干擾,目前我國森林碳匯市場發(fā)育還很不完善,突出表現(xiàn)在需求不足上[3]。目前我國森林碳匯市場主要還是集中在以企業(yè)為主體的義務市場,公眾參與的自愿市場發(fā)育相當緩慢。除了企業(yè)的生產(chǎn)過程,自然人個體的生活也是一個排碳過程,因此,公眾不應對低碳減排等閑視之,理應承擔起作為公民的社會責任,積極參與森林碳匯的購買與交易,為低碳減排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是,個體生活畢竟不是氣候暖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公眾參與的森林碳匯市場只能是自愿市場,而有別于企業(yè)參加的義務市場。只有通過對影響公眾購買森林碳匯的因素展開分析,找出主要因素因勢利導,才能提高其購買森林碳匯的積極性,成功培育我國的森林碳匯服務自愿交易市場。

      目前國內關于森林碳匯市場的研究主要采取定性方法,研究內容包括國外理論與經(jīng)驗借鑒[4-5]、我國森林碳匯市場現(xiàn)狀分析[6-7]、森林碳匯市場運行模式與 機 制[3,8-9]、森 林 碳 匯 市 場 的 配 套 法 律 與 政策[10-11]、市場交易客體森林碳匯的儲量測量與經(jīng)濟價值評估[12-14]以及發(fā)展森林碳匯經(jīng)濟對林農的生計影響[15]等方面??傮w來看,從作為個體購買者的公眾這一微觀視角出發(fā)進行定量研究的文獻較少。因此,對成都市的市民開展了關于森林碳匯認知及其購買意愿的調查,采用SPSS軟件,利用二值Logistic回歸模型對影響公眾購買森林碳匯意愿的因素進行分析,并采用條件支付意愿法,對公眾的森林碳匯購買支付意愿水平進行預測,以期為刺激我國森林碳匯市場需求,完善我國森林碳匯市場供求機制提供對策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城市居民森林碳匯購買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

      城市居民森林碳匯購買意愿決定其購買行為,對購買意愿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購買行為和森林碳匯市場的發(fā)展問題?;谏鐣睦韺W視角而言,解釋和預測人類行為的理論主要有理性行為理論和計劃行為理論[16]。后者在前者基礎上修正提出,能對人類行為做出更具合理性的預測和解釋。計劃行為理論認為,人類行為的產(chǎn)生直接取決于其執(zhí)行某種特定行為的行為意向。個體行為意向和實際行為之間被證明存在高度相關性,若行為意向越強,則采取行動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亦然。行為意向是由個體的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控制認識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行為態(tài)度方面,城市居民是否具有森林碳匯購買意愿,取決于其對森林碳匯消費積極或消極的評價,受消費行為的預期結果影響。而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質等的差異將會導致城市居民對森林碳匯消費做出積極或消極的差異化評價。此外,若投資預期收益更大,則市民的購買意愿將更加強烈;反之亦然。

      在主觀規(guī)范方面,城市居民是否具有森林碳匯購買意愿,取決于其所處的環(huán)境,其中既有法律法規(guī)等正式制度安排的影響,也有傳統(tǒng)習俗等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影響。正式制度安排方面,目前最為關鍵的是交易平臺的構建,消費者只有清楚知道在哪兒購買,其消費行為才能得以實現(xiàn)。非正式制度安排方面,則包含對溫室效應及其成因、森林固碳作用、個體排碳行為以及個體減排責任等的認知和文化心理上的認可。城市居民對溫室效應及其成因、森林固碳作用、個體排碳行為的認知程度越高,則其購買森林碳匯的意愿就越強烈;反之亦然。城市居民對個體減排責任在文化心理上的認可程度越高,則其購買森林碳匯的意愿越強烈;反之亦然。

      控制認知方面,城市居民對森林碳匯消費的感知取決于信息、資源和能力等因素,即市民是否具備足夠的信息、資源和能力等進行消費決策。研究表明,碳匯價格是市民在森林碳匯購買實踐中最為敏感的一個因素,而市民的預期價格又受到收入的影響。收入越高,則購買意愿越強烈;反之亦然。

      1.2 數(shù)據(jù)來源與樣本統(tǒng)計特征描述

      1.2.1 數(shù)據(jù)來源 數(shù)據(jù)來源于2013年11-12月間,筆者在成都市區(qū)對347位成都市民的隨機問卷調查。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與個別典型案例深度訪談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共發(fā)放問卷360份,回收360份,經(jīng)過仔細甄別,確認有效問卷為347份,回收有效率96.39%。

      1.2.2 樣本統(tǒng)計特征描述

      1.2.2.1 個體基本特征 本次調查選取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平均月收入、工作單位性質5個變量來描述個體的基本特征。男女比例基本持平,男性略微居多,占53.03%;年齡集中在19~35歲和36~45歲2個區(qū)間內,分別占38.62%和34.87%;受教育程度以大學本科為主,其次是高中;平均月收入有41.79%在1 000~3 000元之間;所在單位性質以企業(yè)為主,占40.35%。

      1.2.2.2 對環(huán)境與森林碳匯的認知情況 被調查樣本對溫室效應及其成因的認知程度較高,知道二氧化碳是主要溫室氣體的達到85.30%;75.79%的被調查者認為個體具有排碳行為;83.00%的被調查者知道森林具有固碳作用;82.13%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應該承擔減排義務與責任,這其中有76.84%的被調查者愿意為自己的排碳行為付費;但是對森林碳匯市場與交易的了解卻較低,知道森林碳匯交易渠道與平臺的僅占21.90%。

      1.2.2.3 對森林碳匯的購買意愿 在調查中,有34.87%的被調查者表示沒有購買森林碳匯的意愿,原因主要是經(jīng)濟收入較低沒有購買能力,其次是認為減排責任應該重點由政府和企業(yè)承擔。而愿意購買的原因,一是能夠體現(xiàn)公民的責任與義務,二是多元化地投資可以降低資產(chǎn)風險獲得投資收益。從購買方式來看,自愿購買是首選,占44.09%,體現(xiàn)出自愿購買市場的特點;而購買渠道以國家管理機構和環(huán)保公益組織為主,分別占40.06%和29.97%;從購買頻次來看,49.28%的調查對象認為1a購買1次比較合適。通過調查和訪談獲知,目前阻礙市民購買森林碳匯的障礙主要是對其收益的不確定性以及不知道購買方式和渠道,而且購買資金是否真正用于森林碳匯事業(yè)其用途透明度不夠,影響了公眾的消費積極性。

      1.2.3 市民對森林碳匯購買支付意愿水平預測 條件支付意愿法是環(huán)境經(jīng)濟學中關于公共物品支付意愿的常用分析方法。本文利用Spike模型[17],對城市居民森林碳匯購買意愿水平進行預測。首先,在調查過程中由被調查者給出自己能夠接受的最大支付意愿;然后,根據(jù)數(shù)據(jù)進行分區(qū)間統(tǒng)計整理,具體分為零支付意愿、1~10、11~50、51~100元/月·戶和100以上元/月·戶;最后根據(jù)各區(qū)間的投標值與比例,計算支付意愿水平。

      1.3 模型選擇與變量說明

      1.3.1 模型選擇 基于因變量城市居民對森林碳匯的購買意愿(愿意購買=1;不愿意購買=0)為二分類變量,所以適用二值Logistic回歸模型對成都市民的森林碳匯購買意愿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模型的形式如下:

      根據(jù)Logist變換定義

      式中:p為市民愿意購買森林碳匯發(fā)生的概率;xi(i=1,2,…,n)為自變量,即市民森林碳匯購買意愿的主要影響因素;β0為常數(shù)項;βi(i=1,2,…,n)為待估系數(shù);Exp(βi)為發(fā)生比率,解釋變量每變化一個單位,市民森林碳匯購買意愿發(fā)生與不發(fā)生的概率之比是變化前的比值的倍數(shù)。

      1.3.2 變量定義 基于前文理論分析,并結合分類的明晰性,本文自變量分為3類:城市居民的個體特征、對環(huán)境與森林碳匯的認知特征、對森林碳匯購買意愿特征(表1)。

      2 結果與分析

      運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對被調查的成都市民森林碳匯購買意愿參數(shù)進行估計和檢驗,運用向后逐步剔除法對樣本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根據(jù)最大偏似然比統(tǒng)計量的概率值決定變量的剔除與進入。剔除的標準是0.10,進入的標準是0.05。經(jīng)過優(yōu)化調整的Logistic回歸結果詳見表2。表2顯示,極大似然比為-63.08,卡方統(tǒng)計量為65.25,p值為0.005,檢驗通過,說明模型的總體擬合優(yōu)度較好。

      回歸結果表明,性別、受教育程度、平均月收入、是否知道溫室效應及成因、是否知道森林具有固碳作用、是否認為個體有減排責任、是否知道森林碳匯的交易渠道、是否認為購買森林碳匯能夠獲得投資收益、愿意購買的頻次等因素與城市居民是否愿意購買森林碳匯呈現(xiàn)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2.1 個體特征對森林碳匯購買意愿的影響

      性別、受教育程度、平均月收入在5%的水平上與城市居民森林碳匯購買意愿呈顯著正影響,符合預期假設。這表明,在性別方面,男性較女性更具有森林碳匯購買意愿,可能的原因是男性較女性更加關注時事,對氣候變化和國家的林業(yè)政策更加了解;受教育程度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對森林碳匯的購買意愿越強烈,解釋了教育在環(huán)保宣傳和公民責任意識樹立方面的作用;平均月收入方面,平均月收入越高,對森林碳匯的購買意愿越強烈,影響系數(shù)在個體特征中處于最高,為1.172,同時,發(fā)生比為1.637,表明成都市民愿意購買森林碳匯和不愿意購買森林碳匯發(fā)生概率的比值,隨著平均月收入每增加一個單位而發(fā)生1.637倍的變化,充分顯示出收入在森林碳匯購買中的基礎性影響。

      表1 變量定義與說明Table 1 Variable definitions and settings

      表2 Logistic模型回歸結果Table 2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2.2 對環(huán)境與森林碳匯的認知特征對森林碳匯購買意愿的影響

      是否知道溫室效應及成因、是否知道森林具有固碳作用、是否認為個體有減排責任3個因子與森林碳匯購買意愿成顯著正相關關系。市民越是認識到溫室效應及成因,越是知道森林具有固碳作用,越是認為個體自身也具有減排責任與義務,其對森林碳匯的購買意愿也就越強烈。具體來看,是否知道溫室效應及成因在5%的水平上顯著,表明市民通過學習、宣傳以及切身感受,對溫室效應及成因的了解程度顯著決定了他們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行為選擇;是否知道森林具有固碳作用在10%的水平上顯著,該因素解釋了購買主體與購買客體之間的關系,購買主體對購買客體的認知程度決定了其購買行為,認知程度越高,購買行為的選擇比率也就越高;是否認為個體有減排責任在1%的水平上顯著,影響系數(shù)1.426,發(fā)生比3.422,說明責任意識的內在驅動功能,只有意識到自身應該承擔的責任,才會在實際行動中履行責任。

      2.3 購買意愿特征對森林碳匯購買意愿的影響

      愿意購買的頻次、是否知道森林碳匯的交易渠道、是否認為能夠取得投資收益與森林碳匯購買意愿成顯著正相關關系。愿意購買的頻次在5%的水平上顯著,市民愿意購買的頻次越高,說明其越是認識到氣候變化問題的嚴重性與節(jié)能減排的必要性,以及森林碳匯的環(huán)境功能,越愿意為此付費;是否知道森林碳匯的交易渠道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交易平臺建設在森林碳匯購買意愿中的重要性,公眾對交易平臺越熟悉越了解,購買意愿越強烈;是否認為能夠取得投資收益在10%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市民對森林碳匯的投資預期更能激發(fā)其對森林碳匯的購買行為,表明利益機制是森林碳匯市場建立和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因素。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基于347位成都市民的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城市居民森林碳匯購買意愿的影響因素。首先運用條件支付意愿法預測了成都市民對森林碳匯的最高購買意愿為310.08元/(戶·a);其次利用二值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了市民森林碳匯購買意愿的影響因素,得出性別、受教育程度、平均月收入、是否知道溫室效應及成因、是否知道森林具有固碳作用、是否認為個體有減排責任、是否知道森林碳匯的交易渠道、是否認為購買森林碳匯能夠獲得投資收益、愿意購買的頻次等因素與城市居民是否愿意購買森林碳匯呈現(xiàn)顯著正影響。

      3.2 討論

      加強宣傳、教育與引導,提高公眾對森林碳匯市場的認知程度。目前,森林碳匯概念與功能不為公眾所熟知,森林碳匯市場作為新興市場也不為公眾所了解。因此,政府、學者、環(huán)保組織等機構與個體,有必要通過學校、社區(qū)、公益活動、媒體等渠道與平臺,加強對公眾森林碳匯知識的普及教育,宣傳森林碳匯的功能與意義、國外的先進經(jīng)驗與案例以及國家的林業(yè)發(fā)展政策,提高公眾對森林碳匯和森林碳匯市場的認知程度,樹立對環(huán)境保護的責任意識。

      構建多元化的交易平臺,拓寬森林碳匯市場的交易渠道。目前阻礙公眾購買森林碳匯的障礙,主要是交易平臺與渠道狹窄,交易方式單一,交易保障機制不健全,影響了公眾的購買積極性。因此,可以通過基金、債券、彩票等途徑拓寬交易平臺;同時完善交易定價,增加交易方式,構建保障機制,充分發(fā)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讓森林碳匯購買為公眾帶來理想的投資收益,增加公眾對森林碳匯的購買需求。

      通過典型案例,形成示范效應。通過成功的典型案例、知名人士示范交易等,使市民認識到森林碳匯購買既體現(xiàn)了保護環(huán)境的公民責任,又可以獲得投資收益,提高公眾的參與度;同時,政府可以通過榮譽褒獎等方式激勵公眾積極參與森林碳匯的購買。

      加強資金監(jiān)管,增強森林碳匯事業(yè)資金使用的公開透明度。建立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的森林碳匯事業(yè)資金監(jiān)管模式,實現(xiàn)關口前移,使監(jiān)督重點由事后督查向全過程監(jiān)督轉變,使森林碳匯事業(yè)資金監(jiān)管貫穿于管理、審批、分配、撥付全過程。并定期及時向公眾發(fā)布森林碳匯事業(yè)資金的審計情況,增強公眾的消費信心。

      [1] 黃萍.黑龍江省森林碳匯交易市場構建問題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2012.

      [2] 徐高福.基于森林碳匯的千島湖區(qū)森林可持續(xù)經(jīng)營探析[J].中國林業(yè)經(jīng)濟,2012(4):44-46.XU G F.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fores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in Thousand-isle Lake area based on the forest carbon sink[J].China Forestry Economics,2012(4):44-46.(in Chinese)

      [3] 李淑霞,周志國.森林碳匯市場的運行機制研究[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88-93.LI S X,ZHOU Z G.Operating mechanism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market[J].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0(2):88-93.(in Chinese)

      [4] 徐珺.美國森林碳匯交易機制、實踐及啟示[J].華北金融,2010(9):19-21.

      [5] 肖艷,李曉雪.新西蘭碳排放交易體系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62-68.XIAO Y,LI X X.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of New Zealand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China[J].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2(3):62-68.(in Chinese)

      [6] 何英,張小全,劉云仙.中國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現(xiàn)狀與潛力[J].林業(yè)科學,2007,43(7):106-111.HE Y,ZHANG X Q,LIU Y X.Present status and potentiality of forest carbon trade market in China[J].Scientia Silvae Sinicae,2007,43(7):106-111.(in Chinese)

      [7] 王清,李青,李靜,等.森林碳匯市場發(fā)展現(xiàn)狀及前景展望[J].山東林業(yè)科技,2006(6):88-90.

      [8] 殷維,譚志雄.基于森林碳匯的中國碳交易市場模式構建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1(4):96-99.

      [9] 黃彥.低碳經(jīng)濟時代下的森林碳匯問題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3):260-268.HUANG Y.Forest carbon sink towards low carbon economy[J].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2(3):260-268.(in Chinese)

      [10] 荊珍.森林碳匯市場改革的法律思考——以氣候融資為視角[J].特區(qū)經(jīng)濟,2011(4):152-154.JING Z.Forest carbon exchange market reform’s legal thinking——take climate financing as angle[J].Special Zone Economy,2011(4):152-154.(in Chinese)

      [11] 周燕.發(fā)展我國森林碳匯的公共政策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1.

      [12] 趙林,殷鳴放,陳曉非,等.森林碳匯研究的計量方法及研究現(xiàn)狀綜述[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8,23(1):59-63.ZHAO L,YIN M F,CHEN X F,et al.Summary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forest carbon sink accounting[J].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08,23(1):59-63.(in Chinese)

      [13] 王磊,丁晶晶,季永華,等.江蘇省森林碳儲量動態(tài)變化及其經(jīng)濟價值評價[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1-5.WANG L,DING J J,JI Y H,et al.The dynamic carbon storage and economic value assessment of forest in Jiangsu Province[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Sci.Edi.,2010(2):1-5.(in Chinese)

      [14] 冷清波,周早弘.東江源區(qū)森林系統(tǒng)碳匯計量[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28(5):254-258.LENG Q B,ZHOU Z H.Forest carbon sink measurement in Dongjiang Riverhead[J].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3,28(5):254-258.(in Chinese)

      [15] 簡蓋元,馮亮明,王文爛,等.森林碳匯價值與農戶林業(yè)收入增長的分析[J].林業(yè)經(jīng)濟問題,2010(4):304-308.JIAN G Y,F(xiàn)ENG L M,WANG W L,et al.The analysis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value and peasant household forestry income growth[J].Issues of Forestry Economics,2010(4):304-308.(in Chinese)

      [16] 謝屹,李小勇,溫亞利.農戶集體林權流轉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遼寧、浙江、陜西、重慶四?。ㄊ校┑恼{研[J].廣東社會科學,2014(1):13-19.

      [17] KRITROM B.Spike model in contingent valu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1,79(4):1013-1023.

      猜你喜歡
      碳匯城市居民市民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對城市居民行為影響的效果
      四川桑園歷史碳匯的評估工作完成
      山西省碳匯造林及碳匯交易發(fā)展研究
      話劇的盛會·市民的節(jié)日
      影劇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28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人大建設(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青陽林場不同林分類型碳匯計量及碳匯價值評價
      對內蒙古發(fā)展森林碳匯的思考
      時代金融(2016年29期)2016-12-05 18:32:35
      城市居民低碳意識與行為調查分析——以烏魯木齊市為例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4
      北京城市居民的娛樂生活(1949—1966)
      巴东县| 沅江市| 克东县| 永年县| 新余市| 吴川市| 凭祥市| 庆阳市| 翁源县| 瑞昌市| 两当县| 泰顺县| 五莲县| 东光县| 马山县| 万年县| 宽城| 诸暨市| 吉林市| 张家界市| 丰台区| 芮城县| 长泰县| 泽州县| 佛教| 延庆县| 民丰县| 台东县| 剑河县| 武功县| 河北区| 金平| 巴塘县| 新丰县| 浦东新区| 乳源| 靖州| 兴业县| 安吉县| 琼结县| 比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