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光明
“稍等從一家會庭兒主”婦“到過公一務會員兒,再從社做”會,中從堅學力生量到到白跳領(lǐng)廣,場舞的大爺大媽,我們都能聽到類似的口頭語。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等等牌”拖延癥就像時尚潮流一樣,席卷了各類人群。面對沒有興趣的工作時,“拖字訣”成為很多人的對抗武器。有人認為這不過是有點兒懶惰,無傷大局,殊不知,往往會在拖延過程中失去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最終后悔莫及。
那么,到底是什么拖住了人們積極工作的腳步?分析起來,產(chǎn)生拖延的原因很多,可以歸納為三大類:
第一,這項工作不是所擅長的。人們往往對容易完成的工作任務比較積極,而對有一定難度的工作任務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當覺得接到的工作任務很難做得十全十美時,一種擔心失敗的情緒就會侵襲過來,讓人選擇暫時擱置這項任務。
第二,這項工作不是所喜歡的。雖然具備足夠的能力去完成接到的工作任務,但由于對這項工作任務缺乏興趣,很多人會選擇消極對待,直到最后期限臨近時才著手工作。
第三,具有“等等”先生的工作習慣。接到工作任務后,很多人的工作習慣就是先等一等。這些人往往是完美主義者,并由此導致猶豫不決,一直在等待那個壓根兒不知道在哪里的最佳選擇。往往到最后,眼看時間來不及了,才在匆忙中把工作完成。如果工作效果尚可,就沾沾自喜;如果效果不佳,則會以時間來不及了給自己找臺階下,以減輕負疚感。
一位作家曾在書中這樣描述拖延:拖延就像根深蒂固的沙漠植物,雖然表面并不偉岸,甚至微不足道、普通平常,但它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根系卻發(fā)達而堅固,在生活中處處發(fā)揮它的影響力,在短暫地帶來輕松的同時,會浪費我們的精力,讓我們在情感上承受煎熬,在行動上錯失機會,在認知上形成惰性,在人際交往中不受朋友待見,周而復始,形成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
拖延的危害如此之大,又該如何甩掉拖延,跟“等等”先生徹底說再見呢?
甩“拖”第一招:制定科學的時間任務表,把每天要完成的工作任務按照“急、重、輕、緩”順序排列,每完成一項就做個標記。這樣做可以減輕壓力,讓你的心理“發(fā)動機”不會感到疲勞。
甩“拖”第二招: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與劣勢,學會對超出能力的任務說“不”,保持自信。我們每個人都不是“萬能戰(zhàn)士”,當總是面對超出能力的任務時,持續(xù)的挫折會傷害你的自信,降低你的效率,讓你對任何一項工作任務都產(chǎn)生排斥。所以,要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去做事。試想,誰會在能帶來成就感的事情上拖延呢?
甩“拖”第三招:學會求助與合作。與其面對工作的難題躊躇不前,不如改變思路,找一位志同道合的同事幫忙,不僅能更快地克服困難,還能在合作中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技巧,讓你在面對類似難題時不再選擇逃避。
甩“拖”第四招:多給自己積極的暗示。當你每天早上在心里對自己說“我行,我能行”的時候,你已經(jīng)啟動了自我激勵良性模式。積極的暗示會激發(fā)你的潛能,提升你的觀察力、反應能力,從而增進工作效果,讓你在面對工作時更加積極,不再拖延。
甩“拖”第五招:對自己狠一點兒,自我加壓,主動壓縮完成工作的時限。一位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決心在兩年內(nèi)完成論文寫作的研究生,不僅能按期上交論文,平時還能留出時間休整;而那些準備用三年或更長時間寫完論文的研究生,則讓人感覺不僅每分每秒都在查資料,而且上交論文的期限也不能完全保證。這說明,對自己要求嚴一些,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還能有效防止拖延的發(fā)生。不妨試著把上級敲定的工作時限壓縮一些,你可能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雖然時間縮短了,但最后心理感覺卻更輕松了。
愿曾經(jīng)拖延的你在羊年成功“甩拖”,不再是“等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