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苗連貴
幾多故事在龜山
文苗連貴
“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偉人的一句詞,使武漢的龜蛇二山名聞天下。蛇山因有黃鶴樓,名頭很響,其實從歷史看,龜山比蛇山更有名。
傳說大禹治水時途經(jīng)龜山,望漢水之清幽、長江之雄渾,不由贊嘆:“一山隔兩景,真大別也!”由是龜山始稱大別山。如今山腳禹功磯建有禹稷行宮、禹王廟、禹碑等。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地理專著《禹貢·導(dǎo)水篇》也載明大別山:“蟠冢導(dǎo)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江。”現(xiàn)龜山北麓有一摩崖石刻,上書“大別山”三個蒼勁飽滿的大字,出自清人方密痷之手。
龜山又稱大墳山。戰(zhàn)國時期,大詩人屈原放逐途中來到龜山,寫下《哀郢》一篇:“登大墳以望遠(yuǎn)兮,聊以舒吾憂心。”“墳”,古漢語:“高堆也,即山。”經(jīng)郭沫若考證,“大墳”指龜山。
三國時,東吳魯肅屯兵龜山,魯肅聯(lián)蜀抗曹,名重一時,死后亦為人景仰,龜山改稱魯山?!洞竺鹘y(tǒng)一志》載:“大別山一名魯山,舊有魯肅祠,因名?!爆F(xiàn)龜山有魯肅的衣冠冢,墓碑鐫有漢陽知府余肇康題寫的“吳漢昌太守魯公子敬墓”幾個大字,墓上封土完好,青草葳蕤。
龜山的名稱還有幾個,但人們比來比去,還是龜山一名恰切。龜山一山帶兩江,水路通達(dá),歷來是楚人送行的地方。離人登舟,或溯江而上,或順流而下,不舍故土,頻頻回顧,所以民間有“望龜”(諧音盼望早歸)之說。
就形貌而言,龜山高不足百米,山形舒緩、渾圓,早年坐輪渡,江心觀龜山,兩江交匯處,龜背、龜首、龜尾畢現(xiàn),真乃“若巨鰲浮水上”,明季以來,百姓概以龜山呼之,遂定名龜山。
作為風(fēng)景名勝,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紛至沓來,登臨題詠,留下不少名篇,除屈原的《哀郢》外,還有蔡邕的《漢津賦》、謝眺的《臨楚江賦》、李白的《江夏寄漢陽輔錄事》、蘇軾的《龜山》等。清代詩人張際亮真切感受到龜山之美,在《大別山》一詩里著意描?。骸按髣e內(nèi)如屏,長江外如帶。漢陽好城郭,山水含煙藹?!边|遠(yuǎn),壯美,古代龜山的風(fēng)貌歷歷如在眼前。歌詠龜山的古今詩文不下200篇,有詩碑刻錄之,這是龜山的文采氣韻。
龜山上下的古建筑不少。最為著名的是古琴臺,位于山腳西側(cè),一所古色古香的庭院,花木扶疏,古韻氤氳,傳說為伯牙彈琴、鐘子期聽琴之地?!拔∥『踔驹诟呱剑笱蠛踔驹诹魉?。 水為江、漢,山大約就是龜山,伯牙摔琴謝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為千古一嘆!
近代中國也給龜山鑄就了歷史風(fēng)云。1894年張之洞創(chuàng)設(shè)湖北槍炮廠,規(guī)模宏大,選址龜山北麓,后更名漢陽兵工廠,生產(chǎn)“漢陽造”步槍,名噪一時。1911年武昌起義,黃興被推為民軍總司令,指揮以龜山為戰(zhàn)場的陽夏保衛(wèi)戰(zhàn),與清軍殊死決戰(zhàn)。如今,埋在土中的炮彈片、嵌入巖隙的子彈頭時有所現(xiàn),可見當(dāng)年鏖戰(zhàn)之急。黃興逝世后,民國政府為之造銅像,原建武昌,后遷龜山。黃興身著大氅,神色凝重,雙目遠(yuǎn)視,似仍在觀察遠(yuǎn)方敵情。
古老的龜山也有現(xiàn)代氣息的大手筆,豎有擎天一柱電視塔,橫有萬里長江第一橋——這座上世紀(jì)50年代建設(shè)的鋼鐵大橋,曾為新中國的驕傲,由龜蛇二山高高托舉,有一種頂天立地的氣概。
僑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