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喉痧癥治概要》喉痧治療思想初探*

      2015-01-04 03:16:18許岳亭吳承艷梁爽黃凱裕
      中國中醫(yī)急癥 2015年3期
      關鍵詞:丁氏孟河咽喉

      許岳亭吳承艷梁 爽黃凱裕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9;2.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藥文獻研究所,江蘇 南京210029)

      ·醫(yī)籍研析·

      《喉痧癥治概要》喉痧治療思想初探*

      許岳亭1吳承艷2△梁 爽1黃凱裕1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9;2.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藥文獻研究所,江蘇 南京210029)

      孟河醫(yī)家丁甘仁在《喉痧癥治概要》中系統(tǒng)討論了喉痧的病名、病因病機、辨證治法。丁氏治療喉痧師古不泥古,藥專力強,用藥嚴謹,把握時機,并結合外用藥,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對后世治療猩紅熱一類的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孟河 丁甘仁 喉痧 猩紅熱

      丁甘仁,名澤周(1865-1926年),江蘇武進孟河人。其醫(yī)術精湛,成就卓著,與費伯雄、馬培之、巢崇山并稱孟河四大家。丁氏刻苦鉆研中醫(yī)經(jīng)典,致力于仲景古訓,旁及金元四大家之論述,既諳經(jīng)方,又通時方。丁氏臨證經(jīng)驗豐富,于內、外、婦、幼、喉科及疑難雜癥無一不精,而在醫(yī)治外感熱病方面更有成效[1]。丁甘仁發(fā)蒙于費家門人,又聆教于馬培之、巢氏,在蘇州行醫(yī)期間,精研吳門醫(yī)派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jīng)驗,及至滬上,從安徽傷寒經(jīng)方名家汪蓮石游,學習經(jīng)方臨床應用[2]。二十世紀初上海喉痧大流行,丁氏憑一己之力救治上萬余人。丁甘仁著有專書《喉痧癥治概要》,對其病因病機和傳變過程,均有扼要的辨析[3],為后世中醫(yī)藥治療急性熱病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F(xiàn)就丁氏治療喉痧的臨床經(jīng)驗和學術思想總結如下,以饗同道。

      1 病名溯源

      喉痧是常見的中醫(yī)肺系傳染病之一,由溫熱疫毒經(jīng)口鼻或皮膚侵入,上沖咽喉,外竄肌膚所致。該病具有流行性、傳染性、地域性和傳變快的特點。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咽喉腫痛糜爛、皮膚出現(xiàn)彌漫性猩紅疹點。該病最早在《金匱要略》中“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中有近似記載:“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其作為單獨病種,首見于清代名醫(yī)尤在涇所著之《金匱翼》卷五“爛喉痧方”條目。清代以后喉痧廣泛流行,大量文獻隨之涌現(xiàn)。當代學者普遍認為喉痧近似于西醫(yī)學的“猩紅熱”。

      2 病因病機

      丁甘仁謂 “邪從口鼻入于肺胃,咽喉為肺胃之門戶,暴寒束于外,疫毒郁于內,蒸騰肺胃兩經(jīng),厥少之火,乘勢上亢,于是發(fā)為爛喉丹痧”[4]。丁氏認為風溫疫癘之邪是喉痧的主要病因。而肺主皮毛,胃主肌肉,所以出現(xiàn)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的肺衛(wèi)表證和咽喉腫痛、肌膚丹痧的局部癥狀。20世紀初,上海人口稠密,日本、英國等國陸續(xù)興建眾多近代企業(yè),上海迅速發(fā)展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工業(yè)中心。龐大的人口和林立的工廠是喉痧產(chǎn)生的先決條件。該病好發(fā)于冬春兩季。丁氏云“壬寅春起,寒暖無常,天時不正,履見盛行”[4]。該書中丁氏提示了1902年初春時節(jié),上海氣溫反復無常,不正之氣釀成疫癘之邪。此外,江南地區(qū)氣候溫暖潮濕,水源豐富,江南人體質文弱,更利于該病的傳播與流行。

      3 辨證施治

      丁甘仁對喉痧的辨證依據(jù)溫病衛(wèi)、氣、營、血之辨證綱領,治療以發(fā)汗透痧為第一要義,分初、中、末3個階段進行。在喉痧初起之時,邪郁于氣分,癥見寒熱、煩躁、嘔惡,咽喉腫痛腐爛,舌苔或白如積粉,或薄膩而黃,脈或浮數(shù),或郁數(shù),甚或脈沉似伏。此時,病情輕者選用荊防敗毒散、解肌透痧湯;病情重者可選用麻杏石甘湯。喉痧中期疫邪化火,由氣入營,癥見壯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腐爛,舌邊尖紅絳,中有黃苔,丹痧密布,甚則神昏譫語。病情輕則用加減黑膏湯,病情重則用犀豉湯、犀角地黃湯。喉痧末期氣分之邪已透,痧子布齊,方用加減滋陰清肺湯、敗毒湯。

      4 組方用藥

      《喉痧癥治概要》記載的用于治療喉痧的自創(chuàng)訂方有8首,古方8首,外用方8首。其中8首自創(chuàng)訂方均由丁氏所創(chuàng),分別是解肌透痧湯、加減麻杏石甘湯、加減升麻葛根湯、加減黑膏湯、涼營清氣湯、加減滋陰清肺湯、敗毒湯和加減竹葉石膏湯。此8方均為內服方,共使用藥物42味。所統(tǒng)計的藥物均系8首自創(chuàng)訂方中組成部分的藥物,凡制劑、用法、加減及驗案中的藥物均未計入。藥物的使用頻次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清熱解毒用連翹殼、金銀花、嫩射干。清熱瀉火用石膏、貝母、鮮竹葉、蘆根。清熱涼血用京赤芍、京玄參、鮮生地。辛涼解表用薄荷葉、凈蟬衣、粉葛根、熟牛蒡子、淡豆豉、浮萍、桑葉。同時丁氏多用僵蠶、荊芥穗、桔梗和甘草配伍,共奏化痰透表,利咽解毒之功。其組方用藥特點如下。

      表1 藥物使用頻次表

      4.1 師古不泥,藥專力強 孟河醫(yī)派十分注重對經(jīng)典醫(yī)著的研究,并以此指導著臨床的實踐[5]。丁甘仁以孟河醫(yī)道為根本,繼承前人用方思想,在治療喉痧時合理選用了犀角地黃湯、竹葉石膏湯、白虎湯等8首古方。同時丁氏根據(jù)江南水土氣候溫暖潮濕和人群體質文弱之特點,又創(chuàng)8方,顯示了丁氏靈活組方用藥的特點。從表1數(shù)據(jù)看出,丁氏使用大量清熱藥以清解里熱,配伍辛涼解表透發(fā)的藥物使邪有出路,符合溫病學中祛除溫邪的治療原則,體現(xiàn)出藥專力強的組方用藥特色。從表1可以看出,連翹殼使用頻率最高為100%。其次使用頻率較高的藥物有:生甘草87.5%,薄荷葉75.0%,鮮竹葉62.5%,京赤芍50.0%,凈蟬衣、京玄參、金銀花、鮮生地、鮮石斛、蘆根、萊菔為37.5%。以上大多為清熱之品。清熱解毒用連翹殼、金銀花;清熱瀉火用鮮竹茹、蘆根;清熱涼血用京赤芍、鮮生地;辛涼解表用薄荷葉、凈蟬衣等??此茖こ5乃幬镌诙∈系呐湮橹拢l(fā)揮出強有力的祛邪外出的功效,即遇危難重癥,譴方仍然不離平淡,不以炫奇猛峻求功,于平淡中顯神奇[6]。

      4.2 用藥嚴謹,把握時機 丁甘仁要求在臨診中務必要做到3個方面的考慮:第一要估計患者體質的強弱;第二要酌量病勢的輕重緩急;第三對患者的居處習慣、飲食嗜好等也要作適當?shù)目紤][7]。丁甘仁遵循病情進展和變化的規(guī)律,嚴格把握時機,對喉痧進行分階段治療,使用藥更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所謂救病如救火,走馬看咽喉。丁甘仁十分重視邪正盛衰的關系,根據(jù)不同情況組方靈活多變,當表則表之,當清則清之,或釜底抽薪,或急下存陰。喉痧初期多使用解肌透痧湯以解表,中期多用涼營清氣湯以清熱涼血,末期多用加減滋陰清肺湯以滋陰清肺扶助正氣。丁氏特別強調以下幾點:(1)痧癥未透時,不可過早使用寒涼之品,如鮮生地、鮮石斛、鮮茅根。若早進寒涼,邪郁肺胃,不得泄越于外,必然導致內陷神昏或泄瀉等危重癥狀。應當待邪已透表,痧子布齊,才可以大量使用清營涼解之劑祛邪外出;(2)不可以表散太過,如使用大劑量麻黃,否則易使邪火愈熾,傷津劫液,引動肝風,而發(fā)為痙厥;(3)用吐、瀉法予以治療,津液大傷,此時勿服冷水、甘蔗、水梨等寒涼之物。痧后切忌大葷海鮮酸鹽澀辣之物,以杜后患。

      4.3 內服為主,結合外用 喉痧的顯著癥狀為咽喉腫痛糜爛,布滿紅色痧子。咽喉屬于肺系,下連于氣道而通肺氣。若外邪犯肺,循經(jīng)上蒸,可發(fā)為咽喉紅腫熱痛。在治療上,不分內服外用,以好的療效為先機,故孟河醫(yī)家流傳不少有效的民間秘方[8]。外用藥直接作用于咽喉部,可以快速吸收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其特點是作用迅速,藥效持久。丁氏治療喉痧時常將外用藥與內服湯藥結合使用。書中記載外用方8首,其中吹藥包括玉鑰匙、金不換、加味珠黃散、錫類散。外貼藥用貼喉異功散。敷藥包括三黃二香散、沖和膏、紫金錠(即玉樞丹)。皆有祛腐生新、消炎退腫的功效。內服外用相結合,共奏拔毒祛腐生肌之功。

      丁甘仁自述“臨證二十余年,于此癥略有心得,診治爛喉痧不下一萬人次”。在汲取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上,丁氏形成獨特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jīng)驗。丁氏《喉痧癥治概要》對現(xiàn)代猩紅熱一類的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的辨證治療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1] 馮堃,呂軍偉.丁甘仁治療外感病經(jīng)驗[J].中醫(yī)藥學報,2010,38(3):11.

      [2] 李明.兼收并舉,和而不同——孟河醫(yī)學特色探析[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2,31(4):821.

      [3] 杜鵑,王振國.孟河四家診療咽喉疾病特色的研究[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8(1):65.

      [4] 丁甘仁著,沈仲理.丁甘仁臨證醫(yī)集[M].上海: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2000:335-336.

      [5] 王瓊,張冰.孟河醫(yī)派的學術思想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2,31(5):1148.

      [6] 單德成,趙小平.孟河醫(yī)派的形成和發(fā)展探討[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0,16(5):365.

      [7] 李夏亭.淺析丁甘仁對近代中醫(yī)藥發(fā)展的學術影響——紀念丁甘仁先生逝世80周年[J].江蘇中醫(yī)藥,2006,51(6):16.

      [8] 苗苗,李燕,余婧.孟河醫(yī)派的形成與學術思想淺談[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4,20(3):295.

      R256

      A

      1004-745X(2015)03-0473-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3.036

      2014-09-20)

      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LSB007)

      △通信作者(電子郵箱:chengyanwu1999@163.com)

      猜你喜歡
      丁氏孟河咽喉
      穿井得一人
      從學術傳承角度探討孟河費氏流派對濕證的認識和發(fā)展
      咽喉不適 試試這杯茶飲
      傳承孟河醫(yī)派 弘揚國醫(yī)精髓
      華人時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28
      基于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探討孟河醫(yī)派治療水氣病的組方用藥規(guī)律研究
      穿井得人
      電子鼻咽喉鏡在腔鏡甲狀腺手術前的應用
      孟河醫(yī)派三大家及傳人檔案追蹤
      家用小方治療咽喉腫痛
      特別健康(2018年2期)2018-07-14 04:39:14
      穿井得人
      南和县| 双牌县| 喀什市| 喀喇沁旗| 富蕴县| 象山县| 平潭县| 咸丰县| 庆城县| 成都市| 永安市| 三穗县| 宣恩县| 彝良县| 定结县| 龙泉市| 松潘县| 龙岩市| 秦皇岛市| 郓城县| 应用必备| 永顺县| 威远县| 保德县| 邵阳市| 岳普湖县| 聂拉木县| 南安市| 彭山县| 河东区| 吴江市| 沂南县| 梓潼县| 永年县| 明光市| 筠连县| 长治县| 定结县| 醴陵市| 栾城县| 故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