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藝琳
摘 要:沈從文以獨具特色的批評風格著稱于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如果說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仿若一曲優(yōu)雅抒情的淺吟低唱,那他的文學批評展露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他幻化為一個舞者,外露、放肆而又個性張揚。美是沈從文藝術世界的核心,他善于從文學作品的美學特征來探索作家的審美追求。但沈從文以文學家的身份進入批評領域,藝術家的素養(yǎng)和個人獨特的文學觀念在其進行批評的同時,也暴露出自身的局限與缺憾。本文將從沈從文文學批評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兩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沈從文;文學批評;特殊性;局限性
1 沈從文文學批評的特殊性
1.1 從小說的唯美到評論的審美批評模式
綜觀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我們不難看到,1931年以后,他的文學(主要是小說)創(chuàng)作完成了從敘寫自身經(jīng)歷到觀照社會人生的根本轉(zhuǎn)折,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邊城》、《長河》、《湘行散記》、《湘西》以及其他許多優(yōu)秀短篇標志著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完全成熟。他發(fā)現(xiàn)并緊緊抓住保留在原始山村和下層人民中間的人性美與都市上流社會人性扭曲的對立沖突,明確地做出自己的審美選擇。沈從文文學作品表現(xiàn)出的這種審美傾向影響到了他的文學批評,進而使他在文學批評的創(chuàng)作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唯美主義傾向,確立了自己的審美批評模式。
仔細研讀沈從文的文學批評作品可以看出,在沈從文的文學批評中,審美批評思想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像影子一樣如影隨形地貫穿于他的所有評論作品中,大到對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評論和他所寫的序言、題記,小到他給文學愛好者的回信以及其他隨感而發(fā)的只言片語等。沈從文從作品的美學特征或讀者的審美感覺入手,來探索作品自身或作家個人的審美追求,從而對作品做出一定的美學評價,總結(jié)出一定的美學規(guī)律。
1.2 “回歸傳統(tǒng)”的評點式語言
沈從文的生命哲學是本于自然,回歸自然,建立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從語言方式看,他追求形象的、抒情的、頓悟的特色,目的是盡量保留閱讀印象的原色原味,并以直觀的“評點式”述評,以期與讀者達到精神上的溝通。在這方面顯然是吸收了我國傳統(tǒng)批評語言表達的特點:不重邏輯分析,而重直覺感悟,通過形象、象征、類比等直觀的語言方式去引發(fā)、啟動讀者的直覺性思維,由“得意而忘言”之途去體悟、把握審美內(nèi)容,特別是對作品的風格、意境的評析方面。批評語言于平實、干凈中透露出詩意的典雅與睿智的哲思。以“回歸傳統(tǒng)”的評點式語言,力求達到“意韻美”與“頓悟”的效果,既把落花生行文的風格表露無疑,遣詞造句又空靈飄逸。
1.3 注重文體批評
注重從文體入手進行批評是沈從文文學批評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寫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作家作品論涉及“五四”至二十年代活躍的大部分作家,沈從文的論述皆從文體層面入手,以感悟性的語言對小說及其作者作了形象的概括和評論。他指出,羅黑芷的“《春日》集子里全是憂郁氣氛”,施蟄存在“文字上都見出細雕的努力”?!霸隗w裁方面,在文字方面,《死水》的影響,不是讀者,當是作者”?!袄罱鸢l(fā),胡也頻,使詩接受古文字中的助詞與虛字,復詞,楊騷詩代表一個混雜的形式”。作品中傳達出來的“氣氛”、“調(diào)子”、“氣息”是沈從文著力較多的地方,它通常代表了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呈現(xiàn)出來的風格,是總印象,也正是經(jīng)常被重視作品社會思想價值的評論家所忽視的地方。沈從文從文學本體出發(fā),抓住文學作品中抽象的情感因素,進行分析概括,在提及“文字”、“形式”等文體細部特征的時候也沒有按西方文論中的分析方法那般作語言層面的精耕細作,而是從中國古典文論中汲取了感悟傳神的表達方式,作形象和韻味上的把握。
1.4 推崇生命與創(chuàng)造,注重“靜觀”
沈從文在批評作家作品的時候,非常注重“靜觀”的審美心態(tài)。一方面,當他批評文學作品時,他是以一種靜觀的心態(tài)來品評,表現(xiàn)出理性的評價態(tài)度。另一方面,看他所批評的文學作品中是否達到了靜觀的程度。沈從文的文學批評非常注重文學的情感性,然而他自己內(nèi)斂的性格對情感的表達非常含蓄,在文字中都包含了深切的悲憫,對人類的同情與愛。對于情感的無節(jié)制的宣泄非常不滿,他認為這種無節(jié)制主要是不能靜觀人生的結(jié)果,同時也從社會生活背景來尋找原因,最主要的是文字技巧把握不夠,藝術表現(xiàn)力不強,把生活與藝術混淆,缺少理性的指導。他對左翼作家描寫粗暴、描寫血淚、夸張喊叫的文章不以為然。他并不反對文學的功利性,也從時代角度來批評作品,但他所認識的時代是一種體驗的時代,一種心理微觀的時代。他認為大部分的左翼作家都是缺乏對生活的體驗,對自己筆下的人事并非熟悉,缺乏靜觀的反照和情感的節(jié)制。
2 沈從文文學批評的局限性
2.1 沒有核心的批評理論和嚴密的體系
與大部分批評家不同,沈從文沒有自己核心的批評理論,甚至他的文學批評也沒有嚴密的體系,談論一個問題,往往太拉雜,中心不明確。在《論施蟄存與羅黑芷》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要討論的內(nèi)容如題所示,為了讓讀者更加清晰地看出兩者之間的異同及各自的地位,作者在行文的過程中加入了許多其他作家以作參照,如魯迅、王魯彥、許欽文、黎錦明、茅盾、丁玲、郁達夫等,這當然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作者所希望的效果,但同時也淡化了主題,文章顯得不緊湊。在《論馮文炳》這篇文章中,類似的問題也同樣出現(xiàn)。“他的批評的整個過程哪怕是批評活動才剛剛開始,總不像理論型批評家那樣,先有一個明晰的指導思想、價值標準,而自始至終都是以欣賞者的眼光,去體驗作家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并同作家一同‘參與創(chuàng)造。”
2.2 帶有本人的主觀色彩甚至是偏見
個人的藝術趣味不僅制約著沈從文對于批評對象的選擇,也制約著他作為批評家的批評眼光,典型如他對于魯迅等作家作品的批評。盡管沈從文承認在新文學第一個十年魯迅是最成功的作家,但是“魯迅作品的評價,也只是適宜于從當時一般作品中比較的”。沈從文自
己那種傾向于“和諧”“恬靜”的古典“牧歌式”的審美趣味使他對于魯迅等以國民性批判為主題的文學創(chuàng)作多持排斥態(tài)度,如他批評“《阿Q正傳》在藝術上是一個壞作品,正如中國許多壞作品一樣,給人的趣味也還是低級的諧謔,而缺少其他趣味的?!鄙硖帉W院派文化氛圍,京派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精英文化意識和優(yōu)越感,也使沈從文對左翼文學不是采取他自己所標榜的學術研究應“求真”和“寬容”的態(tài)度,進行深人的研究和批評,而流于簡單化的排斥、抵制,缺少一個職業(yè)批評家的學術立場。一個感性的批評家,由興而起,以情而終,他的這種批評特色就注定了他的批評文章不可能精于邏輯、體系嚴密、中心精準,同時也注定了他對筆下的人事投射更多主觀體驗和情緒,所以在寫批評這樣重于理性分析和判斷的文章時,他的筆下始終伏有一股感情的潛流,甚至有時候這股潛流會沖破理性規(guī)范的束縛,噴涌為振奮人心的熱情。一個追求獨見的批評家,不甘于下四平八穩(wěn)的結(jié)論,超人的慧悟能力總是讓他的文章異彩紛呈,同時也就難免劍走偏鋒。此外他的輕理智主義傾向,對理論的輕視與排斥,都表現(xiàn)出其批評的局限性。
注釋
[1]沈從文.從文小說習作選集代序[ A],沈從文選集.第5卷[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31.
[2]沈從文.論施蟄存與羅黑芷[ A],沈從文文集.第16卷[ 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172-174.
[3]沈從文.論焦菊隱的《夜哭》[ A],沈從文全集.第16卷[ 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120.
[4]趙學勇,藺春華.傳統(tǒng)批評理念的現(xiàn)代表現(xiàn)[J].文藝研究,2003,(6).
[5]沈從文.論《阿Q正傳》[ A].沈從文全集.第16卷[ 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201.
參考文獻
[1]沈從文.沈從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2]沈從文.沈從文批評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3]文學武.論沈從文的文學批評觀[ J],江淮論壇,2000 (2).
[4]艾光輝.論沈從文的文學批評[J],中a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5 (4).
[5]黃鍵.京派文學批評研究[J],當代作家評論,200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