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摘 要:法律通過語言表現(xiàn)出來,語言是法律的載體。精確性、模糊性是法律語言的兩個重要特點,文章從語義、語用和差異分布三方面將法律語言的二屬性進行比較,在語義上,由于法律語言內(nèi)涵和外延的不同,導致詞語的表達效果和選擇運用上不同,產(chǎn)生的表達效果(語用)也不同,從而在不同的法律中,法律語言二屬性分布也不同。
關鍵詞:法律語言;精確性;模糊性;分布
法律語言是貫穿于法律的制定、研究和使用過程中的語言文字表意系統(tǒng),可分為狹義和廣義法律語言。狹義的法律語言專指立法語言,是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所使用的語言,即成文法所用的語言。廣義的法律語言則包括立法語言、法學研究及司法實踐中所使用的語言詞語。它既具有精確性,又具有模糊性。文章以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為語料,從語義、語用及分布情況等方面對法律語言的二屬性進行了比較研究。
1 法律語言二屬性在語義、 語用方面的比較
法律規(guī)范力求準確,以方便公民遵守,使執(zhí)法機關易于操作;但它要以語言為媒介將紛繁復雜客觀事物、現(xiàn)象和社會關系之間的清晰地表達出來,使法律語言具有概括性的特點,從而使法律語言具有精確性和模糊性的特征。精確性和模糊性是語言的兩個重要特點,也是法律語言的重要特點,二者在語義和語用方面存在著差異。
1、語義方面
從上表可以看出,(1)提高的法律詞語、常用語使用頻率,如自首、被告、減刑、監(jiān)外執(zhí)行等術語,這些專業(yè)術語在法律規(guī)范中有單一、固定意義,不帶有任何主觀感情色彩,不需要借助詞語搭配和語境即可理解,使用這樣的詞語,可以增強法律語言的準確性;細微甄別篩選近義詞,如“從輕和減輕”等,根據(jù)我國《刑法》第61-63條的相關規(guī)定:應根據(jù)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實、性質(zhì)、情節(jié)和社會危害性來決定其所應承擔的刑事責任,具有規(guī)定的從重、從輕處罰情節(jié)的,應當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內(nèi)判處刑罰;具有規(guī)定的減輕處罰情節(jié)的,應當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梢钥闯鰞烧咦畋举|(zhì)的區(qū)別在于:是否在法定刑范圍內(nèi)。從輕是在法定刑內(nèi),減輕是低于法定刑。從力度上說,從輕小于減輕如某罪的法定刑進行恰當選擇;合理運用如“合理的和適當?shù)摹薄ⅰ疤睾蜆O” 等一些副詞或者形容詞,在范圍、程度等方面主體、客體、情節(jié)及法律構成要件進行限制,使法律語言表達更周密,更規(guī)范,這些方式都可提高法律語言的準確性。(2)法律語言的模糊性是有一定限度的,通過對模糊度很高的詞語如時間和方位名詞如上、下等的避免使用和模糊度高的多義詞和短語的慎重使用來限制法律語言模糊性。
2、語用方面
法律語言尤其是立法語言在表述法律的主體、客體及適用范圍時表意必須準確,除此之外,還必須具有較強的概括性,這時就需要使用模糊性的語言。模糊性語言的能擴大法律的涵蓋面,延伸法律的伸縮空間,從而使法律有更強的適用性。法律語言精確性和模糊性的特點會使法律規(guī)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二者相互配合使用,使法律規(guī)范表意更周密、完整。
從上表可以看出,法律語言精確性能使法律規(guī)范非常清晰地公布于世,使公民有行動的標準和價值評價的尺度,做到有法可依,從而更好地調(diào)節(jié)社會關系,保障整個社會法治沿著良性軌道健康發(fā)展。法律語言的模糊性能增強法律語言的張力,擴大法律的使用范圍,使法律內(nèi)容更加完備,表意更嚴密,語言風格更莊重。值得注意的是法律語言的模糊性除了了積極影響外,還有消極影響,法律語言如果過于模糊,使法律范圍過于寬泛,在實際的運用中就會沒有具體明確的標準,難以操作,形成法律漏洞,留下權利尋租的機會和空間,這有悖于立法的初衷,使整個社會的法治偏離規(guī)范的軌道,破會社會管理秩序,損害公民的合法權益。
2 法律語言二重性差異分布
為了證明法律語言二重性在我國立法語言中的差異性分布,文種以我國的三大實體法、三大程序法為語料,對其中法律語言二重性進行了統(tǒng)計,在《刑法》條文中,語義模糊現(xiàn)象則較為普遍,據(jù)統(tǒng)計,從刑法總則到分則運用了模糊語言的條文有108處,占全部法條的近50%。我國《刑事訴訟法》(根據(jù)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 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共有290 條,另外再加《刑事訴訟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條款有548 條,加起來共有838條。《刑事訴訟法》中,模糊性條款約有149條,約占17.9%。我國《民法通則》、《行政處罰法》和我國《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中的模糊性和精確性的法律語言作詳細的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民法通則》及《民法實施意見》中,有模糊性語言的法條約占59.4%,而在《民事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對《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中,模糊性語言約占11.4%。在《行政處罰法》中,模糊性語言約占42.1%,在《行政訴訟法》中,模糊性語言約占12.1%。
通過上述數(shù)據(jù)比較,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1)程序法的法律語言精確性要高于程序法語言精確性,反過來說,實體法的法律語言模糊性要高于程序法。也可以說,模糊性的法律語言更廣泛地分布在實體法中,而精確性的法律語言更廣泛地分布在我國程序法中。原因有二:①法律的目的是規(guī)定權利和義務,實體法如果過于精細地地規(guī)定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不便于法律的操作和使用,勢必影響法律的使用效率和嚴肅性。實體法為了能全面地調(diào)整社會關系,往往趨向于采用模糊性語言。②實體法規(guī)定的程序,是為了有效地保障保護公民權利和義務。所以程序法必須是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的,為人們參與法律活動提供有效地指導,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利益,從而提高法律的權威性。這就要求程序法的語言必須準確、簡潔,精確性高。
(2)數(shù)據(jù)對比來看,實體法中,《民法》法律語言的模糊性最高、《刑法》次之,《行政處罰法》法律語言的模糊性最低。這主要是由于三部法律規(guī)范立法目的不同而造成的。中國自古沒有完備的民法典,對社會關系所出現(xiàn)的問題都用民法來調(diào)整,所以在三部法律中民法的包容性最強,相應的在民法語言上模糊性也最強?!缎姓幜P法》規(guī)范的政府組織和行政行為相對人的行為,其內(nèi)容要求明確、具可操作性強,以最大程度保護相對人的利益,所以其語言相應的也要最準確、簡潔,精確性強,模糊性差。由此得出啟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法制建設取得長遠的進步,但是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提高語言的精確性,使法律法規(guī)更加科學、完備,更好保護國家和人民權利是法學界的一個重要課題。
3 小結
法律語言二屬性在表意上的差異,在語用上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從而導致在法律中的分布也有差異。精確和嚴謹是法律語言的靈魂和生命,它能明確引導公民行動,使其符合法律要求,更好發(fā)揮法律的社會調(diào)節(jié)功能。但由于客觀事物復雜性和人類認識能力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法律語言無法準確界定的各種社會關系,需要用模糊性的語言進行描述,使法律更有包容性,從而在更高層面實現(xiàn)法律準確。所以二者并不是對立,而是統(tǒng)一的.惟其如此,在實踐中,只有認真探討二者相結合的途徑,規(guī)避法律語言模糊性帶來的負面影響,使法律語言精確性和模糊性有機結合,提高法律語言表達的張力和適用范圍,準確清晰地向人們傳達法律信息,在社會生活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捍衛(wèi)法律的權威性,保證法律的有效實施,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目標。
注釋
[1]劉紅嬰:‘法律語言學》,北京大學版社2003年版,第22頁。
[2]王潔:《法律語言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9頁。)
參考文獻
[1]冀婷婷.法律語言模糊性的語義學和語用學視角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吳海紅.論法律語言的模糊性,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3]張艷.法律模糊語言的多角度研究——以《婚姻法》為個案,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4]徐靜.精確與模糊:刑事法制中法律語言二維性研究,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