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雪瑩李志鵬朱寧云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沈陽110000;2.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南京210023;3.遼寧省中醫(yī)院,遼寧沈陽110000)
養(yǎng)肺清熱法治療干眼癥60例臨床研究
蔣雪瑩1李志鵬2朱寧云3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沈陽110000;2.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南京210023;3.遼寧省中醫(yī)院,遼寧沈陽110000)
目的:觀察養(yǎng)肺清熱方治療干眼癥的臨床療效。方法:60例干眼癥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60只眼,以貝復舒滴眼液點眼并口服中藥養(yǎng)肺清熱方;對照組30例60只眼,僅用貝復舒滴眼液點眼。2組均治療4周后,觀察并比較主觀癥狀積分、淚液分泌量、淚膜破裂時間、角膜熒光素染色評分改善情況,并統(tǒng)計臨床療效。結(jié)果:治療后治療組淚液分泌量、淚膜破裂時間較治療前明顯增加(P<0.01),主觀癥狀積分、角膜熒光素染色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1)。而對照組治療后僅臨床癥狀積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其他指標均未見明顯改善(P>0.05)。治療組上述各項指標的改善程度以及臨床療效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P<0.01)。結(jié)論:中藥湯劑養(yǎng)肺清熱方聯(lián)合貝復舒可明顯改善干眼癥患者的眼表癥狀,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用貝復舒滴眼液。
干眼癥 肺陰不足 養(yǎng)肺清熱方 貝復舒
干眼癥是由于淚液的量或質(zhì)或流體動力學異常引起的淚膜不穩(wěn)定和(或)眼表損害,從而導致眼不適癥狀及視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1]。我們認為,青壯年干眼癥患者多因肺陰不足、目失津液濡潤所致,故采用養(yǎng)陰清熱方治療。本研究選取30例肺陰不足型水樣液缺乏性干眼癥患者,采用內(nèi)服養(yǎng)肺清熱方聯(lián)合貝復舒滴眼液點眼治療,并與單用貝復舒滴眼液的30例患者進行療效對比,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在遼寧省中醫(yī)院眼科門診確診為肺陰不足型水樣液缺乏性干眼癥患者60例(120只眼),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60只眼):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27.67±5.21)歲;平均病程(4.67±2.52)年。對照組30例(60只眼):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26.72±4.57)歲;平均病程(4.36±2.32)年。治療前可比性檢測表明,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主觀癥狀積分、淚液分泌量、淚膜破裂時間、角膜熒光素染色評分等方面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yī)眼科學》[2],肺陰不足型干眼癥患者主癥表現(xiàn)為:目珠干燥乏澤、癢、不耐久視、磨痛。次癥表現(xiàn)為:(1)口干鼻燥,或皮膚干燥,或干咳少痰;(2)潮熱盜汗或五心煩熱或大便干;(3)白睛如?;蛏杂谐嗝}或黑睛細點星翳;(4)苔薄少津,脈細無力或細數(shù)?;颊呔邆渲靼Y至少1項加4個次癥每組1項以上者就可診斷。
1.3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 《干眼臨床診療專家共識(2013)》[1],當主觀癥狀(干燥感、異物感、燒灼感、疲勞感、不適感、視力波動)具備其中至少1項和BUT≤5s或SchirmerⅠ試驗≤5mm/5min;或主觀癥狀(干燥感、異物感、燒灼感、疲勞感、不適感、視力波動)具備其中至少1項和5s<BUT≤10s或5mm/5min<SchirmerⅠ試驗≤10mm/5min時,同時有角結(jié)膜熒光素染色陽性可診斷干眼癥。
2.1 治療組 予養(yǎng)肺清熱方(生地15g,當歸15g,玄參10g,麥冬10g,白芍10g,玉竹10g,防風10g,荊芥10g)中藥湯劑口服,每次100mL,每日2次。伴畏光加柴胡10g、升麻10g、葛根10g;伴眼癢加地膚子10g、白鮮皮10g;伴眼脹加石決明10g、決明子10g;伴夜寐欠安加首烏藤10g、炙遠志10g;伴消化不良加雞內(nèi)金10g、麥芽10g、神曲10g。予貝復舒(珠海億勝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出品)滴眼液點眼,每日4次,每次1滴。
2.2 對照組 予貝復舒滴眼液點眼,每日4次,每次1滴。
2組療程均為4周。
3.1 觀察指標
3.1.1 主觀癥狀積分 將常見臨床癥狀如眼干澀、異物感、眼疲勞、燒灼感、眼脹感、眼痛、畏光、眼紅等共8項按無、偶然、經(jīng)常、持續(xù)分別對應計分0~3分,采用問卷調(diào)查方式統(tǒng)計治療前后主觀癥狀評分。
3.1.2 客觀觀察指標 淚液分泌試驗Ⅰ(SchirmerⅠ):將35mm×5mm的濾紙條(天津晶明新技術(shù)開發(fā)有限公司),一段用消毒鑷折進5mm,置于下眼瞼中外1/3穹隆處,避免接觸角膜,閉眼(避免淚液蒸發(fā)),計時,5min后取出,記錄濾紙條自折疊處起的濕潤長度,單位為mm/5min。淚膜破裂時間(BUT):用玻璃棒蘸2%熒光素鈉滴入患者結(jié)膜囊,囑患者輕輕眨眼3~4次,再平視前方,不眨眼,在裂隙燈下觀察患者自最后一次瞬目后睜開眼睛到角膜表面上出現(xiàn)第一個黑斑淚膜缺損為止,記錄時間,連續(xù)3次,取平均數(shù)。角膜熒光染色(FL)評分:用玻璃棒蘸少許1%熒光素納滴于下彎窿結(jié)膜,囑患者眨眼3~4次,再囑患者注視前方,在裂隙燈下觀察角膜染色情況。將角膜分為4個象限,規(guī)定無染色為0分,有染色則分為輕、中、重3級,分別為1、2、3分,共0~12分。
3.2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治愈:癥狀消失,角膜染色消退,SchirmerⅠ試驗多次測定大于10mm/5min,BUT大于 10s;好轉(zhuǎn):癥狀減輕,角膜染色減少,SchirmerⅠ試驗多次測定淚液分泌量有所增加,淚膜破裂時間較前延長;未愈:癥狀無改善,角膜染色無變化或增多,SchirmerⅠ試驗多次測定淚液分泌量未增加,淚膜破裂時間較前無變化。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獲數(shù)據(jù)錄入SPSS17.00軟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各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3.4 治療結(jié)果
3.4.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2組患者治療前后客觀觀察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主觀癥狀積分、Schimer I、BUT、FL評分比較(±s)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主觀癥狀積分、Schimer I、BUT、FL評分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組別 眼數(shù)(只)對照組FL評分(分)3.34±1.26 3.89±1.22 2.11±1.03 5.12±1.63##**5.36±2.47##**0.88±0.34##**3.36±1.23 3.68±1.57 2.21±1.18 3.97±1.63 4.06±1.95 1.63±0.87治療組Schimer I(mm/5min)主觀癥狀積分(分)60 13.21±2.47 60 8.35±2.86##**60 13.38±2.62 60 9.26±3.5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BUT(s)
中華醫(yī)學會眼科學分會角膜病學組將干眼分為水液缺乏型、黏蛋白缺乏型、蒸發(fā)過強型、淚液動力學異常型、混合型[1]。水液缺乏型為淚液量生成不足或質(zhì)異常所致,臨床大多采用人工淚液替代療法,其他主要治療方法包括中藥湯劑治療、淚小點栓子植入、糖皮質(zhì)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環(huán)戊硫酮片(刺激淚液分泌)、自家血清應用、P2Y2受體激動劑、維生素A類制劑、雷火灸、頜下腺移植治療等[4-7]。貝復舒滴眼液的主要成分是基因重組的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在角膜組織全層均有表達及分布,對中胚層和神經(jīng)外胚層的細胞具有促分裂增殖的作用。它能夠與角膜靶細胞上的受體特異性結(jié)合,促進角膜上皮細胞、基質(zhì)成纖維細胞和內(nèi)皮細胞的增生和移行[8-10],延緩和減輕角膜上皮的再脫落損傷。角結(jié)膜上皮是淚膜附著的基床,完整的上皮結(jié)構(gòu)有利于淚膜張力的維持,可延緩淚膜破裂,減輕干眼癥狀。
干眼癥當屬中醫(yī)學白澀癥、神水將枯癥,屬“燥證”范疇,陰精虧虛是其發(fā)病基礎,主要病機是陰虛燥熱,虛火上炎,上攻于目,目失津液濡潤。《證治準繩·七竅門》記載:“神珠外神水干澀而不瑩潤……乃火郁蒸膏澤,故精液不清,而珠不瑩潤,汁將內(nèi)竭,雖有淫淚盈珠,亦不潤澤……病來治之,緩失則神膏干澀,神膏干澀則瞳神危矣?!别B(yǎng)肺清熱方中生地為君藥,滋陰壯水,涼血生津;麥冬、玉竹可養(yǎng)陰生津,清熱潤肺,為臣藥;佐以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斂陰收汗;玄參清肺金,生腎水;防風、荊芥均有發(fā)表散風,引藥上行的作用,可協(xié)助藥力直達眼部,為使藥。諸藥合用,以補為主,以清為輔,補而不膩,清不耗陰。本研究表明,養(yǎng)陰清肺方聯(lián)合貝復舒滴眼液治療肺陰不足型水樣液缺乏性干眼癥,能夠有效緩解臨床癥狀,增加淚液分泌,延長淚膜破裂時間,改善角膜熒光素染色,療效優(yōu)于單用貝復舒滴眼液。下一步我們擬建立干眼癥動物模型,研究養(yǎng)陰清肺方治療干眼癥的作用機理,優(yōu)化處方,從而更好地運用于臨床。
[1] 中華醫(yī)學會眼科學分會角膜病學組.干眼臨床診療專家共識(2013).中華眼科雜志,2013,49(1):73
[2] 曾慶華.中醫(yī)眼科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145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02
[4] 劉祖國,彭娟.干眼的診斷與治療規(guī)范.眼科研究,2008,26(3):161
[5] 邊德?lián)Q,孫平.干眼的藥物治療現(xiàn)狀及進展.當代醫(yī)學,2009,15(24):27
[6] 周米露,鐘森全,趙佐芳,等.干眼診斷和治療的研究進展.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14,29(6):631
[7] 劉樹正,王陽.雷火灸臨床應用概況.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5,31(4):362
[8] 聶慶珠,尹樹國.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治療兔角膜上皮及基質(zhì)損傷的實驗研究.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0,18(6):340
[9] 閆超,王立,潘志強.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和表皮生長因子對角膜中期保存液保存人角膜內(nèi)皮細胞的影響.中華眼科雜志,2006,42(2):166
[10] 才瑜,吳靜安.人角膜上皮干細胞的低鈣培養(yǎng)及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對其增殖的影響.中華眼科雜志,2001,37(4):259
編輯:吳 寧
R777.340.5
A
1672-397X(2015)07-0041-03
蔣雪瑩(1990—),女,碩士研究生,中醫(yī)五官科學專業(yè)。
朱寧云,主任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zny8888@163.com
201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