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松,陳崇澤,陳 曉,陳晨鐘,林 茂(福建省長樂市醫(yī)院藥劑科,長樂 350200)
頭孢硫脒致84例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
楊少松,陳崇澤,陳 曉,陳晨鐘,林 茂(福建省長樂市醫(yī)院藥劑科,長樂 350200)
目的 探討頭孢硫脒導致的不良反應的特點和轉(zhuǎn)歸,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參考。方法 對我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集的頭孢硫脒致84例不良反應報告進行整理、匯總分析。結果 ADR報告涉及的84例患者中皮膚及附件損害43例、血液系統(tǒng)損害16例、全身性損害14例、心血管系統(tǒng)損害11例、呼吸系統(tǒng)損害3例、其他損害13例。結論 應加強對頭孢硫脒注射液不良反應的監(jiān)測,注重用藥過程的觀察,出現(xiàn)不良反應及時對癥處理。
頭孢硫脒;不良反應;合理用藥
頭孢硫脒是第一代半合成頭孢菌素,對革蘭氏陽性菌(G+)及部分革蘭氏陰性桿菌(G-)有較強的活性,特別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腸球菌的清除效果更佳,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也有較強的抗菌作用[1]。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藥品的安全性問題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關注[2-3]。本文對我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集的由頭孢硫脒所致的84例不良反應(ADR)報告進行分析總結,以期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參考。
1.1 資料來源 本文資料來源于長樂市醫(yī)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集的頭孢硫脒致84例ADR報告。
1.2 分析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diào)查的方法分類、統(tǒng)計,對入選病例的性別、年齡分布、主要累及系統(tǒng)和器官及臨床表現(xiàn)、不良反應嚴重程度、轉(zhuǎn)歸等分別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2.1 病例一般特征 84例ADR報告中,男性38例,女性55例,年齡54d~81歲,平均年齡34.5歲,見表1。
表1 患者年齡、性別分布情況
2.2 原患疾病 84例ADR報告中,原患疾病分布見表2。
表2 患者原患疾病分布情況
2.3 給藥途徑分布 84例ADR報告中,靜脈滴注給藥發(fā)生82例,肌注給藥2例。
2.4 不良反應累及的器官和系統(tǒng)及臨床表現(xiàn) 84例ADR報告所累及器官和系統(tǒng)及臨床表現(xiàn)見表3。
2.5 治療及轉(zhuǎn)歸 84例ADR報告中,治愈8例,好轉(zhuǎn)75例,無死亡病例發(fā)生。其中,“一般的”有38例(45.20%),“新的一般的”有40例(47.60%),“嚴重的”有6例(7.20%)。嚴重不良反應情況見表4。
①本統(tǒng)計結果顯示,不良反應例數(shù)男女比例為1∶1.2,表明女性發(fā)生率高于男性??赡芘c不同性別的患者其血漿蛋白與藥物的結合能力、藥品代謝速度及腎臟排泄速度不同有關。由表1可知,≤3歲的患者27例,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概率最高占32%,這是由于小兒肝腎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全,藥物的清除率較低。因此,臨床應加強對兒童患者實施個體化用藥,加強監(jiān)控并及時處置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表3 不良反應報告所累及的器官及系統(tǒng)
表4 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的時間及轉(zhuǎn)歸
②84例ADR報告所涉及的原患疾病呈現(xiàn)多樣性,外傷及外科預防性用藥所占比例較大,這可能與我院外科使用頭孢硫脒量較大有關,為減少ADR的發(fā)生,應盡量避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嚴格按照指征使用抗生素。
③由表3可以看出,頭孢硫脒所致的ADR幾乎涉及到人體所有的器官及系統(tǒng),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高,這可能與其臨床表現(xiàn)易于觀察和判斷,而且與其他疾病不容易混淆、上報率較高有關[4]。通過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一些頭孢硫脒新的不良反應,如:心悸、心跳加快、咳嗽、氣促、咽喉水腫、腎區(qū)疼痛、寒戰(zhàn)、發(fā)熱、無力,還有比較少見的精神行為障礙等。這些新的不良反應都提醒臨床醫(yī)務人員和患者在應用頭孢硫脒時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加強臨床觀察。④由表4可以看出,頭孢硫脒所致的嚴重不良反
應包括過敏性休克。因此,臨床醫(yī)師在使用頭孢類抗
生素時,應詳細詢問病史,用藥時應重點監(jiān)護高敏體
質(zhì)患者和特殊患者??傊^孢硫脒所致ADR可累及機體多個器官和
系統(tǒng),臨床表現(xiàn)亦復雜多樣。但頭孢硫脒的臨床應用又十分廣泛,故在臨床使用中,在嚴格掌握適應證及使用劑量的前提下,應密切監(jiān)測不良反應指標,并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用藥期間的臨床反應,如出現(xiàn)異常情況及時停藥,
并進行恰當?shù)奶幚?,以避免其對人體造成嚴重損害。
[1]Cruzet J,F(xiàn)aucher J F,Toubin M.et.al.Serum C-reactive protein(CRP)and protein(PCT)levels and kinetics in patients with leptosirosis[J].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1,30(2):299-302.
[2]劉江紅,余瑞蓮,郭曉霞.我院2004-2012年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西北藥學雜志,2014,28(4):423-425.
[3]任淑娟,吉金燕,解娟,等.我院304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西北藥學雜志,2014,29(1):93-96.
[4]曹瑞麗,趙喜榮,郝曉菁,等.我院167例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華北國防醫(yī)藥,2009,21(2):35-36.
10.3969/j.issn.1004-2407.2015.01.029
R969.3
A
1004-2407(2015)01-0098-02
2014-07-05)